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 孫子兵法   》 歷代論孫子      孫武 Sun Wu

  尉繚子論孫子:有提十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選自《尉繚子 製談》
  荀子論孫子:
  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於趙孝成王前。王曰:“請問兵要”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孫卿子曰:“不然,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之術,在乎壹民。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臨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行者變詐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從出,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豈必待附民哉”孫卿子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貴權謀勢利也,所行攻奪變詐也,諸侯之事也。”
  ——選自《荀子 議兵》
  韓非子論孫子:
  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傢有之,而兵愈弱,言戰者多,披甲者少也。
  ——選自《韓非子 五蠹》
  白圭論孫子:
  吾治生産,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决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
  ——選自《史記 貨殖列傳》
  司馬遷論孫子:
  自是之後,名士迭興,晉用咎犯,而齊用王子,吳用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卒伯諸侯,兼列邦土,雖不及三代之誥誓,然身寵君尊,當世顯揚,可不謂榮焉豈與世儒暗於大較,不權輕重,猥雲德化,不當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執不移等哉!
  ——選自《史記 律書》
  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
  ——選自《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當是時,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
  ——選自《史記 伍子胥列傳》
  非兵不強,非德不昌,黃帝、湯、武以興,桀、紂、二世以崩,可不慎歟!《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王子能紹而明之,切近世,極人變。作《律書》第三。
  ——選自《史記 太史公自序》
  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內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焉。作《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選自《史記 太史公自序》
  班固論孫子:
  春秋之後,滅弱吞小,並為戰國……雄傑之士因勢輔時,作為權詐以相傾覆,吳有孫武,齊有孫臏,魏有吳起,秦有商鞅,皆禽敵立勝,垂着篇籍。當此之時,合縱連衡,轉相攻伐,代為雌雄。齊愍以技擊強,魏惠以武卒奮,秦昭以銳士勝。世方爭於功利,而馳說者以孫、吳為宗。時唯孫卿明於王道,而非之……
  ——選自《漢書 刑法志》
  王充論孫子:孫武、闔廬,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學其法者,戰必勝;不曉什伯之陳,不知擊刺之術者,強使之軍,軍覆師敗,無其法也。
  ——選自《論衡 量知篇》
  曹操論孫子:操聞上古有弧矢之利,《論語》曰“足兵”,《尚書》八政曰“師”,《易》曰“師貞,丈人吉”,《詩》曰“王赫斯怒,爰徵其旅”,黃帝、湯、武,鹹用幹戚以濟世也。《司馬法》曰:“人故殺人,殺之可也。”恃武者滅,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聖人之用兵,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孫子者齊人也,名武,為吳王闔閭作兵法一十三篇,試之婦人,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後百歲餘有孫臏,是武之後也。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
