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正解 》
第16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5)
刘德江 Liu Dejiang
近年来,先满足员工的一些最基本的要求成为一些成功企业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并且有了一个新发展。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顾客满意的企业并不保证就一定是卓越的企业。事实证明,一些企业虽令顾客满意,有时却是用牺牲员工权益的方式来达到的。这样的企业也难长期坚持做到令顾客满意。因此要成为卓越企业,必须同时是内部员工满意的企业。只有员工满意度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才会水涨船高。
让员工满意是企业发展的首要要求。其次,就是要让顾客满意。因为只有顾客认为某商品能满足他的某种需要,这位顾客才会购买这一商品,进而企业才能得到期望的收入。由于企业的商品主要销售给两类顾客--新、老顾客,而吸引新的顾客要比维系老顾客花费更多的成本,故保持老顾客比吸引新顾客更为有效。如果想让顾客出于一种持续的状态,让顾客满意是最为关键的。若一个顾客满意,他便会更多地购买,并较长时间地对你公司的商品保持认同感,他会不断购买你公司推荐的其他商品以及提高购买产品的等级。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对别人说你公司和产品的好话,起到一个转介的作用。他们可能较少会注意竞争品牌的广告,并对价格不敏感,他会向公司反馈意见,并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好主意。这样一来,企业与顾客之间也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现在大企业竞争都是更高层次的互相尊重的竞合关系。所以健康的企业仅仅使员工和顾客满意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让其他企业满意,有一种在竞争中谋求共同的发展的合作态度。海尔2002年在与三洋的合作中最早提出了"竞合"的概念,即在竞争中合作,这也是现在被大多数人认同的一种竞争意识。千万不要赢了一时输了一世,为了自己企业眼前的一点点利益,而不顾由此导致的恶性竞争所造成的两败俱伤,只有如此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我们把双赢作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现代意义上的解释,应该不为过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有一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那就是"恕"字。恕就是推己及人,你自己所不愿的,不要加给别人;不过分地要求别人,能理解和原谅他人的缺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恕道",看似很简单,其实却有深意,是养成良好人格所必备的品格。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贡说,我所不欲人加于我之事,我也不欲以此加之于人。这已经是仁者的境界了,所以孔子说子贡你还做不到,只有颜回能够做到。仔细琢磨一下子贡所说的这句话,是有因果关系的。因为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什么,所以由此推广到别人身上,我也不能强加于别人什么。这便是《论语·颜渊》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里面所含的意思,自己不愿意的或是不想要的,不要加给别人,因为别人也不希望你强加给他什么东西。就像一块带着绿毛的蛋糕,自己觉得不能吃了,给别人吃,人家就能吃下去吗?
那些经历过贫贱、困难、挫折、痛苦的人,因为自己对这些东西有所体会,所以为别人着想就会容易一些。一帆风顺的人、条件优越的人、有名望有地位的人、才高能力大的人,办起事来吃闭门羹、碰钉子时少,走起路别人为他铺路的时候多,很容易达到自己目的,为别人着想就不那么容易了。甚至,只要有一点点权力的人,在运用这点权力时,为别人着想就不太容易做到。那些小人得志的人,忘记了那些曾经和他一样困难的人的难处;做销售的人,不愿体会购物者的心情,只是一味地想把他的产品换成金钱;做医生的,不善于体贴病人心情,等等。当然,相反的情况也很多。
通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切实的一条路,就是"恕"。有人用拆字法解释"恕","恕"就是"如心",就是别人所喜欢所向往的像我自己心所喜欢所向往的一样;我心里不想要的,别人一定也不愿意有。所以要像考虑自己一样来考虑别人,以自己所想想别人所想。人能像考虑自己、为自己着想那样来考虑别人、为别人着想,做到这点,人与人的关系就融洽了。这一点推广开来,对于整个社会,意义是很了不得的。这样便能实现仁者之邦,实现理想国了。所以有人说,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佛家"布施"殊无二致。"施"前加一个"布"字,就是普遍施予,让恩惠遍及天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序言 | 第2节:第一节 何为仁(1) | 第3节:第一节 何为仁(2) | 第4节:第一节 何为仁(3) | 第5节:第一节 何为仁(4) | 第6节:第一节 何为仁(5) | 第7节:第一节 何为仁(6) | 第8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1) | 第9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2) | 第10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3) | 第11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4) | 第12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1) | 第13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2) | 第14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3) | 第15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4) | 第16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5) | 第17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6) | 第18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7) | 第19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8) | 第20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1) | 第21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2) | 第22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3) | 第23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4) | 第24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5)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