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大智大愚一代名臣:原來曾國藩   》 立志(2)      張研 Zhang Yan

  成年後的曾國藩亦非老練沉穩之人。他曾一度為仕途扶搖直上而沾沾自喜。曾國藩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後,給祖父去信雲:孫兒“由從四品驟升二品,超越四級,遷擢不次,惶悚實深”。語氣乍聽頗為謙恭,但在給叔父和弟弟們的信中,他道出了真實想法,在緻叔父的信中他寫道:“常恐祖宗積纍之福,自我一人享頸;緻諸弟信中則雲:“湖南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近來中進士十年得閣學者,惟壬辰季仙九師、乙未張小浦及予三人”。其自負心緒表露無遺。
  後來的曾國藩品性堅卓、為人通達,乃是他修身養性的結果。
  我們來看看被後世奉為聖人的曾夫子最初是如何實踐這“日課十二條”的。
  第一條是“主靜”。計劃中規定“無事時整齊嚴肅,心如止水”,曾國藩實踐起來又是怎樣的呢?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京城忽然颳起大風,這樣惡劣的天氣曾國藩仍不能呆在傢中,其日記中記載,“無事出門,如此大風,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曾國藩在京城居翰林之位,主要做的事情便是讀書。讀書是非常艱苦的事情,要真正深入研讀必須做到心無旁騖。曾國藩的讀書狀態又如何呢?他在日記中記錄了研讀《易經》時的情形:“丹黃幾十頁書,如勉強當差一樣,是何為者?平生衹為不靜,斷送了幾十年光陰。立志自新以來,又已月餘,尚浮躁如此耶1
  第二條是“靜坐”。曾國藩本打算用功讀書,韜光養晦,實際行動上卻總是慵懶怠忽,“因循過日”,日記往往無可記錄,四十多天“日日玩憩”。這種狀態使曾國藩時感空虛,晚上回到寓所將自己檢討一番,立誓明日洗心革面。孰知明日復明日,許多光陰空蹉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七日,曾國藩讀罷《易經》後便出門會友。上午與杜蘭溪談學論道,留在杜傢吃中飯,下午為何子敬祝壽,晚上於何宅賞聽昆麯,直至初更時分纔回到寓所。靜夜思過,曾國藩充滿愧疚,在日記中寫道:“明知盡可不去,而心一散漫,便有世俗周旋底意思,又有姑且隨流底意思。總是立志不堅,不能斬斷葛根,截然由義,故一引便放逸了。”交友聊天本是年輕人的常性,曾國藩亦不例外。他平時忙於交際應酬,酒酣耳熱之際更是忘乎所以,高談闊論,哪裏還記得“靜坐”功課?曾國藩對京城的一切都充滿好奇,甚至連菜市口斬决大臣的熱鬧也想去湊。“欣然樂從”途中,纔意識到觀賞殺人乃“仁心喪頸之舉,於是“徘徊良久,始歸”。
  第六條是“謹言”。爭強好勝之心,有野心的年輕人常常有之。這對飽讀詩書、春風得意的翰林公曾國藩來講,亦不例外。曾國藩自己也承認,“好名之意,又自謂比他人高一層”。每夜靜思,面對“謹言”課程時,他常常愧疚不已:白天“總是話過多”,“言多尖刻,惹人厭煩”的情形歷歷在目。曾國藩身居翰林,談學論道乃常有之事,而他往往強言爭辯,“詞氣虛驕”。曾國藩的好朋友為此沒少吃苦頭。據《曾國藩日記》記載,一次,他與好友為學業爭論起來,反省雲:“彼此持論不合,反復辯詰。餘內有矜氣,自是特甚,反疑別人不虛心,何以明於責人而暗於責己也?”此種情形在其日記中時有反映。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曾國藩至友人陳源袞處為其母拜壽,“席前後氣浮言多”,同湯鵬等人討論詩文時“多誇誕語”。回傢後在日記中寫道:“平日辯論誇誕之人,不能遽變聾啞,惟當談論漸低卑,開口必誠,力去狂妄之習。此二習痼弊於吾心已深。前日雲,除謹言靜坐,無下手處,今忘之耶?”曾國藩為戒妄語付出了艱苦努力。他甚至刻意疏遠朋友,被大傢戲謔為“淡而無味,冷而可厭”。師友吳廷棟勸導他說:“友朋之投契,君臣之遇合,本有定分,然亦可積誠而致之,故曰命也。然君子不謂命。”
  第七條是“養氣”。今人眼中的曾國藩是“理學名臣”之典範。過去史傢在評論歷史人物時,往往為突出其政治屬性,將這些人物簡化為冷冰冰的面孔,對曾國藩的評價便是典型一例。曾國藩無疑是理學家,恪守“存天理,滅人欲”的信條。後世史傢往往由此出發,忽略曾國藩和其他男人一樣,有七情六欲的另一面。曾國藩篤信理學,並未納妾,且妻子歐陽氏經常患病,因此格外羨慕姬妾成群的同僚。一次,曾國藩應邀赴宴,看到進士同年美妾如雲,心中頓生無限遊思,“目屢邪視”,回傢後又聞妻子病榻呻吟,心中無端煩躁。入夜靜思,他頓感理學功夫大減,反省雲:“真不是人,恥心喪盡,更問其他?”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摯友陳源袞新納美妾,人皆贊貌若桃花,曾國藩羨慕不已,藉故意欲一見。陳源袞拗不過曾國藩,衹好從命。曾國藩見美妾後窘態百出,出言調戲,“狎褻大不敬”。道光二十三年二月,曾國藩在好友湯鵬傢中又故伎重施,對湯鵬的兩個姬妾“諧謔為虐,絶無閑檢”。除調戲友人姬妾外,青年曾國藩還經常出入聲色場所,“無事夜行,心貪嬉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引子評說曾國藩(1)引子評說曾國藩(2)引子評說曾國藩(3)引子評說曾國藩(4)
傢情(1)傢情(2)父母(1)父母(2)
手足(1)手足(2)手足(3)妻兒(1)
妻兒(2)妻兒(3)立志(1)立志(2)
立志(3)傢訓(1)傢訓(2)傢訓(3)
開軍閥之先例(1)開軍閥之先例(2)開軍閥之先例(3)開軍閥之先例(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