  ——選自《孫子十傢註 孫子序》
  諸葛亮論孫子:孫武所以能製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
  ——選自《三國志 馬良傳》裴鬆之註引《襄陽記》
  劉勰論孫子:孫武兵經,辭如珠玉,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
  ——選自《文心雕竜 程器》
  李世民論孫子: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
  ——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吾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戰百勝者,中也。深溝高壘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較量,孫武着書,三等皆具焉。
  ——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李靖論孫子: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於人”而已。……
  愛設於先,威設於後,不可反是也。若威加於前,愛救於後,無益於事矣。《尚書》所以慎戒其終,非所以作謀於始也。故孫子之法,萬代不刊。
  ——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杜佑論孫子:語有之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誠謂得兵術之要也。以為孫武所著十三篇,旨極斯道。故知往昔行師製勝,誠當皆精其理。今輒捃摭與孫武書之義相協並頗相類者纂之,庶披捲足見成敗在斯矣。
  ——選自《通典》
  杜牧論孫子:自古以兵着書列於後世、可以教於後生者,凡十數傢,且百萬言。其孫子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後凡千歲,將兵者有成者、有敗者,勘其事跡,皆與武所著書一一相抵當,猶印圈模刻,一不差跌。
  ——選自《樊川文集》
  歐陽修論孫子:武之書本於兵,兵之術非一,而以不窮為奇,宜其說者之多也。
  ——選自《歐陽文忠公集 居士集 孫子後序》
  蘇洵論孫子:孫武十三篇,兵傢舉以為師。然以吾評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書,論奇權密機,出入神鬼,自古以兵着書者罕所及。……吳起與武一體之人也,皆着書言兵,世稱之孫吳。然而吳起之言兵也,輕法製,草略無所統紀,不若武之書辭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
  ——選自《嘉集 權書》
  王安石論孫子:神宗論孫武書,愛其文辭、意指。王安石曰:“言理而不言事,所以文約而所該者博。”上論及韓信,安石曰:“信但用孫武一二言,即能成功名。”
  ——選自《澗泉日記》
  蘇軾論孫子:古之言兵者,無出於孫子矣。利害之相權,奇正之相生,戰守攻圍之法,蓋以百數,雖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
  ——選自《三蘇策論 孫武論》
  何去非論孫子:昔以兵為書者無若孫武。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備矣;其所不可者,雖武亦無得而預言之,而唯人之所自求也。故其言曰:“兵傢之勝,不可先傳。”又曰:“奇正之變,不可勝窮。”又曰:“人皆知我所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善學武者,因諸此而自求之,乃所謂方略也。去病之不求深學者,亦在乎此而已。嗟乎!執孫吳之遺言以程人之空言,求合乎其所以教,而不求其所不可教,乃因謂之善者,亦已妄矣。
  ——選自《何博士備論 霍去病論》
  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武雖以兵為書,而不甚見於其所自用;韓信不自為書,曹公雖為而不見於後世,然而傳稱二人者之學皆出於武,是以能神於用而不窮。竊嘗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學兵者所通誦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則天下孰不為韓曹也?韓曹未有繼於後世,則凡得武之書伏而讀之者,未必皆能辦於戰也。武之書、韓曹之術皆在焉,使武之書不傳,則二人者之為兵,固不戾乎武之所欲言者;至其所以因事設奇,因而不窮者,雖武之言有所未能盡也。驅市人白徒而置之死地,惟若韓信者然後能斬陳餘;遏其歸師與之死地,惟若曹公者然後能剋張綉。此武之所以寓其妙,固有待乎韓曹之儔也。
