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捲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      紀昀 Ji Yun    永瑢 Yong Rong

  ○別集類十三△《乾道稿》·一捲、《淳熙稿》·二十捲、《章泉稿》·五捲(永樂大典本)宋趙蕃撰。蕃字昌父,號章泉,先世鄭州人。建炎初,其曾祖暘官於信州,因傢焉。蕃以暘致仕恩補官,後終於直秘閣。蕃始受學劉清之。年至五十,乃問學於朱子。《朱子文集》與蕃尺牘凡六首。蕃與朱子往還詩及他作之稱述朱子者,二十餘首。朱子《答徐斯遠書》有雲:“昌父志操文詞,皆非流輩所及。且欲其刊落枝葉,就日用間深察義理之本然,庶幾有所據依以造實地,不但為騷人墨客而已。”所以援引之者甚力。然蕃本詞人,晚乃講學,其究也仍以詩傳,與澗泉韓淲有二泉先生之稱。淲集久佚,今從《永樂大典》裒輯,已別著錄。蕃集世亦無傳,而《永樂大典》所收頗富。並為采掇編次,依舊本標題,釐為《乾道稿》一捲、《淳熙稿》二十捲、《章泉稿》五捲,共二十六捲。而以蕃本傳及劉宰所作墓表附錄於後。初,蕃為太和簿時,受知於楊萬裏。萬裏贈詩有雲:“西昌主簿如禪僧,日餐秋菊嚼春冰。”又云:“勸渠未要思舊隱,且與西昌作好春。”
  又贊其寫真雲:“貌恭氣和,無月下推敲之勢。神清骨聳,非山頭瘦苦之容。一笑詩成,萬象春風。”劉剋莊跋亦云:“近歲詩人,惟趙章泉五言有陶、阮意。”
  《詩人玉屑》載蕃《論詩》一則,以陳後山《寄外舅詩》為全篇之似杜者。後戴式之《思傢》用陳韻,又全篇之似陳者。觀其持論,其詩學淵源亦可概見矣。又張端義《貴耳集》稱:“蕃與周必大同裏。必大當軸,所任但一酒官,五十年不調。(案‘五十年’疑當為‘十五年’之訛。)壽九十餘,公朝尊老,以秘閣正郎聘之,不至。”則蕃之恬淡自守,人品本高,宜其詩之無俗韻也。
  △《雙溪集》·二十七捲(兩淮馬裕傢藏本)宋王炎撰。炎字晦叔,婺源人。乾道五年進士。官至軍器少監。與淳熙中觀文殿大學士王炎名姓偶同,非一人也。所著有《讀易筆記》、《尚書小傳》、《禮記》《論語》《孝經》《老子》解、《春秋衍義》、《象數稽疑》、《禹貢
  辨》、《考工記·鄉飲酒義》、《諸經考疑》、《編年通紀》、《紀年提要》、《天對解》、《韓柳辨證》、《傷寒論》,總題曰《雙溪類稿》。今已無傳。惟詩文集僅存。世所行者凡二本。一本為康熙中其族孫祺等所刊,凡十二捲。一即此本,乃明萬歷丙申尚寶司丞王鏻得瀋一貫傢舊本為校正開雕者也。凡賦、樂府一捲,詩、詞九捲,文十七捲。炎初與朱子相契。朱子集中《和炎寄弟詩》有“衹今心事同千裏,靜對簞瓢獨喟然”之句。炎亦多與朱子往還之作,其交誼頗篤。及朱子為待製,侍經筵,寧宗方諒闇,擇日開講。炎貽書朱子,論其非禮,而朱子集中無答書。蓋是時韓侂胄、趙汝愚釁隙方開,汝愚援道學諸人以自助。
  (語詳《齊東野語》。)侂胄之黨,眈眈側目。朱子急欲寧宗親近士大夫,故不拘喪禮,汲汲以講學為先,實一時權宜之計。迨一經攻駁,難以置詞,遂付之於不論。豈非所持者正,雖朱子亦不能與之爭歟?其詩文博雅精深,亦具有根柢。
  程敏政輯《新安文獻志》,所采最多。其所未采諸篇,議論醇正,引據典確者,尚不可悉數。蓋學有本原,則詞無鄙誕。較以語錄為詩文者,固有蹈空、徵實之別矣。
  △《止堂集》·二十捲(永樂大典本)宋彭龜年撰。龜年字子壽,清江人。乾道五年進士。歷官煥章閣待製,知江陵府。遷湖北安撫使,坐事落職。尋復官,以寶謨閣待製致仕。卒謚忠肅。事跡
  具《宋史》本傳。龜年官右史時,面折廷諍,劘切人主,有古直臣之風。集中所存奏疏、劄子尚五十五篇,敷陳明確,多關於國傢大計。其論光宗不朝重華宮,疏凡三四上。至於伏地叩額,血漬甃甓,光宗亦為之感動。又嘗事寧宗於藩邸,有舊學之恩。即位後數進讜言,拳拳懇到。因風雷示變,極陳小人之竊權。及朱子以論韓侂胄被絀,龜年又上疏請與同斥。今諸疏並在集中,其嚴氣正性,凜然猶可想見。史稱其學識正大,議論簡直,善惡是非,辨析甚嚴。故生平雖不以文章名,而懇惻之忱與剛勁之氣,浩然直達,語不求工而自工。固非鞶帨為文者所得絜其長短也。《宋史·藝文志》載其集四十七捲,世久失傳。今從《永樂大典》所載,益以《歷代名臣奏議》所錄,共得文二百二十三首、詩二百二十首。依類編次,釐為二十捲。雖得諸殘闕之餘,而其一生建白,史所未盡載者,已略具於是。傳龜年之文,益足傳龜年之人矣。
  △《緣督集》·二十捲(永樂大典本)宋曾豐撰。豐字幼度,樂安人。乾道五年進士。官至知德慶府事。真德秀幼嘗受學於豐,及執政,奏取其集入《崇文四部》。當時嘗版行於世。歲久不傳。
  元元統間,豐五世孫德安購其遺集,得四十捲,翰林學士虞集為之敘。謂其氣剛而義嚴,辭直而理勝,有得於《易》之奇、《詩》之葩。其文今見《道園學古錄》中。然當時欲授梓不果。至明嘉靖間,詹事講始選錄十有二捲,刻於宣城。捲末有萬錡後序,稱摘其尤者存之。今觀所分諸體,如五言排律類中惟有排律一二首,餘皆五言古詩。七言排律類中皆七言古詩,無一首為律。是古今體且不能辨,其去取乖謬,大概可知。蓋事講從羅洪先遊,日以討論心學為事。文章一道,非所深研。遂使豐之菁華,反因此選而散佚,殊堪惋惜。惟《永樂大典》編自明初,尚見豐之原集。其所收錄,較刊本多至數倍。今據以增補,乃裒然幾還舊觀。佚而復存,亦云幸矣。豐仕跡不顯,頗以著述自負。集中如《六經論》之類,根柢深邃,得馬、鄭諸儒所未發。其他詩文,雖間有好奇之癖,要皆有物之言,非膚淺者所可企及。亦南宋一作者也。豐晚年築室,自號曰撙齋。故是編一名《撙齋集》,見於《宋史·藝文志》。今從虞集所序,仍以《緣督》為名。集序稱凡四十捲,而《宋志》乃作十四捲,蓋刊刻傳寫,誤倒其文。今原目不可復睹,謹據所存各體,以類區分,共釐為二十捲。
