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 》 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聲音與憤怒 》
第16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5)
張鐵志 Zhang Tiezhi
在八○年代的英國,工黨成立了"紅楔"(RedWedge)來結合搖滾樂以組織樂迷參與政治,卻淪落成音樂人的政黨背書5。美國音樂人九○年代自組"RocktheVote"組織,結合音樂人的名氣與草根的組織運作,呼籲青年參與投票,推動多元社會議題,堪稱音樂與政治結合的典範。
而不論是"兩千年大赦聯盟"(Julibee2000)推動的免除窮國外債運動,或者新世紀的反戰運動,組織者都拒絶以大規模的慈善演唱會或者募款作為主要介入方式──雖然這兩年關心貧窮的"Live8"與關心環保的"LiveEarth"又舉辦了大型演唱會。另一方面,U2的主唱波諾(Bono)對免除第三世界國傢外債的積極參與,不但真正影響了這個全球化的議程,也改變了一般人認為音樂人衹會膚淺參與社會議題的印象。但是另一方面,波諾放棄以音樂動員,而是讓自己成為專業的遊說者──誠如他說,他相信在會議室裏和政客的談判,可能比在數萬人的體育館中演唱更有效──這又幾乎顛覆了音樂介入政治的可能性。
如此,未來的路在哪裏呢?
8.
這本書試圖回顧過去音樂的反叛精神所進行過的各種社會鬥爭,並在回顧中去質詢、反省各種實踐途徑的限製與可能性。
六○年代是音樂、青年文化與社會反抗的有機結合的時代,是搖滾樂的永恆迷思與永不熄滅的思想根源。
七○年代承接六○年代的是:某些音樂類型表達了年輕人的焦慮並形塑他們的認同,而構成青年文化的一環。但與六○年代不同的是:缺乏大規模社會運動的支撐,這些音樂難以産生實際的政治效果。
到了八○年代,從七○年代末的"搖滾對抗種族主義"開始,音樂人有意識地通過音樂來動員群衆進入社會鬥爭,並形成大型慈善演唱會的新音樂文化。但這個時代也是音樂工業體製發展的高峰,流行樂徹底地體製化、商業化。
九○年代到本世紀初,則是前述兩種發展路綫的各自演變:一方面各種以音樂來啓蒙社會意識的努力仍在持續,如"RocktheVote"、鼓吹女性意識的"莉莉絲音樂節"(LilithFair),"Live8"、"LiveEarth";另一方面,新的音樂型態也開始展現新的青年文化和豐富的社會反抗意含,特別是嘻哈時代與電音時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1) | 第2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2) | 第3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3) | 第4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4) | 第5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5) | 第6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6) | 第7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7) | 第8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1) | 第9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2) | 第10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3) | 第11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4) | 第12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1) | 第13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2) | 第14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3) | 第15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4) | 第16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5) | 第17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6) | 第18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1) | 第19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2) | 第20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3) | 第21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4) | 第22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5) | 第23節:華麗搖滾:一場豔美曖昧的情欲欲革命(1) | 第24節:華麗搖滾:一場豔美曖昧的情欲欲革命(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