  ——選自《何博士備論 魏論下》
  陳直中論孫子:自六經之道散而諸子作,蓋各有所長,而知兵者未有過孫子者。
  ——選自《孫子發微》
  戴溪論孫子:孫武之書十三篇,衆傢之說備矣。奇正、虛實、強弱、衆寡、饑飽、勞逸、彼己、主客之情狀,與夫山澤、水陸之陣,戰守攻圍之法,無不盡也。微妙深密,千變萬化而不可窮。用兵,從之者勝,違之者敗,雖有智巧,必取則焉。可謂善之善者矣。然武操術,有餘於權謀而不足於仁義;能剋敵製勝為進取之圖,而不能利國便民為長久之計;可以為春秋諸侯之將,而不可以為三代王者之佐也。
  ——選自《將鑒論斷 孫武》
  鄭友賢論孫子:求之而益深者,天下之備法也。叩之而不窮者,天下之能言也。為法立言,至於益深不窮,而後可以垂教於當時,而傳諸後世矣。儒傢者流,惟苦《易》之為書,其道深遠而不可窮。學兵之士,嘗患武之為說,微妙而不可究,則亦儒者之《易》乎!蓋《易》之為言也,兼三纔、備萬物,以陰陽不測為神,是以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武之為法也,包四種、籠百傢,以奇正相生為變,是以謀者見之謂之謀,巧者見之謂之巧,三軍由之而莫能知之。迨夫九師百氏之說興,而益見大《易》之義,如日月星辰之神,徒推步期輝光之跡,而不能考其所以為神之深。十傢之註出,而愈見十三篇之法,如五聲五色之變,惟詳其耳目之所聞見,而不能悉其所以為變之妙。
  ——選自《十一傢註孫子 孫子遺說》
  陳傅良論孫子:世多謂書生不知兵,猶言孫武不善屬文耳。今觀武書十三篇,蓋與《考工記》、《𠔌梁傳》相上下。
  ——選自《止齋先生文集》
  葉適論孫子:司馬遷謂,世所稱師旅,多道孫子十三篇。始管子、申、韓之學行於戰國、秦漢,而是書獨為言兵之宗。及董仲舒、劉嚮修明孔氏,其說皆已黜,而是書猶傑然尊奉至今,又將傳之至於無窮。此文武所以卒為二途也。
  ——選自《習學記言》
  陳振孫論孫子:世之言兵者祖孫氏,然孫武事闔閭而不見於《左氏傳》,未知其果何代人也。
  ——選自《直齋書錄解題 兵書類》
  黃震論孫子:孫子言兵,首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而切切欲導民使之“與上同意”,欲“不戰而屈人兵”,欲“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欲“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至論將,則謂“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於主”。蓋始終未嘗言殺,而以久於兵為戒。所異於先王之訓者,惟“詭道”一語,特自指其用兵變化而言,非俗情所事姦詐之比。且古人詭即言詭,皆其真情,非後世實詐而反謬言誠者比也。若孫子之書,豈特兵傢之祖,亦庶幾乎立言之君子矣!諸子自荀、揚外,其餘浮辭橫議者莫與比。
  ——選自《黃氏日鈔 讀諸子 孫子》
  朱元璋論孫子:以朕觀之,武之書雜出於古之權書,特未純耳。其曰“不仁之至”、“非勝之主”,此說極是。若虛實變詐之說,則淺矣。苟君如湯武,用兵行師,不待虛實變詐而自無不勝。然虛實變詐之所以取勝者,特一時詭遇之術,非王者之師也,而其術終亦窮耳。蓋用仁者無敵,恃術者必亡,觀武之言與其術亦有相悖。蓋武之書必有所授,而武之術則不能盡如其書也。
  ——選自《明實錄 明太祖寶訓 評古》
  劉寅論孫子:……不有大智,其何能謀,不有深謀,其何能將,不有良將,其何能兵,不有銳兵,其何能武,不有武備,其何能國,欲有智而多謀,善將而能兵,提兵而用武,備武而守國,捨是書何以哉。
  ——選自《武經直解 自序》
  宋濂論孫子:武,齊人,吳闔閭用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葉適以不見載於《左傳》,疑其書乃春秋末、戰國初山林處士之所為。予獨不敢謂然。春秋時列國之事,赴告者則書於策,不然則否。二百四十二年之間,大國若秦楚,小國若越燕,其行事不見於經傳者有矣,何獨武哉!
  ——選自《諸子辨》
  談愷論孫子:孫子上謀而後攻,修道而保法,論將則曰仁智信勇嚴,與孔子合。至於戰守攻圍之道,批亢搗虛之術,山林險阻之勢,料敵用間之謀,靡不畢具。其他韜鈐機略,孰能過之。
  ——選自《孫子集註十三捲 自序》
  方孝孺論孫子:十三篇之所論,先計謀而後攻戰,先知而後料敵,用兵之事周備明白。雖不足與於仁義之師,苟以之戰,則豈非良將乎視彼恃力之徒,驅赤子而陷之死地者,猶狼殘虎噬耳。嗚呼!武亦安可得哉!
