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感悟   》 第16节:智慧之道(2)      于丹 Yu Dan

  孔子不光告诉你"知人"很重要,他还告诉你"知人"的方法,就是你不要在静止的一点上考察一个人的言与行,不能断章取义说谁说什么话了,所以他是个什么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而观其行不单在于一个结果,而在于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做的事情看起来大同小异,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一日三餐,娶妻生子,大家好像都差不多。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每个人的人生,其实是千差万别。
  同样是吃饭,有些人是为了充饥,有些人是为了美食;同样是睡觉,有些人是为了休息,有些人是为了做梦。
  每一个人他的动机都不相同。
  你要从他的行为背后去追究到真正的原因。再说得进一步,你如何去观察一个人呢?
  孔子告诉我们,你要去看一个人的过错,因为每个人的过错最终都是可以归类的,叫做:"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论语·里仁》)"党",就是结党营私的"党",在这里指归类,每个人的过错都是可以归进哪一类的人所犯的错误。
  孔子还有一句话,叫做: "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你看一个人的过错,就知道他是不是一个仁义的人。这就教给我们更进一步的方法,不仅要我们看每一件事的过程,还要去看看这个人的过错何在。
  大家都知道托尔斯泰有句名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做的很多善事差不多都是相同的,对吧?比如,扶老携幼,实行一些忠信之道,其实很多的社会基本价值是趋同的,但你去看,人的过错却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在过错里最见人心。
  人这一生,其路漫漫,孰能无过?真君子不是没有过错,而是能从他的过错中洞察人心。有人是因为软弱犯错,有人是因为轻信犯错,很多人的过错是源自善良。
  我们以前说过,学生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告诉他,你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以德报怨"不也是一种过错吗?
  有很多人都是由于内心过于慈悲、柔软,而超出了底线,所以屡屡被伤害。这也是一种过错。从这种过错中,你或许能看出这个人心中一种深刻的善良。
  所以孔子说,"观过",你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一个仁义的人。这其实是一个看人的方法。这种观点很有意思,它可以超越时间,适用于不同的时代。
  其实,人们面对过错的时候,怎么去观察他们,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点,就是犯错之后的态度。用孔子学生子贡的话说,君子不是不犯错,但君子之过如同日月之食,太阳和月亮都在天上,太阳再灿烂也有日食,月亮再皎洁也有月食。所以,"过也,人皆见之",他错就错了,大家看得见,是明摆着的;"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改了之后他还好端端的,你还得仰望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孝敬之道(1)第2节:孝敬之道(2)第3节:孝敬之道(3)
第4节:孝敬之道(4)第5节:孝敬之道(5)第6节:孝敬之道(6)
第7节:孝敬之道(7)第8节:孝敬之道(8)第9节:孝敬之道(9)
第10节:孝敬之道(10)第11节:孝敬之道(11)第12节:孝敬之道(12)
第13节:孝敬之道(13)第14节:孝敬之道(14)第15节:智慧之道(1)
第16节:智慧之道(2)第17节:智慧之道(3)第18节:智慧之道(4)
第19节:智慧之道(5)第20节:智慧之道(6)第21节:智慧之道(7)
第22节:智慧之道(8)第23节:智慧之道(9)第24节:智慧之道(10)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