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品三國下 》
無力回天(2)
易中天 Yi Zhongtian
那麽,譙周果真誤國嗎? 不妨還是先把當時的情況說一遍。前面說過,魏軍發兵洛陽,是在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八月。到十月份,鄧艾軍就從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出發,經江由(即江油,今四川省平武)、綿竹(今四川省德陽市),一路殺到了雒縣(今四川省廣漢市)。這就到達成都的大門口了。據《三國志·譙周傳》,當時蜀漢君臣被黃皓忽悠,以為魏軍不會馬上就來(敵不便至),根本就沒做任何準備(不作城守調度)。沒想到鄧艾的部隊竟然“長驅而前”,因此立馬慌了手腳,以至於城中居民驚慌失措,紛紛跑進荒郊野外,擋都擋不住(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製)。劉禪召集群臣會議,也是“計無所出”。一派主張“奔吳”,因為東吳是盟友(蜀之與吳,本為和國),或許可以收留自己;一派主張“奔南”,因為“南中七郡,阻險鬥絶,易以自守”,或許可以躲避一時。究竟應該“奔吳”,還是應該“奔南”,朝堂之上,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這時,譙周說話了。 譙周的意見,是既不同意“奔吳”,也不主張“奔南”。為什麽不能“奔吳”呢?譙周說,自古以來,從來就沒有到了別的國傢,到了另一個皇帝那裏,寄人籬下,還可以再當天子的(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所以,我們皇上到了東吳,也衹能稱臣(今若入吳,固當臣服)。既然同樣是稱臣,為什麽不挑一個大國,要挑小的呢(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說了,政治鬥爭的規律,從來就是大國吞併小國(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由此可見,魏國能夠吞併吳國,吳國不能吞併魏國,這是沒有疑問的(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明矣)。到那時,我們難道再投降一次不成?如果說投降是屈辱,那麽,受兩次屈辱,與衹受一次,哪個更羞恥一些(再辱之恥,何與一辱)?此為不能“奔吳”之理。 至於“奔南”,譙周說,倒也不是不可以,但要早做準備(當早為之計,然後可果)。現在,敵軍很快就會兵臨城下(大敵以近),我們也很快就會大禍臨頭(禍敗將及)。那些小兵小卒、小民小吏的心思,沒有一個是靠得住的(群小之心,無一可保)。衹怕我們一出門,他們就動手了(恐發足之日,其變不測),哪裏還到得了南方(何至南之有乎)? 對於譙周的這一番理論,劉禪君臣並無一人反對。衹有個別人反問說,現在鄧艾已經快打到成都了,恐怕他不會接受投降,那又怎麽辦(恐不受降,如之何)?譙周說,現在東吳尚未臣服,鄧艾肯定受降,他也不得不受降。受降之後,還不得不給我們禮遇。如果魏國居然不封土地、爵位給陛下,我譙周願意親自前往京師依照古義據理力爭(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結果,蜀漢君臣誰都沒有話說(衆人無以易周之理)。劉禪倒是仍很猶豫,他還是想逃到南方去。於是,譙周又上疏劉禪,講了一通南方絶不可去的道理,主要意思是南方少數民族原本不服(以為愁怨),見我“窮迫”,必反無疑。劉禪也就打消了念頭。 既不能“奔吳”,也不能“奔南”,那就衹有投降。顯然,劉禪投降與譙周關係很大。甚至可以說,劉禪就是譙周勸降的。比如陳壽就說,劉禪一傢平安無事(劉氏無虞),蜀漢百姓免遭戰亂(一邦蒙賴),都是得益於譙周的謀劃(周之謀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話說三國 |
|
|
內容簡介 | 非常君臣(1) | 非常君臣(2) | 非常君臣(3) | 非常君臣(4) | 非常君臣(5) | 非常君臣(6) | 難容水火(1) | 難容水火(2) | 難容水火(3) | 難容水火(4) | 難容水火(5) | 難容水火(6) | 難容水火(7) | 無力回天(1) | 無力回天(2) | 無力回天(3) | 無力回天(4) | 無力回天(5) | 無力回天(6) | 無力回天(7) | 殊途同歸(1) | 殊途同歸(2) | 殊途同歸(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