  ——選自《遜志齋集 雜着 讀孫子》
  張居正論孫子:由直解而知七書之意,融會貫通而求知夫用兵之術,於以登壇號令,附國傢元功,為曠世良將,詎弗偉哉。
  ——摘自張居正增訂《孫武子直解》
  趙本學論孫子:竊維天地之間,有人則有爭,有爭則有亂。亂不可以鞭樸治也,則有兵。兵之為兇器,不可以妄用也,則有法。其事起於鬥智角力也,則其法不得不資於權謀。用兵而不以權謀,則兵敗國危而亂不止。君子不得已而用權謀,正猶不得已而用兵也。用之合天理則為仁義,合王法則為禮樂。……古人着兵書凡四十余家,存者今有七。孫子十三篇,實權謀之萬變也。數千年來,儒者未嘗一開其扃鑰。……儒者生於其時,遇國傢有難而主兵,何不可之有其曰猥雲德化,不當用兵,此迂儒保身之謀,賣國之罪也。
  ——選自《孫子書校解引類 孫子書序》
  俞大猷論孫子:噫!孫武子“兵聞拙速”一言,誤天下後世徒讀其書之人,殺天下後世千千萬人之命,可勝恨哉!可勝恨哉!世之徒讀其書者,每以師老財匱為辭,不知列國相爭,師老財匱則諸侯乘其弊而起,故勝亦宜速,不勝亦宜速。其在後世,堂堂討罪,有徵無戰之兵,必為萬全之畫。夫苟一時攻之未暇,取之未剋,師老矣,再請新師以益之;財匱矣,再請多財以繼之,必大破之而後已。愚見世人欲圖速成之功,視三軍之命如草芥,往往而然焉,皆孫武子一言誤之也!孟子以殺人盈地、盈野者宜服上刑,然則孫武子一言殺天下後世之人不可勝計,使孟子而在,將以何刑加之乎恨之深,惡之切,作《拙速解》下。
  ——選自《正氣堂續集 雜文 拙速解》 戚繼光論孫子:愚嘗讀孫武書,嘆曰:兵法其武庫乎!用兵其取諸庫之器乎!兵法其藥肆乎!用兵其取諸肆之材乎!及讀諸將傳又悟曰:此固善握器而妙用材者乎學者欲求下手着實工夫之門,莫逾於此。數年間餘承乏浙東,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第於下手詳細節目,無一及焉,猶禪者上乘之教也。
  ——選自《紀效新書 自序》
  習武者不外於孫吳,是習孫吳者皆孫吳之徒也。自夫世好之不同也,試文之餘;每於篇中必肆詆毀,議誚其師無所不至!試使今日之毀師者受國傢勘定之寄,而能攘外安內如孫吳者幾人哉!夫業彼之業而詆彼之短,是無師矣。以無師之心而知忠愛之道,有是理乎!
  ——選自《練兵實紀 儲練通論 正習訛》
  孫武子兵法,文義兼美,雖聖賢用兵,無過於此。非不善也,而終不列之儒。設聖賢其人,用孫武之法,武經即聖賢之作用矣。苟讀六經,誦服聖賢,而行則狙詐,六經即孫武矣。顧在用之者,其人如何耳。故因變用智,在君子則謂之行權,在小人則謂之行術,均一智也。而君子、小人所以分者何也蓋有立心不正,則發之自異耳。
  ——選自《止止堂集 愚愚稿》
  王世貞論孫子:司馬穰苴、孫武,天下之言兵者歸之。穰苴兵法不可見,所見獨孫子十三篇,其精切事理,吾以為太公不能過也。而太史公獨稱穰苴兵法“閎廓深遠,雖三代徵未能竟其義”。如其文若爾,穰苴其尤勝耶然太史公於穰苴則僅詳其斬莊賈,於孫武僅詳其斬愛姬而已,以為用兵之道,一賞罰盡之矣。……至於吳之強,伍員力耳。柏舉之戰雖能乘勝入郢,而班處其宮,使秦師得用其救,再合再敗而後歸,又不能預防夫概之為內孽,安在其為武也太史公又稱其“北威齊晉,顯名諸侯”,恐亦附會之過。當其時,武必先死矣。不然,而李之敗績,會稽之許成,捨腹心之越而從事於石田之齊,武鬍為不諫救也太史公亦云“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蓋頗見微指雲。
  ——選自《讀書後 書司馬穰苴 孫武傳後》