  △《象山集》·二十八捲、《外集》·四捲、附《語錄》·四捲(大理寺卿陸錫熊傢藏本)宋陸九淵撰。九淵字子靜,金谿人。乾道八年進士。紹熙初官至奉議郎、知荊門軍,卒於官。事跡具《宋史》本傳。據九淵年譜,集為其子持之所編,其門人袁燮刊於江西提舉倉司者,凡三十二捲。《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並作《象山集》二十八捲、外集四捲。總而計之,與燮所刊本捲數相符。獨年譜稱持之所編外集為六捲,殆傳寫訛四為六歟?此本前有燮序,又有楊簡序。燮序作於嘉定五年。簡序作於開禧元年,在燮序前七年,而列於燮後。蓋刊版之時,以新序弁首,故翻刻者仍之。又有嘉定庚辰吳傑跋,稱是集為建安陳氏所刊。而年譜未載此本,豈持之偶未見歟?前十七捲為書,十八捲為表奏,十九捲為記,二十捲為序贈,二十一捲至二十四捲為雜著,二十五捲為詩,二十六捲為祭文,二十七捲、二十八捲為墓志、墓碣、墓表。外集四捲皆程試之文。末為謚議、行狀,則吳傑所續入也。其語錄四捲,本於集外別行。正德辛巳,撫州守李茂元重刻是集,乃並附集末,以成《陸氏全書》。其說與集中論學諸書互相發明。合而觀之,益足勘證。今亦仍附於末,不別著錄焉。
  △《慈湖遺書》·十八捲、《續集》·二捲(編修汪如藻傢藏本)宋楊簡撰。簡有《慈湖易傳》,已著錄。金谿之學,以簡為大宗。所為文章,大抵敷暢其師說。其講學純入於禪,先儒論之詳矣。其論治務最急者五事,次急
  者八事。大抵欲罷科舉以復鄉舉裏選,限民田以復井田,皆迂闊不達時勢。然簡歷官治績,乃多有可紀,又非膠固鮮通者。蓋簡本明練政體,亦知三代之製至後世必不可行。又逆知雖持是說以告世,世亦必不肯用,不慮其試之而不驗。故姑為高論,以自表其異於俗學霸術而已。及其莅官臨事,利弊可驗而知者,則固隨地製宜,不敢操是術以治之,故又未嘗無實效也。《宋史》本傳載簡所著有《甲稿》、《乙稿》、《冠記》、《昏記》、《喪禮》、《傢記》、《祭記》、《釋菜禮記》、《石魚傢記》及《已易啓蔽》諸書,其目甚多。陳振孫《書錄解題》則稱簡遺書止三捲。此本自六捲以前為雜文及詩,七捲至十六捲為《傢記》,皆雜錄論經史治道之說,如語錄之體。十七捲紀先訓,十八捲乃錢時行狀及真德秀跋。又編雜文一捲及《孔子閑居解》一捲於後,謂之續集。與振孫所記捲數,多寡不合。而集中《傢記》內各條,又有別標曰見《遺書》者。疑先有遺書三捲,初本別行。後又裒輯諸編,共成此集,仍總以《遺書》名之。猶之王質《雪山集》有三捲之本、有四十捲之本歟?
  △《絜齋集》·二十四捲(永樂大典本)宋袁燮撰。燮有《絜齋傢塾書鈔》,已著錄。乾道、紹熙之間,陸九淵以心學倡一世。燮初與同裏瀋煥、楊簡、舒璘同師事之,均號金谿高弟,猶程門之稱遊、楊、呂、謝也。簡與璘各有全集流傳於後。煥之著述,久已不存,今亦無從蒐輯。惟燮《絜齋集》二十六捲,後集十三捲,見於《書錄解題》者明初尚有其本。故《永樂大典》采掇頗多。厥後遂罕相傳錄,漸就散亡。即祖述象山之派者,亦不能舉其篇目矣。今據《永樂大典》所載,裒集編次,得文二百四十八首、詩一百七十六首。大抵淳樸質直,不事雕繪,而真氣流溢,頗近自然。其剖析義理,敷陳利病,凡議論為語錄所未采,事跡為史傳所未詳者,亦多足證焉。固不徒以文章貴也。惟《永樂大典》於前、後二集不各為標識,今遂無可辨別。謹以類排纂,並為一集,勒成二十四捲,而以燮子甫所作序一篇附之。用存其舊雲。
  △《舒文靖集》·二捲(浙江汪啓淑傢藏本)宋舒璘撰。璘字元質,一字元賓,奉化人。舉乾道八年進士。初授徽州教授,擢知平陽縣,終宜州通判。淳祐中追謚文靖。事跡具《宋史·儒林傳》。璘棲遲州縣,終身未一挂朝籍。故集中無章奏之文。其經略遂不可考見。本傳亦但稱其教授新安,作《詩禮講解》,傢傳人習,自是其學浸盛。然觀集中與陳倉劄子,論常平義倉茶????保長之法,深切時弊,皆其教授新安時所作。則璘亦非短於經世者也。本傳稱璘釋褐之後,兩除郡教授,不就。未著其所除者何郡。今觀璘自作其父壙銘,篇末有曰:“子璘,迪功郎,信州州學教授。”則是所稱兩郡之一,而本傳失之者。又本傳稱璘為徽州學官,司業汪逵首欲薦璘。或謂舉員已足,逵曰:“吾職當舉教官,捨斯人將誰先?”卒剡薦之。今集中有申謝傅漕及張守、陳倉三人薦舉劄子。又有《謝李提舉書》。乃獨不及逵。其《與樓大防書》雲:“前張守所惠薦章,蒙示回簡,方知所自。”《與王大卿書》亦云:“荷禮書尤丈、漕使傅丈、倉使陳丈惠然相舉,皆出提奬之賜。”亦均不及逵。與本傳亦復互異。《道學》、《儒林》兩傳,為修《宋史》者所最留意。而參考斯集,已舛漏如是,是亦足證托剋托等之疏謬矣。
  △《雲莊集》·十二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宋劉爚撰。爚有《四書問目》,已著錄。爚與弟炳,均遊朱子之門。
  故嘗上疏乞開偽學之禁,為《宋史》本傳所采。然其《上史彌遠書》,論用人聽言之道,及《宋史》載其《奏便民五事》、《論貢舉五弊》諸疏,尤為有用之言。
  今書載集中,而《五事》、《五弊》疏集無其文。則所闕佚不少矣。是集為祁承澹生堂抄本。前有嘉定間李埴序,又附真德秀碑文,乃明天順間其十世孫梗所編。又別一本為其十世孫檼所重刻。較梗所編少文數首,亦不載德秀碑文。
  檼序稱朱子晚年以書屬蔡瀋,以禮屬爚。又稱爚精力在《王朝禮編》,而雜著之文略見於此。案朱子以《儀禮》喪、祭二門屬黃幹,未嘗屬爚。《宋史》爚本傳既不載此語,而《王朝禮編》亦未見其書,不知何所據而云然。殆與世傳《四書問目》同一在疑似之間歟?
