|
通史 》 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帝國的正午 》
我花開後百花殺(7)
梅毅 Mei Yi
柏臺多半是狐精,蘭省諸郎皆鬼魅。
還將短髮戴華簪,不脫朝衣纏綉被。
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魚為兩史。
朝聞奏對入朝堂,暮見喧呼來酒市。
“秦婦”陷賊營三載,寫她見到賊軍以人肉為“早餐”,呼五喝六,奇裝異服,並寫賊官“翻持象笏”、“倒佩金魚”的猖狂醜態和窮人乍富的低級趣味。
一朝五鼓人驚起,叫嘯喧爭如竊議。
夜來探馬入皇城,昨日官軍收赤水。
赤水去城一百裏,朝若來兮暮應至。
兇徒馬上暗吞聲,女伴閨中潛色喜。
皆言冤憤此時銷,必謂妖徒今日死。
逡巡走馬傳聲急,又道官軍全陣入。
大彭小彭相顧憂,二郎四郎抱鞍泣。
泛泛數日無消息,必謂軍前已銜璧。
簸旗掉劍卻來歸,又道官軍悉敗績。
這一段寫中和二年(882年)唐將唐弘夫等人打敗賊將林言,王處存軍隊突入長安又反被賊軍擊敗的情況。
四面從茲多厄束,一鬥黃金一鬥粟。
尚讓廚中食木皮,黃巢機上刲人肉。
東南斷絶無糧道,溝壑漸平人漸少。
六軍門外倚僵屍,七架營中填餓殍。
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
采樵砍盡杏園花,修寨誅殘禦溝柳。
華軒綉縠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
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凄涼無故物。
內庫燒為錦綉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唐軍四面圍住長安,賊軍尚旦無食,“尚讓廚中食木皮,黃巢機上刲人肉”。賊頭況且如此,軍人衹能以百姓為食,城內樹木皆被砍伐,許多宮殿都被拆毀,內庫也盡數燒毀,公卿大臣的屍體,橫陳於禁街之上。
來時曉出城東陌,城外風煙如塞色。
路旁時見遊奕軍,坡下寂無迎送客。
霸陵東望人煙絶,樹鎖驪山金翠滅。
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墻匡月以上諸句是寫“秦婦”出城後所見:偶見巡邏散軍,大地之上荒寂無人,霸陵以東杲無人煙,驪山上昔山巍峨的宮殿早已被燒成灰。昔日繁華的通衢大道,已經變成長滿荒棘的路徑,即使有過路行人,因無處可住,衹能露宿於殘墻之下……。
黃巢占領長安後,群下日夜殺人掠物,享樂為上,沒有立刻追擊外逃的唐僖宗,終於給唐廷以喘息之機。不久,鳳翔節度使鄭畋趁黃巢驕慢少備之機,在竜尾陂大破尚讓賊軍五萬多,“斬首二萬餘級,伏屍數十裏。”
尚讓軍敗回京,見尚書省墻上有人寫詩諷刺賊軍,惱羞成怒,把宮內餘存的省官和門卒皆挖眼倒吊加以酷殺,並搜城中會寫詩的人,共殺三千多。凡會寫字者,尚讓也下令皆充賤役勞改。
中和元年五月,唐軍諸道勤王兵至,包圍長安城,其中,還有剛被封為夏綏節度使的拓跋思恭(此人本党項羌,即日後西夏的先祖)。膠着之間,唐朝義武節度使王處存等人曾一度攻入長安城,市民喜迎官軍,黃巢軍大駭奔逃。可恨的是,這些官軍竟縱兵大掠,搶劫金帛,強姦婦女。領頭衝入長安城的數將又想專功,不報圍城的其它幾道友軍,衹顧自己在城內大掠。黃巢賊軍知悉情況後,揮馬反攻,唐軍軍士由於搶的東西多,跑不快,反被殺倒十之八九。至此,王處存衹得收殘兵敗出城去。
黃巢極怒長安市民先前歡迎唐軍的舉動,“縱兵屠殺,流血成川,謂之洗城。”
數道唐軍中,惟獨高駢有精兵八萬,戰船兩千多艘,“旌旗甲兵甚盛”,但恰恰是他推拖遷延,一直沒有出兵。
“病急亂投醫”,唐廷又請沙陀兵來助戰,以滅黃巢。沙陀原為西突厥別部。本來已經降附唐朝的沙陀酋長朱邪赤心(賜名李國昌)與兒子李剋用在僖宗繼位後叛唐,被幽州兵擊販,父子均逃入韃靼,躲在陰山不敢出來。不久,李國昌病死,在太監楊復光的建議下,唐廷便赦免李剋用之罪,召他率軍返國,以抗黃巢。這一引狼入室之舉,遺害甚久,五代的三個“朝代”,後唐、後晉、後漢、三朝“帝王”,均是沙陀人,尤其是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種上中國數百年深禍。
黃巢此時,衹是長安周圍地區的“皇帝”,其勢力範圍東不出同州、華州、西不過興平。關起門來當皇帝,聽着舒服,但地小就無糧餉來源,日益窘睏。反觀唐朝,僖宗在蜀地,諸道入貢,蜀地又富足,正朔所在,節度使們也紛紛想趁亂立功,皆趨長安而來,把都城團團圍祝最要命的,中和二年(公元882年),黃巢部將朱溫眼見賊衆來日無多,竟然以同州(今陝西大荔)嚮唐廷投降,被封為右金吾大將軍,賜名全忠。
中和三年三月(公元883年),沙陀李剋用進屯沙苑,大敗黃巢之弟黃揆,並進一步與河中、易定、忠武三道唐軍合兵,與尚讓率領的十五萬賊軍主力大戰於梁田陂(今陝西渭南)。激戰一天,“賊衆大敗,俘斬數萬,伏屍三十裏”。兵敗食盡之餘,黃巢本人主力再敗,惶急之下,賊軍燒毀長安大部分宮室,嚮外奔逃而去。
“官軍暴掠,無異於賊,長安室屋及民所存無幾。”黃巢殘軍自藍田逃入商山後,故意在路上拋灑金銀財寶,“官軍爭取之,不急追,賊遂逸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黃金時代的凋零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2)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3)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4)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5)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6)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7)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8)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9)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0)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1)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1)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2)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3)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4)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5)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6)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7) | 時來天地皆同力(1) | 時來天地皆同力(2) | 時來天地皆同力(3) | 時來天地皆同力(4) | 時來天地皆同力(5)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