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心得   》 第1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6)      傅佩榮 Fu Peirong

  聽到子貢用“駟不及舌”(《顔淵》)一語來批評別人,不禁發出會心的微笑。“駟不及舌”就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意思。說話的背景是:衛國大夫棘子成認為,君子衹要註重本質,何必在乎文采(包括儀節、形式等修養),子貢就直指其非。
  子貢當然言之成理,因為孔子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不過,子貢以“言論”見長,說話為其優點,缺點亦隨之而來。孔子就曾勸誡他,希望他不要批評別人,應該努力要求自己知行合一。《論語》中,子貢說話誇張之處並不少見。譬如,孔子要他與顔淵比較一下。他說:顔淵聞一知十,他則聞一知二。他的確比不上顔淵,但是十與二對照,則有逞口舌之嫌。又如,孔子過世之後,他聽到有人批評孔子,就說:“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子張》)這裏把孔子比喻為像天一般高,沒有階梯可以上去。我想,孔子也不會願意接受類似的稱贊。
  惡,莫大於縱己之欲;禍,莫大於言人之非。一般人憑着血氣之勇,說話急躁,妄下判斷,由此産生許多是非。司馬牛屬於此型人物。他請教孔子“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這種答案太過淺顯,以致司馬牛說:“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顔淵》)“說話遲鈍含蓄”居然是仁者的表現。為了明白孔子之意,需加兩點小註:第一,所謂“仁”,是指人生正途。第二,孔子是因材施教。換言之,對於司馬牛這種“多言而躁”的學生,孔子認為他的人生正途就是“說話遲鈍含蓄”。另有一例是:司馬牛問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他不先去反省,立即隨口再問:“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顔淵》)表面看來是好學不倦,事實上是“多言而躁”,不肯忍住說話的行動,稍作內省與實踐的工夫。
  子路也有類似的毛病。他派子羔去做縣長,孔子不以為然。子路說:“何必讀書,然後為學?”有官做,可以辦事就好了,為什麽一定要讀書纔叫做學問呢?孔子大為不悅,說:“是故惡夫佞者。”(《先進》)我就是這樣纔討厭強嘴利舌的人。
  孔子重視“剛毅木訥”,言語木訥而行為剛毅,確是高明的修養表現。以顔淵為例,他聽到老師的話,往往“不違如愚”,好像很笨的樣子,不會提出批評。但是,行動上卻從不停歇,日新又新,終於能在“好學”與“德行”雙方面皆達到孔子的要求。我們今天處在自我推銷的時代,偶爾不妨想想“駟不及舌”的道理。過猶不及
  說話吞吞吐吐、做事小心謹慎的人,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經少見了。大傢強調推銷自己、自我成長,寧可稍有過分之處,也不願退縮保守。看起來積極進取,形勢一片大好,其實往往衹是幻覺,因為他缺乏內斂的基礎,一遇睏境,就可能灰心喪志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第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第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3)
第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4)第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5)第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6)
第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7)第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8)第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9)
第1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0)第1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1)第1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2)
第1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3)第1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4)第1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5)
第1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6)第1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7)第1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8)
第1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9)第2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0)第2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1)
第2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2)第2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3)第2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