  △《定齋集》·二十捲(永樂大典本)宋蔡戡撰。戡字定夫,其先興化軍仙遊人。端明殿學士襄之四世孫也。祖紳,紹興中官左中大夫,始寓常州武進縣。戡幼承門蔭,補溧陽尉。後中乾道丙戌進士甲科。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宋史》不為立傳,故其行事不概見。凌迪知《萬姓統譜》載:“戡持節五羊,代輸敷銀,民甚便之。為湖南憲,有定亂功。為京兆尹,歲澇糴艱,亟請發廩,民賴以濟。”其敘述頗詳。然案集中諸表啓,則又嘗任京西運判、廣東運判、湖北總領、廣西經略、淮西總領等官。其《乞致仕劄子》及《效白樂天自詠詩》中,亦頗見其概。而迪知均未之及。蓋其集久佚不傳,故迪知莫能考也。集本四十捲,乃紹定三年其季子戶部郎官總領四川財賦廙所刊,眉山李埴為序。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今據《永樂大典》所載者,蒐采匯集。
  並集《歷代名臣奏議》得所未載者二十篇。互相訂正,釐為二十捲。較諸原目,十殆得其五矣。埴序稱戡鯁挺不阿,屢更繁劇,宣力四方,無不殫盡,汔以全節始終。今觀集中所上奏劄,條列明確,類皆侃直忠亮,為經世有用之言。其論邊事,專以嚴備自守為主,而不汲汲於和戰紛爭。遠慮深謀,亦非好事偷安者所可幾及。方之同時名臣,實龔茂良之流亞。惜史不備載其生平,幾至湮沒。今幸遺集復彰,尚得以考見大略。謹旁采紀傳,於人名事實有可稽核者,悉為參互證明,庶以補《宋史》之闕漏焉。
  △《九華集》·二十五捲、《附錄》·一捲(永樂大典本)宋員興宗撰。興宗有《采石戰勝錄》,已著錄。其集見於焦竑《國史經籍志》者本五十捲,乃寶慶三年其孫榮祖所編。興宗弟夢協、井研李心傳俱為之序。明以來久佚不存。今檢勘《永樂大典》所錄,摭拾詮次,釐為詩六捲、雜文十五捲,又《論語解》、《老子解略》、《西陲筆略》並《紹興采石大戰始末》各一捲。
  而原集所載同時祭文可以互證興宗始末者,則別為一捲附之於後。集中多與張栻、陸九淵往復書簡,蓋亦講學之傢。然所上奏議,大抵毅然抗論,指陳時弊,多引繩批根之言。李心傳序謂:“歸附既留而垂遣,{執目}禦因逐而旋召,均輸久廢而驟復。此三事皆朝廷所必行,而興宗矢筆盡言,斥逐不悔。”則其經濟氣節,均有實事,非徒侈空談者矣。又洪適撰《隸釋》時,嘗咨以漢碑數字,興宗為之考核源委,具見精博。今答書一通,具在集中。學問淹雅,亦未易及。雖其文力追韓、柳,不無錘煉過甚之弊。然骨力峭勁,要無南渡以後冗長蕪蔓之習,亦一作者也。
  △《野處類稿》·二捲(編修汪如藻傢藏本)宋洪邁撰。邁有《容齋隨筆》,已著錄。《宋史·藝文志》載邁《野處猥稿》一百四捲、《瓊野錄》三捲。而陳振孫《書錄解題》衹載有此集二捲,且雲前集未見。則當時傳播已稀。觀馬端臨《經籍考》以別集、詩集分類,而收此稿於別集中,不知其為詩集。則亦未見其本,而循名誤載者矣。惟《內閣書目》有《野處內外集》九册,不著捲數。當即《猥稿》之殘本,今亦未見有傳錄者。世所行邁集,獨有此本而已。集前有邁自序,稱:“甲戌之春,傢居臥病,作詩若幹首,以自當緩憂之一物。遂取曩時所存而未棄者,錄為二捲。”甲戌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蓋邁退居鄱陽時所作。而集中《謁普照塔》詩,又有庚戌紀年,當在建炎三年。相去已二十四五歲,僅得詩八十餘首。又《容齋三筆》紀紹興十九年在福
  建貢院與葉晦叔所作詩,正在甲戌之前,而集中並未載。疑本就篋笥所貯,偶然裒輯,故所錄闕略如此。然其生平韻語,惟藉此以考見大概。則零珪斷璧,未嘗不足珍惜也。
  △《盤洲集》·八十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宋洪適撰。適有《隸釋》,已著錄。許及之撰適行狀,稱有文集一百捲,藏於傢。周必大撰適神道碑,則稱其論著為四方傳誦,有《盤洲集》八十捲,與行狀互異。考陳振孫《書錄解題》、張萱《重編內閣書目》俱作八十捲。則及之所稱其傢藏之舊稿,必大所稱乃其行世之刊本,其書流傳頗鮮。王士居禎《易錄》謂朱彝尊所藏《盤洲集》,僅有其詩。則藏書傢已罕睹全帙。此本為毛氏汲古閣所藏,猶從宋刻影寫。惟末捲拾遺劄子第三篇,蠹損特甚。其餘雖字句間有脫落,而捲帙完好,亦古本之僅存者矣。適以詞科起傢,工於儷偶。其弟邁嘗舉所草《張瀎免相製》、《王大寶致仕製》、《浙東謝表》、《生日詩詞謝啓》諸聯,載於《容齋三筆》。然考適自撰小傳,自其少時擬《復得河南賀表》,即有“齊人歸鄆讙之田,宣王復文武之境”句,為作者所稱。其內外諸製,亦皆長於潤色,藻思綺句,層見疊出,不但如邁之所舉也。至於記、序、志傳之文,亦尚存元祐之法度,尤南宋之錚錚者矣。所作《隸釋》、《隸續》,於史傳舛異,考核特精。