  鬍應麟論孫子:孫武十三篇為百代譚兵之祖。考《漢書 藝文志》有八十二篇,杜牧以曹公芟其繁蕪,筆其精粹以成此書。然太史武傳固為十三篇之目,而其文章之妙,絶出古今,非魏晉所能潤削。……孫武之譚兵,當在穰苴之後、吳起之前。葉正則以《左傳》無之而並疑其人,則太過。然武為吳將,入郢,其說或未盡然。丘明於吳事最詳練,又喜誇好奇,武灼灼吳楚間,不應盡沒其實。蓋戰國策士以武聖於譚兵,恥以空言令天下,為說文之耳。……兵傢,秦漢至衆。今傳於世而稱經者,《黃帝》、《風後》、《太公》、《黃石》、《諸葛》、《李靖》等,率依托也。《孫》、《吳》、《尉繚》,當是戰國本書。……宋世以《孫》、《吳》、《司馬》、《韜》、《略》、《尉繚》、《李衛公》為兵傢七書。《孫武》、《尉繚》,亡可疑者。《吳起》或未必起自着,要亦戰國人掇其議論成編,非後世偽作也。
  ——選自《少室山房筆叢 九流緒論》
  李贄論孫子:吾獨恨其不以《七書》與《六經》合而為一,以教天下萬世也。故因讀《孫武子》,而以魏武之註為精當,又參考六書以盡其變,而復論着於各篇之後焉。感嘆深矣。
  ——選自《孫子參同 自序》
  梅國禎論孫子:古今兵法,亡慮數十百傢,世所尊為經者七,而首孫子。孫子之言曰: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又曰,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合而言之,思過半矣。
  ……今古兵法盡於七經,而七經盡於孫子……
  ——選自李贄《孫子參同》梅國禎序
  閔振聲論孫子:高氏《緯略》曰:“兵流於毒,始於孫武。其言捨正而鑿奇,背義而依詐。”是書果出於戰國相傾之說,亦或其然。這今數千載後,經生武弁童而習之,若其精藴,白首未得也。
  ——選自《孫子參同小引》
  茅元儀論孫子:自古談兵者,必首孫武子。故曹孟德手着之,又為《兵傢接要》二十萬言,大約集諸傢而闡明孫子者也。世有《武侯新書》者,亦所以明孫子,然贋書也,無所短長。孟德書不傳,然孫子在,有心者可以意迎之,他書可弗傳也。先秦之言兵者六傢,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傢為孫子註疏可也。……要之,學兵訣者,學孫子焉可也。
  ——選自《武備志 兵訣評 序》
  唐甄論孫子:昔者賢良之任將也,如已身有疾委之良醫,必曰除疾易而體氣無傷焉。孫子十三篇,智通微妙,然知徐疾而未知養體也。夫為將者,智足於軍,未善也,軍不可遍也。知足於虎,未善也,戰不可瀆也。智足於破敵,未善也,破一敵又有一敵也。善軍者,使天下不煩軍;善戰者,使天下不欲戰;善破敵者,使天下不立敵。
  ——選自《潛書 全學》
  鄧廷羅論孫子:惟孫子十三篇,簡而賅,精而有則,即其始計篇曰,令民與上同意,則其言近於道,而治國治兵之理,若符券焉。
  ——選自《兵鏡備考》
  孫子一書,自始計以迄用間,如同條,如共貫,原始要終,層次井井,十三篇如一篇也。至一篇之中,節有旨,句有義,亦靡不綱舉目張,主賓互見
  ——選自《兵鏡備考》
  救亂如救病,用兵猶用藥。善醫者因癥立方,善兵者因敵設法。孫子十三篇,治病之方也。古今帝王將相之戰功往跡,名醫之案也。醫不通曉方案,不謂之名醫,將不貫通古今,得謂之名將乎?……孫子十三篇,無篇不可為法,無句不可為訓。
  ——選自《兵鏡備考》
  姚際恆論孫子:此書凡有二疑,一則名之不見於《左傳》也。……一則篇數之不侔也。史遷稱孫子十三篇,而漢志有八十二篇。……然則孫武者,其有耶其無耶其有之耶不必如史遷之所云耶其書自為耶抑其後之徒為之耶皆不可得而知也,故入之未定其人例中。若夫篇數,其果為史遷之傳而非曹瞞之刪,漢志八十二篇或反為後人附益,劉歆、任宏輩不察而收之耶則亦不可得而知也。
  ——選自《古今偽書考 未足定其着書之人者 孫子》
  汪紱論孫子:兵傢之推孫吳,尚矣。
