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十少年作家批判书 》
张悦然:无谓的忧伤是一种病(4)
黄浩 Huang Hao
马政 Ma Zheng
这种“不完全”脱离现实而进行的妄想与模仿,构筑了“新概念”作者的写作方式,当这样的写作在青少年中成为了主流,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主旋律”下的悲哀。给青少年读者形成意识上的认同表象,这种基于自恋、自私的认同感,显然是不可靠的,结果就是使人对这个社会的思考失聪、失明,沦落到内心意识至上的境地。唯心论,显然是需要承载能力与思想的,而这些青少年读者,他们又是否具备?当然,不能籍此说张悦然这些少年作家病了,有时候,内因往往是通过外因在起作用。当整个社会都病了,当整个社会都开始趋利避害的时候,张悦然这些少年作家在写作上的“趋利避害”就再“正常”不过了,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当现实性的“趋利避害”影响这些早熟少年作家在“内心写作”上的“趋利避害”,再由此传导给他们那些年龄层相对固定的青少年读者,会不会形成一个从“现实”到“内心”再回归到“现实”的恶性循环?青少年的成长是无法抗拒的,同样,这个担忧也无法抗拒,或许将这个群体性想像加诸于个体意识有些杞人忧天,但那些张悦然与郭敬明的青少年读者“追星”式的狂热,让人不得不对他们的个体意识会否迷失在“群体无意识”里而产生疑惑。 张爱玲肯定没想到自己当年的一句“出名要趁早”会给若干年后的少年作家带来如此大的理论支持,更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会形成如此庞大的商业文学风潮。我不知道七岁就开始学写小说的张爱玲看到“新概念”作家的作品会有什么指导性理论,但我觉得她有必要补上“出名要趁早”的下一句:“赚钱要赶晚。”当张悦然跟郭敬明式的“文学”成为青少年读者的主体文学概念的时候,商业对文学的摧残就会体现出来了,当病态的商业文学左右了文学思潮的方向,那离文学的没落也为期不远了。 然而是张悦然并没有意识到其写作方式给文学来的灾难。在这一点上,她甚至不如郭敬明坦然地公告自己对文学的消极态度来得干脆。反而正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当“新概念作家”、“玉女作家”、“80后作家”这些商业炒作下的头衔集于张悦然一身的时候,张悦然也开始飘飘然起来。她觉得自己的写作已经很成熟了,已经不再是小打小闹了。于是她要像小日本“脱亚入欧”开始思忖起自己的身份了。然而,令人又“必然”的是,她首先去做的却是与几个头衔中最符合她实际写作身份的“80后作家”划清界限,急切的发出了“我不写校园文学、不写青春文学”的声音,试图将自己和其他“80后”作家区别开来。在这些崭露头角的少年作家看来,“80后作家”无疑成了一个平庸的代名词,当“80后”不能吸引眼球与产生实质帮助的时候,这个群体的庞大性与基础性无疑有违于她们的“塔尖”身份,所以都欲离之而后快。当然,《我们,我们——80后的盛宴》这本书的首发式,“张悦然们”还是要适当地去参加一下的。这让我对“张悦然们”凌空写作的趋利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对于“张悦然们”来说,“新概念作家”的受众固定性,“玉女作家”的眼球吸引性,是有迫切需要的,是在短时间内无法脱离的,那就必须适当保留一下。说到这里,必须得提一下“80后作家”中的李傻傻,他也曾发出“我要终结80后”的呼声,这与张悦然的呼声是可以有比较之处的,那是在80后的年龄基础上预告“80后作家”与传统作家一争长短时代的到来,展示自身并不需要依靠“80后作家”的名目来经营自己的文学理想,以求一种与商业炒作性质的脱离,还自身一个以实力说话的背景。前者是有选择性的逃离现实,后者是在实际境遇中前进,再将其与他们各自的写作属性结合起来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这些在“新概念”庇护下的“空中”作家,跟他们的小说一样“趋利避害”,以目的的可达到性为基准,逃离实际,营建个人的“空中楼阁”,如果这不是他们的错,那就是“新概念”这个体制大锅的错,煮出了一大锅看似内心化实则世俗化的自恋与虚无。 结尾处,容我以张悦然式的小说语言来作为全文的终结:悦然、悦然,你为什么还不睡,你是来检阅我们对文学的忧伤吗? 是你来检阅小资的忧伤吗? (一) 叙事的虚弱无力和深层思考的缺乏,正是张悦然作品的两大病症。而所谓实力派与偶像派之争,则更证明了张的尴尬:她有华丽流畅的文字,却内容匮乏;她出书如出唱片,却没有一本能给人留下深刻一点的印象。 此人的头衔一大堆,在街上远远望去只看到其身旁乌烟瘴气却见不到一张完整的脸。诸如:最富才情的女作家、最受欢迎的女作家、新生代青春派作家,等等。也许多年以后的某天我从床下掏出一本发霉的书时,才会记得自己曾经看过一个叫张悦然的女子写的书,但此刻她的书并没有发霉而且还散发着阵阵香气,以致我路过的每个书店都会飘出一股令人作呕的味道,犹如某个花枝招展的女人站在路口摆POSE。以前还很迷茫这是种什么味道,在看了安妮宝贝的书后才知道那个一直让我头疼不已的味道名叫:小资。 其实小资文学也没什么不好。他们在自己的小角落里书写着各种富有情调的文字,讲自己的虚幻故事和虚幻愿望。这也没有什么过错,但张悦然有一天突然不愿意起来了,这个1980年出生的女人面对媒体发出愤怒的叫喊:我不写校园文学,不写青春文学。单纯做一个小资女人倒也算了。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是:在原来她上学的高中,也就是实验中学门口,当年如果你想见张悦然那是很简单的事,放学的时候站在门口,看见唯一一个不穿校服浑身红绿搭配从头到脚都是饰品的那就是小张同学了。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这个女人的心态了,一个把注意点放在打扮上的女人,她的文字必定也会也是俗气的,至少会很商业化。从她的文字我们也确实感觉到了五颜六色的渲染,和春树不同的是,张悦然写的文字在中国大把大把的有,随便在街上抓一个时尚少女教点基础的文法,也不会输给她;而春树的价值在于她所写的是如此真实和大胆,没有矫揉做作的成分,她展现给我们看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性世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国戏剧出版社 |
|
|
韩寒,一把破损的旧钥匙(1) | 韩寒,一把破损的旧钥匙(2) | 韩寒,一把破损的旧钥匙(3) | 韩寒,一把破损的旧钥匙(4) | 韩寒,一把破损的旧钥匙(5) | 韩寒,一把破损的旧钥匙(6) | 问题少年李傻傻诊断报告书(1) | 问题少年李傻傻诊断报告书(2) | 问题少年李傻傻诊断报告书(3) | 问题少年李傻傻诊断报告书(4) | 问题少年李傻傻诊断报告书(5) | 问题少年李傻傻诊断报告书(6) | 张悦然:无谓的忧伤是一种病(1) | 张悦然:无谓的忧伤是一种病(2) | 张悦然:无谓的忧伤是一种病(3) | 张悦然:无谓的忧伤是一种病(4) | 张悦然:无谓的忧伤是一种病(5) | 张悦然:无谓的忧伤是一种病(6) | 少女春树的性、谎言和没脑袋(1) | 少女春树的性、谎言和没脑袋(2) | 少女春树的性、谎言和没脑袋(3) | 少女春树的性、谎言和没脑袋(4) | 少女春树的性、谎言和没脑袋(5) | 少女春树的性、谎言和没脑袋(6)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