  今觀此集,如《跋唐瑾傳》、《跋丹州刺史碑》、《跋皇甫誕碑》諸篇,皆能援據舊刻,訂《北史》、《唐書》之謬。蓋金石之學最所留意,即隋、唐碑志亦多能辨證異聞。又《宋史》本傳稱其父皓謫英州,適往來嶺南省侍者九載,檜死皓還,服闋起知荊門州軍。今以集中自撰小傳及皓行述考之,則皓安置英州,居九年始復朝請郎,徙袁州,至南雄州卒。後一日秦檜亦死。非檜死而皓始還,足訂《宋史》之誤。其他表啓、疏狀諸篇,亦多足與《宋史》參稽,是又不僅取其文詞之工矣。
  △《應齋雜著》·六捲(永樂大典本)宋趙善括撰。善括《宋史》無傳。惟《宗室表》載此名為太宗第四子商王元份六代孫。考集中有《趙運幹墓志銘》,稱同姓兄可大,藝祖七世孫。與《宗室表》世次相合,蓋即其人。然表亦不詳其爵裏。今案集中《迓黃樞密知隆興府啓》有“一廛為氓,應修桑梓之敬”語。則籍隸隆興。《祭漢陽趙守文》有“仙源同盟,雁塔俱第”語。則嘗登進士。《得常熟宰謝政府啓》有“奮身科第,千載之遇”語。則釋褐為常熟令。《平江罷倅青詞》有“字邑罔功,叨升郡佐”語。
  《賀趙樞密啓》有“贅員別駕,叨祿京畿”語。又有《長沙倅署磬沼》詩。則由縣令倅三郡。《與湖北張安撫啓》有“叨把一麾,深慚共理”語。又有《鄂州上殿三劄子》。則由郡倅知鄂州。《謝宰執啓》有“方懷溝壑之虞,遽增幕府之數”
  語。《謝湖南帥啓》有“四十年低徊州縣,三萬裏奔走塵埃”語。則任滿閑居,復充幕職。又有《次計幕諸友韻》詩、《謝嶽漕啓》。則終於嶽州漕帥佐也。是集《宋志》不載,其原本捲帙不可考。今以《永樂大典》所載,裒為六捲。宋人奏議,多浮文妨要,動至萬言,往往晦蝕其本意。善括所上諸劄,率簡潔切當,得論事之要。如論紛更之弊,糾賞罰之失,皆深中時弊。而永樂中修《歷代名臣奏議》,乃不載其一字,未明何故。詩詞多與洪邁、章甫唱和,而與辛棄疾酬贈尤多。其詞氣駿邁,亦復相似。觀其《金陵有感》詩,有“謝安王導亦可罪,至今遂使南北分”句。其不滿於湖山歌舞,文恬武嬉,意趣蓋與棄疾等。固宜其相契也。
  △《蕓庵類稿》·六捲(永樂大典本)宋李洪撰。洪姓名不著於史,諸傢書目亦未載有是集。惟《永樂大典》頗散見其文。又別出陳貴謙原序一篇,稱洪為李正民之子。又稱為藤州使君,知洪官止知藤州。集中又有扈從朝德壽宮、景靈宮詩,則嘗為京朝官。有在溫州題其父手澤詩,稱嗣子守官於此,則曾知溫州。其他則不可復考矣。正民本揚州人,南渡後僑寓海????。故洪集中如《烏竜井廟迎送神詞》之類,皆在海????所作。而《卜居飛英坊》一首乃雲:“束書辭都門,整棹還苕川”,則洪後又移居湖州。乃兩郡紀流寓者俱不及其父子,則由遺集散佚,徵文獻者弗及也。洪所作詩,雖骨幹未堅,而神思清超,時露警秀。七言律詩尤為工穩,足以嗣響正民。陳貴謙序稱原本二十捲。而今所掇拾,僅得詩詞三百九十餘首、文三十首,視原集衹十之三四。謹據所存者釐為五捲,而以雜文一捲附之。略具梗概,俾不致終就泯沒焉。
  △《浪語集》·三十五捲(兩淮馬裕傢藏本)宋薛季宣撰。季宣有《書古文訓》,已著錄。季宣少師事袁溉,傳河南程氏之學。晚復與朱子、呂祖謙等相往來,多所商榷。然朱子喜談心性,而季宣則兼重事功,所見微異。其後陳傅良、葉適等遞相祖述,而永嘉之學遂別為一派。蓋周行己開其源,而季宣導其流也。其歷官所至,調輯兵民,興除利弊,皆灼有成績。在講學之傢,可稱有體有用者矣。平生著書甚夥,有《古文周易古詩說》、《書古文訓》、《春秋經解》、《春秋指要》、《論語直解》、《小學》諸書。
  自《書古文訓》以外,今多亡佚。其《中庸》、《大學》解及考正《握奇經》,則今尚載於集中。蓋季宣學問最為淹雅,自六經、諸史、天官、地理、兵農、樂律、鄉遂、司馬之法,以至於隱書、小說、名物、象數之細,靡不搜采研貫。故其持論明晰,考古詳核,不必依傍儒先餘緒,而立說精確,卓然自成一傢。於詩則頗工七言,極踔厲縱橫之致。惜其年止四十,得壽不永。又覃思考證,不甚專心於詞翰,故遺稿止此。然即所存者觀之,其精深閎肆,已足陵跨餘子矣。其集乃寶慶二年其侄孫知府州事旦所編次刊行。旦所作後序尚存,而自明以來,刻本遂絶。藏書傢輾轉傳抄,訛脫頗甚。謹重為校正,而捲帙則悉仍其舊焉。
  △《石湖詩集》·三十四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宋範成大撰。成大有《吳郡志》,已著錄。案陳振孫《書錄解題》成大有集一百三十六捲。《宋史·藝文志》亦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捲,與陳氏著錄同。而又有《石湖別集》二十九捲,又有《石湖居士文集》亡其捲數。此本為長洲顧嗣立等所訂,乃於全集之中獨摘其詩別行,而附以賦一捲。前有楊萬裏、陸遊二序。然萬裏所序者乃其全集,不專序詩。遊所序者乃其《西徵小集》,亦非序全詩。以名人之筆,嗣立等姑取以弁首耳。據萬裏序,集乃成大所自編。考十一捲末有自註云:“以下十五首,三十年前所作。續得殘稿,附此捲末。”其餘諸詩,亦皆註以下某處作。是亦手訂之明證矣。詩不分體,亦不分立名目,惟編年為次。然《送洪邁使金詩》凡四首,其兩首在第八捲,列於《邁使還入境以詩迓之》之前。其兩首乃在第十捲,列於《何溥輓詞》之後。邁未嘗再使金,則送別之詩,不應前後兩見。又《南徐道中》詩下註曰:“以下赴金陵漕試作。”
