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广州的深度组合 》
生活渗透着信息
李大华 Li Dahua
周翠玲 Zhou Cuiling
文化生活=信息生活
在广州谈论文化生活,似乎有些务虚与不着边际,但如果换成"信息生活"这样的概念,就顺理成章了。从信息生活中更可能观察到广州文化生活的本质。使文化成为信息,或者说信息使文化落到实处,是在广州实现的、是广州的媒体实现的。因此,广州人对好报纸的评价是"有无到"(是否有足够的信息量)--信息量是否够多,内容是否确切与丰富。
对于广州这个开放城市来说,丰富信息生活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早在清代,光复路就是一条国内闻名的"报纸街",这里可以说是岭南新闻文化中心。道光六年(1826年),美国人活德(W. wood)在此创办了《广州纪录报》(Canton Regioter),清末在广州报刊中发行量最大的《羊城日报》也创办于此。辛亥革命后,这里会聚了《越华报》、《救亡日报》等报刊140种,为广州提供了各方面的资讯和信息。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广州拥有着对信息获取的优越途径,也由此培育了广州人的"见多识广"特征。
长期以来,广州人与早茶同"叹"的不仅是报纸,更重要的是信息。有人说,广州是全国最勤奋的城市--确实,在早茶桌上,实际上已经开始了信息生活。
常年做蔬菜生意的小贩刘荣说:"我比别人赚钱多点,是因为我经常看报、看电视,知道的信息比别人多。比如,看到报上预报今天有大雨,我一定不会进很多菜,进货也进好出手的,不然就可能要赔本。"一家超市的老板说,广州人以前是很少喝鲜奶的,近几年因媒体的引导,报道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喝鲜奶的人才明显增多,家长给孩子订牛奶的更是成倍增长。
一年读不上一本书的广州商人,却一天读几份不同类别的报纸,确切地说,报纸已经成为广州人生活的重要资源。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州就出现了一份以信息为号召标签的《信息时报》--"《信息时报》有到",以纯粹的广州方言的方式昭示着以向市民提供信息为他们办报的责任和方向。
自1985年创办以来,《信息时报》作为一份财经类日报,凭借专业的经济报道,凝聚了一个稳定的高收入读者群,深得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以及个人投资者等高收入群体的喜爱与信赖。 2001年5月15日,《信息时报》进行革命性改版,一份定位为"发财狮子·大众报纸"、全国独一无二的"狮子报"诞生了。随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投入巨额资金,把《信息时报》打造为该报业集团又一份重量级的,融综合性、都市性于一体的新锐日报。
实际上,考察部分新锐报业的倾向,无不把增加信息量作为目标。如《南方都市报》致力于把报纸从单纯的宣传工具变成传播信息的媒介。它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按媒介规律传递信息,这是市场的需要,也是广州的需要。
加拿大著名批评家麦克卢汉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著名理论。自此以后,人们在讨论文化问题时越来越关注到具体的媒介方式,即人们已无法忽视文化的媒介手段,文化已不再是抽象的文化,而是具体的、与一定的符号物质形态紧密相连的文化。英国学者尼克·史蒂文森说:"许多现代文化是依凭大众传播媒介来传达的。"有人甚至夸张地说:"大众媒体的缺席会导致整个社会生活的瘫痪。"大众媒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诱导和操纵受众,甚至左右着舆论和时尚的方向。
"媒介即信息",媒体文化引领消费时尚及文化潮流。《广州日报》的一位老总曾说,我们的报纸尽量做到让需要什么信息的读者都能各取所需,一天平均40个版并不要求读者通读,每人能将自己所需要的版面读过就够了。因报纸追逐的都是社会最前沿的东西,这一追求决定了报纸本身虽然是易碎商品,内容却引领时代潮流。
正是因为广州报纸大信息量的特点,许多广州人出差在外,总是不习惯阅读当地的报纸。即使是一报在手,也觉得"无料到"--没有足够的信息量。
当然,信息创造财富。报纸也是广州人的生活手段。请看下面一个小故事。
“羊城通”诞生的幕后故事
在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04年五一开始,广州人告别了使用几十年的月票。告别月票就像告别粮票、油票等一样,是告别了一种旧的生活方式。人们所以能够接受这一新规定,是因为多数乘坐公交车的人都用上了“羊城通”这种 “电子月票”。公交车、电车、地铁都使用了“羊城通”,乘客不仅不用带零钱,还不用掏出证件,只要将“羊城通”磁卡放在包内或口袋中对着机器的感应区碰一下,付费就完成了。市民在感慨生活中的这一变化中,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羊城通”诞生的那一段幕后故事。
那是2000年2月28日,《广州日报》的杨记者到广州市广卫路公交总站买月票,因为寒假刚过,前来买月票的市民、学生排起长队,他加入到排队行列,整整一个小时,他才买到一张公交月票。记者的敏感使他意识到,这是一条新闻。是否别的月票售卖点也这样呢?他跑到东山口电车总站和黄沙公交总站,发现这里同样是买月票的人排长队。他采访了许多市民和公交部门的有关人员,写出了《买公交月票要排队一个钟》的消息,刊登在《广州日报》2000年3月1日A8版《都市新闻》的头条。消息不仅报道了市民排长龙购买公交月票的“盛况”,而且提出了改进购买和使用月票方法的意见。这条消息立即被一位磁卡制造商注意到了,其中提出用“电子月票”替换现在纸质月票的建议给了制造商灵感的火花。他跟杨记者联系,说通过磁卡可以帮助公交部门解决这个问题,记者让他马上跟公交部门联系。制造商便与广州市交委、地铁总公司及公交部门联系,经过试验,“羊城通”很快便走入市民的生活。“羊城通”推广初期,公交公司还给市民九五折的优惠,当使用“羊城通”的市民越来越多,原来可以享受的九五折优惠取消了。2003年“羊城通”用户突破80万张。“羊城通”普及后带来的便利不言而喻。公交部门不仅省却了每日数钱及存款的麻烦,堵住了贪污及损耗公交款的缺口,而且由此大大减少了每年收到的大量假币、残币数量。2004年3月,有关部门看到时机基本成熟,便向市政府提议取消公交月票。这样,广州市便自 2004年五一开始取消了公交月票。人们出行生活中更加便利的刷卡现象出现了。而那位精明的商人因这条消息成立了一个涉及几百万人出行生活的“广州羊城通有限公司”。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广东教育出版社 |
|
|
代序(1) | 代序(2) | “一口通商”成就的广州(1) | “一口通商”成就的广州(2) | “一口通商”成就的广州(3) | 中国第一展(1) | 中国第一展(2) | 中国第一展(3) | 起飞会展:广州的国际化姿态(1) | 起飞会展:广州的国际化姿态(2) | 起飞会展:广州的国际化姿态(3) | “叹报纸”:报纸改变了我们(1) | “叹报纸”:报纸改变了我们(2) | 读《羊城晚报》是一种生活方式(1) | 读《羊城晚报》是一种生活方式(2) | 生活渗透着信息 | 谁左右了我们的消费观 | 南风这样吹(1) | 南风这样吹(2) | 没有硝烟的战争(1) | 没有硝烟的战争(2) | 没有硝烟的战争(3) | 没有硝烟的战争(4) | 骑楼:广州符号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