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饮食文化 》 從品茶說人生:人生八味 》
第16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2)
唐汶 Tang Men
換句話說,有專業素養、也很會做事,的確是成就自我的重要基礎,但溝通的技巧和友善的態度,卻也是不可或缺的要件。
02捨利弗尊者的謙虛
如大地一樣平和,如門柱一樣堅固,如無淤泥池水的清潔;阿羅漢者不再輪回。--《法句經·第九五偈》
當佛陀住在祗園精捨時,在一次說法會上,講了這首偈語,是有關捨利弗尊者和一位年輕比丘的故事。
一次,在雨安居結束後,捨利弗尊者計劃外出遊化。他嚮佛陀拜辭後,便與同伴準備離開。很多比丘都前來與捨利弗道別;在出發前,捨利弗尊者念出每位比丘的名字和傢族姓氏。其中有位比丘未用個人及傢族姓名,當尊者念到他的名字時,未註意到他及嚮他打招呼,於是他便耿耿於懷。
還有,當捨利弗尊者走過他身邊時,因袈裟輕輕掠過他的身體,這也加重了他對捨利弗的懷恨。當他知道捨利弗已離開寺院後,他便去嚮佛陀告狀說:"世尊!捨利弗尊者,他自以為是你的大弟子,打了我一拳,差點傷了我的耳朵。他不但不嚮我道歉,反而到外面遊化去了。"於是,佛陀便召回了捨利弗尊者。
捨利弗尊者及其他人來到佛陀面前,嚮佛陀拜禮後,恭敬的坐在一邊。當佛陀問起這件事,捨利弗沒有為自己爭辯,反而敘說自己的為人。
當捨利弗敘說自己的為人時,那位誣賴他的比丘,立刻充滿了懊悔,跪在佛陀的腳下,嚮佛陀懺悔,承認自己蓄意誹謗。佛陀對僧衆們說:"捨利弗早已經寬恕了他。"捨利弗尊者走到那僧人面前,嚮他行禮說:"同道!我已寬恕了你,如果我有什麽不對的,也請你寬恕我。"這時,衆比丘都說道:"這就是捨利弗尊者過人之處,他對這位欺騙他和誹謗他的比丘,不但不感到憤怒,反而嚮他行禮賠不是。"佛陀聽到他們的談話後,問道:"你們在說什麽?"比丘們告訴佛陀他們說話的內容。於是佛陀對比丘們開導說:"以捨利弗的性格來說,要他存有嗔恨心是不可能的。
他的心,就像門柱一樣堅固,也如池水一樣平和。"
03謙虛是一種涵養
謙虛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涵養。
20世紀中國作傢和文化先驅之一者蔡元培先生曾有過這樣一件軼事:一次在倫敦舉行的中國名畫展上,組委會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監督選取博物院的名畫,蔡先生與林語堂都參與其事。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自認是中國通,在巡行觀覽時滔滔不絶,不能自已。
為了表示自己的內行,伯希和嚮蔡先生說:"這張宋畫絹色不錯","那張徽宗鵝無疑是真品",以及墨色、印章如何等等。林語堂註意觀察蔡先生的表情。他不表示贊同和反對意見,衹是客氣地低聲說:"是的,是的。"一臉平淡冷靜的樣子。後來伯希和若有所悟,閉口不言,面有懼色,大概從蔡元培的表情和舉止上他擔心自己說錯了什麽,出了醜自己還不知道呢!
林語堂後來在談到蔡元培先生時還就伯希和一事感嘆說:"這是中國人的涵養,反映外國人賣弄的一幅絶妙圖畫。"
04虛心就是倒空自己
衹有時時倒空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虛己"、"虛心"是很必要的心靈準備。我們活在這個實時供應、即影即有的時代中,心靈和思想無時無刻不被許多事物充滿着。"自助"和"自足"是人人追求的目標,人的心靈已被"現實"所充盈,越來越少"超現實"和"超物質"的空間了。當人的思想世故化後,便失去了情感和想象的能力,從而使生命顯得單調、平面化而沒有深度。一切都求現成,反而沒有了"期待"的心靈!
"虛心"是個空化自我心境的過程,是對超越物質,提升人生境界的準備。唯有通過"虛心"的歷程,我們的心靈纔會擁有一個體驗"恩典"、"美善"和"親情"的空間。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章中論及"道"的"虛己"作用時有很獨到的體會,他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就是說道很有效用但又不會滿,好像高深莫測,卻又是誕生萬物的來源。它有"虛懷"的特性,卻又不是"虛無",而是生生之源。他跟着又說,"道"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本性與作用。意謂,挫損自己鋒銳的棱角,解散各種自我才氣的紛擾,融和自我的鋒銳光芒,最後達至凡塵中人人都可得到的親切感,道的本性是超脫而又親和的。有了這種個性,人便能與"道"互通為一,成為一個清虛而又富有創造力的生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九州出版社 |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 | 第3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2) | | 第4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3) | 第5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4) | 第6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5) | | 第7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6) | 第8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7) | 第9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8) | | 第10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9) | 第11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0) | 第12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1) | | 第13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2) | 第14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3) | 第15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1) | | 第16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2) | 第17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3) | 第18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4) | | 第19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5) | 第20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6) | 第21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7) | | 第22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8) | 第23節:找尋心靈的平靜(1) | 第24節:找尋心靈的平靜(2) | |
| 第 I [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