  則是當在第二捲之首,不應孤贅第一捲之末。或後人亦有所竄亂割並歟?成大在南宋中葉,與尤袤、楊萬裏、陸遊齊名。袤集久佚,今所傳者僅尤侗所輯之一捲,篇什寥寥,未足定其優劣。今以楊、陸二集相較,其才調之健不及萬裏,而亦無萬裏之粗豪。氣象之闊不及遊,而亦無遊之窠臼。初年吟詠,實沿溯中唐以下。
  觀第三捲《夜宴麯》下註曰:“以下二首效李賀。”《樂神麯》下註曰:“以下四首效王建。”已明明言之。其他如《西江有單鵠行》、《河豚嘆》,則雜長慶之體。《嘲裏人新婚詩》、《春晚》三首、《隆師四圖》諸作,則全為晚唐、五代之音。其門徑皆可覆案。自官新安掾以後,骨力乃以漸而遒。蓋追溯蘇、黃遺法,而約以婉峭。自為一傢,伯仲於楊、陸之間,固亦宜也。
  △《誠齋集》·一百三十三捲(編修汪如藻傢藏本)宋楊萬裏撰。萬裏有《誠齋易傳》,已著錄。此集則嘉定元年其子長孺所編也。萬裏立朝多大節。若乞留張栻,力爭呂頤浩等配享及烖變應詔諸奏,今具載集中,丰采猶可想見。然其生平乃特以詩擅名。有《江湖集》七捲、《荊溪集》五捲、《西歸集》二捲、《南海集》四捲、《朝天集》六捲、《江西道院集》二捲、《朝天續集》四捲、《江東集》五捲、《退休集》七捲,今並在集中。方回《瀛奎律髓》稱其一官一集,每集必變一格。雖沿江西詩派之末流,不免有頽唐粗俚之處;而才思健拔,包孕富有,自為南宋一作手,非後來四靈、江湖諸派可得而並稱。周必大嘗跋其詩曰:“誠齋大篇短章,七步而成,一字不改。皆掃千軍,倒三峽,穿天心,出月脅之語。至於狀物姿態,寫人情意,則鋪敘纖悉,麯盡其妙。筆端有口,句中有眼”雲雲。是亦細大不捐,雅俗並陳之一證也。南宋詩集傳於今者,惟萬裏及陸遊最富。遊晚年隳節,為韓侂胄作《南園記》,得除從官。萬裏寄詩規之,有“不應李杜翻鯨海,更羨夔竜集鳳池”句。羅大經《鶴林玉露》嘗記其事。以詩品論,萬裏不及遊之鍛煉工細;以人品論,則萬裏倜乎遠矣。其集捲帙繁重,久無刻版,故傳寫往往訛脫。考嶽珂《桯史》記《朝天續集》《韓信廟》詩“淮陰未必減文成”句,麻沙刻本訛“文成”為“宣成”。
  則當時已多誤本。今核正其可考者,凡疑不能明者則姑闕焉。
  △《劍南詩稿》·八十五捲(內府藏本)宋陸遊撰。遊有《入蜀記》,已著錄。是集末有嘉定十三年遊子朝請大夫知江州軍事子虡跋,稱遊“西溯僰道,樂其風土,有終焉之志,宿留殆十載。戊戌春正月,孝宗念其久外,趣召東下。然心未嘗一日忘蜀也。是以題其平生所為詩捲曰《劍南詩稿》,蓋不獨謂蜀道所賦詩也。”又稱戊申、己酉後詩,遊自大蓬謝事歸山陰故廬,命子虡編次為四十捲,復題其簽曰《劍南詩續稿》。自此至捐館捨,通前稿為詩八十五捲。子虡假守九江,刊之郡齋,遂名曰《劍南詩稿》(案“遂”字文義未順,疑當作“通名曰《劍南詩稿》”)雲雲。則此本遊子虡之所編。至跋稱遊在新定時所編前稿,於舊詩多所去取,所遺詩尚七捲,不敢復雜之捲首,別其名曰《遺稿》者(案《後村詩話》作別集七捲,蓋偶筆誤),今則不可見矣。捲首又有淳熙十四年遊門人鄭師尹序,稱其詩為眉山蘇林所收拾,而師尹編次之。與子虡跋不同。蓋師尹所編,先別有一本。子虡存其舊序,冠於全集也。遊詩法傳自曾幾,而所作《呂居仁集序》又稱源出居仁。二人皆江西派也。然遊詩清新刻露,而出以圓潤。實能自闢一宗,不襲黃、陳之舊格。劉剋莊號為工詩,而《後村詩話》載遊詩,僅摘其對偶之工,已為皮相。後人選其詩者,又略其感激豪宕、瀋鬱深婉之作;惟取其流連光景,可以剽竊移掇者,轉相販鬻。
  放翁詩派遂為論者口實。夫遊之才情繁富,觸手成吟,利鈍互陳,誠所不免。故朱彝尊《曝書亭集》有是集跋,摘其自相蹈襲者至一百四十餘聯。是陳因窠臼,遊且不能自免,何況後來,然其托興深微,遣詞雅雋者,全集之內,指不勝屈。
  安可以選者之誤,並集矢於作者哉!今錄其全集,庶幾知劍南一派自有其真,非淺學者所可藉口焉。
  △《渭南文集》·五十捲、《逸稿》·二捲(內府藏本)宋陸遊撰。遊晚封渭南伯,故以名集。陳振孫《書錄解題》作三十捲。此本為毛氏汲古閣以無錫華氏活字版本重刊。凡表箋二捲,劄子二捲,奏狀一捲,啓七捲,書一捲,序二捲,碑一捲,記五捲,雜文十捲,墓志、墓表、壙記、塔銘九捲,祭文、哀辭二捲,《天彭牡丹譜》、《緻語》共為一捲,《入蜀記》六捲,詞二捲,共五十捲。與陳氏所載不同。疑三字五字筆畫相近而訛刻也。末有嘉定三年遊子承事郎知建康府溧陽縣主管勸農事子遹跋,稱“先太史未病時,故已編輯。凡命名及次第之旨,皆出遺意,今不敢紊”。又述遊之言曰:“《劍南》乃詩傢事,不可施於文,故別名《渭南》。如《入蜀記》、《牡丹譜》、《樂府詞》本當別行,而異時或至失散。宜用廬陵所刊歐陽公集例,附於集後”雲雲。
  則此集雖子遹所刊,實遊所自定也。遊以詩名一代,而文不甚著。集中諸作,邊幅頗狹。然元祐党家,世承文獻,遣詞命意,尚有北宋典型。故根柢不必其深厚,而修潔有餘;波瀾不必其壯闊,而尺寸不失。士竜清省,庶乎近之。較南渡末流以鄙俚為真切,以庸沓為詳盡者,有雲泥之別矣。遊《劍南詩稿》有《文章詩》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瑕疵,豈復須人為。君看古彝器,巧拙兩無施。漢最近先秦,固已殊淳灕。”其文固未能及是,其旨趣則可以概見也。