  《詩》曰:“不測不剋”。孫子其不測者也。七子首孫子、次吳子而三司馬,不其允哉!……程子曰:“荀子纔大其過多,揚子纔小其過少”,餘於孫吳也,亦云。……若夫孫子之棄齊即吳,非君也;師久於郢,非作戰也;夫概自戰,非節也;以班處宮,非道也;而未聞謀言。猶未去也,以觀沂敗。雖高蹈也,庸可愈乎!故其所著書,知機權之製勝也,而不及國傢之本也。本既失矣,枝雖萬全,不可保也,詎曰論成敗哉!夫用兵之法,仁義為先,國之本也;節制次之,以治己也;機權為後,順應而已。然則司馬其庶幾乎,孫子末也。……孫子十三篇,其近正者,惟《始計》、《作戰》二篇。其最妙者,則《軍形》、《兵勢》、《虛實》三篇,而最險者,亦無逾於此三篇。至於《用間》,不足怪矣。然則握奇製變,孫子為最;而正大昌明,孫子為下。
  ——選自《戊笈談兵 司馬、吳、孫總論》
  鄭端論孫子:古今談兵之雄者,首推孫子。蓋孫子能推黃帝太公之意,而武侯衛公又皆推孫子之意,故言兵者以孫子為宗,第孫子之微旨不傳
  ——選自鄭端《孫子匯徵 自序》 徐大椿論孫子: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選自《醫學源流論 用藥如用兵論》
  姚鼐論孫子:是書所言皆戰國事爾。其用兵法,乃秦人以虜使民法也,不仁之言也。然自是,言兵者以為莫武若矣。
  ——選自《惜抱軒文集 題跋 讀孫子》
  永□、紀昀論孫子:武書為百代談兵之祖。葉適以其人不見於《左傳》,疑其書乃“春秋末戰國初山林處士之所為”。然《史記》載闔閭謂武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則確為武所自着,非後人嫁名於武也。
  ——選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子部 兵傢類》
  孫星衍論孫子:諸子之文,皆由沒世之後門人小子撰述成書。惟此是手定,且在列、莊、孟、荀之前,真古書也。
  ——選自《孫淵如全集 問字堂集 孫子略解序》
  兵傢言惟孫子十三篇最古。古人學有所受,孫子之學或即出於黃帝,故其書通三纔、五行,本之仁義,佐以權謀,其說甚正。古之名將用之則勝,違之則敗,稱為兵經,比於六藝,良不愧也。……今世泥孔子之言,以為兵書不足觀;又泥趙括徒能讀父書之言,以為成法不足用;又見兵書有權謀、有反間,以為非聖人之法,皆不知吾儒之學者!……兵兇戰危,將不素習,未可以人命為嘗試,則十三篇之不可不觀也。項梁教籍兵法,籍略知其意不肯竟學,卒以傾覆。不知兵法之弊,可勝言哉!宋襄、徐偃仁而敗,兵者危機,當用權謀。孔子猶有要盟勿信,微服過宋之時,安得妄責孫子以言之不純哉!
  ——選自《孫子十傢註 孫子兵法序》
  魏源論孫子:《易》其言兵之書乎《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所以動而有悔也。”吾於斯見兵之情。《老子》其言兵之書乎“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吾於斯見兵之形,孫武其言兵之書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無智名,無勇功”。吾於斯見兵之精。故夫經之《易》也,子之《老》也,兵傢之《孫》也,其道皆冒萬有,其心皆照宇宙,其術皆合天人、綜常變者也。
  ——選自《古微堂外集 孫子集註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始計篇第一作戰篇第二謀攻篇第三軍形篇第四兵勢篇第五虛實篇第六
軍爭篇第七九變篇第八行軍篇第九地形篇第十九地篇第十一火攻篇第十二
提要流傳載錄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歷代論孫子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