  《逸稿》二捲,為毛晉所補輯。史稱遊晚年再出,為韓侂胄撰《南園閱古泉記》,見譏清議。今集中凡與侂胄啓,皆諱其姓,但稱曰丞相。亦不載此二記。惟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有其全文,晉為收入《逸稿》,蓋非遊之本志。然足見愧詞麯筆,雖自刊除,而流傳記載,有求其泯沒而不得者。是亦足以為戒矣。
  △《放翁詩選前集》·十捲、《後集》·八捲、附《別集》·一捲(兵部侍郎紀昀傢藏本)宋羅椅、劉辰翁所選陸遊詩也。前集椅所選,元大德辛醜其孫儆始刻之。前有儆自序。後集辰翁所選,前後無序跋。椅間有圈點而無評論,辰翁則句下及篇末頗有附批。大致與所評杜甫、王維、李賀諸集相似。明人刻辰翁評書九種,是編不在其中。蓋偶未見此本。詳其詞意,確為須溪門徑,非偽托也。末有明人重刻舊跋,蠹蝕斷爛,幾不可讀,並作者姓名亦莫辨。其可辨者,惟稱弘治某年,得於餘杭學究傢,屬其同年餘杭知縣冉孝隆校刻之耳。又稱“《放翁集》抄本尚存,然聞而未嘗見。獨羅澗𠔌、劉須溪所選在。勝國時書肆嘗合而梓行,以故轉相抄錄,迄今漸出。而印本則見亦罕矣”雲雲。據其所言,則兩人本各自為選。
  其前集、後集之目,蓋元時坊賈所追題矣。跋又有“復者去之”之語。故兩集所錄,無一首重見。末附為別集一捲,不題編纂名氏。其詩皆見《瀛奎律髓》中。
  以跋中取方虛𠔌句推之,知即作跋者所緝,以補二集之遺。其中《睡起至園中》一首,已見前集五捲中,蓋偶誤也。《劍南詩集》汲古閣刻本,今已盛行於世。
  然此選去取頗不苟,又宋人舊本。故以陳亮《歐陽文粹》之例與本集並存之。椅字子遠,號澗𠔌。廬陵人。寶祐四年進士。以秉義郎為江陵教官,改潭州。復知贛州信豐縣,遷提轄榷貨。德祐初,遭論罷。周密《齊東野語》記其當道學盛時,依托求進。道學勢衰之後,遂棄去不相聞問。深不滿之。明偶桓《乾坤清氣集》皆錄元人之詩,而有謝幼輿《折齒歌》一首。蓋元初尚存。辰翁自有集,始末詳見本條下。
  △《金陵百詠》·一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宋曾極撰。極字景建,臨川布衣。晚以《江湖集》事得罪,謫道州卒。所著《舂陵小雅》,今已不傳。此乃其詠建康故跡之作。皆七言絶句,凡一百首。詞旨悲壯,有磊落不羈之氣。羅椅嘗謝其惠《百詠書》雲:“不知景建是何肺腑,能辦此等惱人語於千載下。”今觀其詩,如《天門山》雲:“高屋建瓴無計取,二梁剛把當殽函。”《新亭》雲:“江右於今成樂土,新亭垂淚亦無人。”大抵皆以南渡君臣畫江自守,無志中原而作。其寓意頗為深遠。《豫章人物志》載:“極遊金陵,題行宮竜屏,忤時相史彌遠,以是獲譴。”是編有《古竜屏風》一首雲:“乘雲遊霧過江東,繪事當年笑葉公。可恨橫空千丈勢,翦裁今入小屏風。”
  與《人物志》所紀相合。蓋其憤激之詞。雖不無過於徑直,而淋漓感慨,與劉過《竜洲集》中詩句氣格往往相同,固不徒以模山範水為工者也。劉塤《隱居通議》摘其“可惜當年殺嚴續,無人為益决囚燈”二語,謂續始終全美,未嘗被殺,不免誤用故事。考《資治通鑒》,載陳覺使周還,矯世宗詔,命李景殺嚴續。景表請於周,明續無罪。覺詐始露,而續得免。是續實未被殺,塤所駁良是。究其緻謬之由。蓋以姚寬《西溪叢語》有“鍾謨奉使歸唐,以陳覺矯周帝之命斬嚴續事,言於唐主”雲雲。所言不具首尾,極遂以為實有是事。又“决囚燈”事以中主誤為後主,亦為乖舛。是則考證之偶疏,固不必為之諱矣。
  △《頤庵居士集》·二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宋劉應時撰。應時字良佐,四明人。是集前有陸遊、楊萬裏二序。遊序稱其詩為範緻能所賞。又摘其句如“頗識造物意,長容吾輩間”、“日晏猶便睡,犬鳴知有人。世事不復問,舊書時一看”、“一夜催花雨,數傢臨水村”、“青山空解供望眼,濁酒不能澆別愁”、“覓句忍饑貧亦樂,抄書得味老何傷”,以為卓然自得,雖前輩以詩得名者,亦無以加。萬裏序以王安石擬之。安石詩雖鎔煉有痕,不及蘇、黃諸人吐言天拔;而根柢深厚、氣象自殊,究非應時之所及。許之未免太過。所摘之句,如“睡魔正與詩魔戰,窗外一聲婆餅焦”之類,頗涉粗獷。“獨與梅花共過鼕,清月又移疏影去”之類,又頗近詩餘。亦不逮遊序所舉之工。蓋二人各舉其派之近己者稱之也。然應時詩雖格力稍薄,不能與遊等並駕;而往來於諸人之間,耳擩目染,終有典型。較宋末江湖諸人,固居然雅音矣。
  △《水心集》·二十九捲(編修朱筠傢藏本)宋葉適撰。適有《習學記言》,已著錄。其文集之目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趙希弁《讀書附志》者,皆二十八捲。又有拾遺一捲,別集十六捲,則獨載於《書錄解題》。且稱淮東本無拾遺,編次亦不同。別集前九捲為製集進捲。後六捲號《外稿》,皆論時事。末捲號《總集》,專論買田贍兵。《讀書附志》則但紀其集為門人趙汝鐺序刻,而不詳其體例。此本為明正統中處州推官黎諒所編。
  前有自識,稱“少讀適《策場標準》,慕其文。至括郡訪求八年,得劄狀、奏議等八百餘篇。因裒輯匯次,合為一編。”蓋已非宋本之舊。惟趙汝鐺原序尚存。
  然汝鐺實用編年之法,諒不加深考,以意排纂,遂至盡失其原次。其間如《財總》、《論田計》諸篇,多論時事,當即別集佚篇,不在原集二十八捲之內,諒亦不能辨別也。適文章雄贍,才氣奔逸,在南渡卓然為一大宗。其碑版之作,簡質厚重,尤可追配作者。適嘗自言:“譬如人傢觴客,雖或金銀器照座,然不免出於假藉。
  惟自傢羅列者,即僅瓷缶瓦杯,然都是自傢物色。”其命意如此,故能脫化町畦,獨運杼軸。韓愈所謂“文必己出”者,殆於無忝。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稱:“水心作汪勃墓志有雲:‘佐佑執政,共持國論。’執政乃秦檜同時者。汪之孫綱,不樂,請改。水心答書不從。會水心卒,趙蹈中方刊文集未就,門下有受汪囑者,竟為除去‘佐佑執政’四字。”今考集中汪勃志文,已改為“居紀綱地,共持國論”。則子良所紀為足信。而適作文之不苟,亦可以概見矣。
  △《南湖集》·十捲(永樂大典本)宋張鎡撰。鎡有《仕學規範》,已著錄。葉紹翁《四朝聞見錄》稱:“寧宗誅韓侂胄,鎡預其謀。史彌遠以韓大臣近戚,未有以處。鎡曰:‘殺之足矣。’史曰:‘真將種也。’因心忌之。及侂胄既誅,鎡賫伐自言,史謂不當居功,諷言者貶鎡於霅。後以旨放還。”周密《齊東野語》、《癸辛雜識》又稱:“鎡本善侂胄,被誅前一日,為其愛妾生日,鎡猶攜庖夜宴,故侂胄不疑。及賞不滿意,復欲以故智去史。事泄謫象臺而卒。”據二書所云,是鎡本以機數立功名,有忍鷙之才,而心術未為純正。密作《武林舊事》又稱鎡卜築南湖,名其軒曰桂隱。
  園池聲伎服玩之麗,甲於天下。園中亭榭堂宇,名目數十。且排纂一歲中遊適之目,為賞心樂事。是其席祖父富貴之餘,湖山歌舞,極意奢華,亦未免過於豪縱。
  然其詩學則頗為精深。趙與虤《娛書堂詩話》稱其遊意風雅,與誠齋、放翁唱和詩多佳句。載其《晚晴》絶句二首、《題六合寺》五言律詩一首。楊萬裏《誠齋詩話》謂其“寫物之工,絶似晚唐”。又有《寄張功甫薑堯章》詩云:“尤、蕭、範、陸四詩翁,此後誰當第一功。新拜南湖為上將,更差白石作先鋒。”
  其意直躋諸姜夔之右矣。其集久佚不傳。楊士奇《文淵閣書目》雖載有張約齋《南湖集》一部,五册,藏弆傢亦皆未見。今檢《永樂大典》各韻中,收入鎡詩尚多。評其格律,大都清新獨造,於蕭散之中時見雋永之趣。以視嘈雜者流,可謂翛然自遠。詩固有不似其人者,鎡之謂歟!鎡又工長短句,有《玉照堂詞》。
  選本多見采錄,而原本亦久散佚。謹裒集編次,以類相從,釐為詩九捲、詞一捲,用存其略。《永樂大典》所載,多題曰《湖南集》。以諸書參考,知為傳寫之誤,今亦並從改正焉。
  △《南澗甲乙稿》·二十二捲(永樂大典本)宋韓元吉撰。元吉有《桐陰舊話》,已著錄。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為門下侍郎韓維玄孫。《江西通志》則以為韓維之子。考《宋史》維本傳,稱卒於元符元年。而集中《南劍道中》詩註,稱其生於戊戌,至甲子年二十七。戊戌為徽宗重和元年,上距元符元年戊寅凡二十年,安得為維之子?集中又有高祖宮師文編序,稱紹聖中公謫均州。又稱建中靖國以來,追復原官。與維事跡,一一相符。
  知《江西通志》為誤,當以陳氏為是矣。陳氏又稱其初與從兄元竜皆試詞科不利,後官至吏部尚書,而不詳其事跡。今據其《赴信幕》詩,知初為幕僚。據其《送連必達序》,知嘗為南劍州主簿。據其《凌風亭題名》,知嘗知建安縣。據其謝表狀劄,知在外嘗為江東轉運判官,兩知婺州,又知建寧府。在內嘗權中書捨人,守大理寺少卿,為竜圖閣學士,為待製,為吏部侍郎。中間一使金國,兩提舉太平興國宮。及為吏部尚書,又晉封潁川郡公。而歸老於南澗,因自號南澗翁,並以名集。南澗者,一在建安城南,為鄭氏別業。見本集詩序。一在廣信溪南。見《書錄解題》。詳其《南澗新居成建醮青詞》,似乎非建安之南澗,當以廣信為是也。元吉本文獻世傢,據其跋尹焞手跡,自稱門人,則距程子僅再傳。又與朱子最善,嘗舉以自代,其狀今載集中。故其學問淵源,頗為醇正。其他以詩文倡和者,如葉夢得、張瀎、曾幾、曾豐、陳岩肖、龔頤正、章甫、陳亮、陸遊、趙蕃諸人,皆當代勝流。故文章矩矱,亦具有師承。其婿呂祖謙,為世名儒。其子名淲字仲止者,亦清苦自持,以詩名於宋季,蓋有由矣。《朱子語類》雲:“無咎詩做著者儘和平,有中原之舊,無南方啁哳之音。”誠定評也。集本七十捲,又自編其詞為《焦尾集》一捲。《文獻通考》並著錄。歲久散佚。今從《永樂大典》所載,總裒為詩七捲、詞一捲、文十四捲。統觀全集,詩體文格,均有歐、蘇之遺,不在南宋諸人下。而湮沒不傳,殆不可解。然沉晦數百年,忽出於世,炳然發翰墨之光。豈非精神光采,終有不可磨滅者。故靈物捴訶,得以復顯於今歟!
  △《自鳴集》·六捲(永樂大典本)宋章甫撰。考宋有二章甫。一字端叔,浦城人。熙寧三年進士。官至都官郎中。著有《孟子解義》十四捲。楊時為作墓志,其文今載《龜山集》中。一字冠之,鄱陽人,徙居真州,自號易足居士。即撰此集者也。甫行事不概見。惟張端義《貴耳集》有雲:“張冠之名甫,有文集十捲。少從於湖交遊,(案於湖乃張孝祥之別號。)豪放飄蕩,不受拘羈。淳熙間,淮有三士,舒之張用晦,和之張進卿,真之張冠之也。”據其所述,可略見其為人。其以章為張,蓋刊本字訛耳。
  又陸遊《入蜀記》稱乾道六年八月二十八日,同章冠之秀纔甫登石鏡亭,訪黃鶴樓故址,則甫蓋舉秀纔矣。其集不見於《宋史·藝文志》。《文淵閣書目》雖有其名,而傳本久絶。其得見於世者,惟《名賢小集拾遺》所載《湖上吟》一首、《詩傢鼎臠》所載《寄荊南故人》一首而已。今檢《永樂大典》,所收《自鳴集》詩句頗多。其格律雖稍近江湖一派,而骨力蒼秀,亦具有研鍛之功;觀其《別陸遊》詩有“人生相知貴知心,道同何必問升瀋”之句;《謝韓元吉寄茶》詩有“別公宛陵今五春,渴心何啻生埃塵”之句;《次韻呂祖謙見寄》詩有“山林舊約都茫茫,憶君著書看屋梁”之句。是其所與酬贈者,皆一時俊傑之士。故耳擩目染,尚能脫化町畦,自成杼軸,頗為不墜雅音。謹裒次釐訂,析為六捲。
  至《雜說》三篇,以禪傢機鋒論道德仁義之旨,援儒入墨,是殆不得志於時者之肆志放言。然其害理已甚,今故附其說於集末,而特加糾正,以著其失焉。
  △《客亭類稿》·十五捲(永樂大典本)宋楊冠卿撰。冠卿字夢錫,江陵人。《宋史》不為立傳。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有此集,而亦不詳冠卿之始末,故事跡無可考見。今以集中詩文參互考之。劉季岑《手帖》雲:“紹興初假守南徐,楊君季洪為理掾,後三十年,見其子夢錫。”
  則冠卿為季洪之子。其《紀夢詩序》雲:“戊戌年四十。”戊戌為淳熙五年,上推四十年,則冠卿當生於紹興八年己未。其《與傅漕》詩有“鄉書憶昔獻賢能,姓氏曾叨天府登”句。則嘗舉進士。其《上執政啓》雲:“奉命領州,奪符而歸。”
  又有《祭廣東主管衙土地文》。則嘗出知廣州,以事罷職。而姜夔《贈冠卿詩》有“長安城中擇幽棲,靜退不願時人知”句。則解官以後,又嘗僑寓臨安者也。
  其集世頗罕傳。惟浙江采進書中有舊刊《客亭類稿》,為巾箱小字本。檢勘尚係原刻,分《四六編》、《雜著編》、《古律編》,皆所作詩文。《惠答客亭書啓編》則同時名人酬贈之作。不標捲數,前後亦無序跋。而《永樂大典》各韻內所收冠卿之文,尚有表箋、詩餘各數十首,皆刊本所未收。疑當時本各自為編。流傳既久,遂有闕脫。今據《永樂大典》所載,以刊本參校。搜緝補綴,諸體始全。
  謹仿原編名目,釐為十四捲,而仍以《書啓》一捲附之。冠卿才華清雋,四六尤流麗渾雅。張端義《貴耳集》載其掾九江戎司時,趙溫叔罷相帥荊南,道由九江,守帥合宴。冠卿作《緻語》雲:“相公倦臺鼎,喜看綉袞之東歸。潯陽無管弦,且聽琵琶之舊麯。”溫叔再三稱道。知其以是體擅長矣。又京釒堂、何異、李結諸帖,極稱其集杜之工。而稿中乃無一篇,豈當時別本單行,而今佚之耶?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經部一捲二 經部二捲三 經部三捲四 經部四
捲五 經部五捲六 經部六捲七 經部七捲八 經部八
捲九 經部九捲十 經部十捲十一 經部十一捲十二 經部十二
捲十三 經部十三捲十四 經部十四捲十五 經部十五捲十六 經部十六
捲十七 經部十七捲十八 經部十八捲十九 經部十九捲二十 經部二十
捲二十一 經部二十一捲二十二 經部二十二捲二十三 經部二十三捲二十四 經部二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