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講述電影之外的圓明園興衰史:日落圓明園   》 第16節:圓明園劫難      範偉 Fan Wei

  第五章圓明園劫難
  一天,兩個強盜走進了圓明園,一個搶劫,一個放火。
  ——(法)雨果《緻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迎來了表面上的和平,而實際上,這卻是大清帝國被西方列強蠶食的開始。繼《中英南京條約》之後,一八四四年,清政府又被迫與美國和法國相繼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浦條約》,這些條約的簽訂,理論上使中國開始嚮世界敞開了大門,而實際情形卻並非這樣。在清廷看來,這些不平等條約都是在武力脅迫下簽訂的“城下之盟”——道光皇帝在一個上諭裏說得很明白:“雖憤悶莫釋,不得不勉允所請,藉作一勞永逸之計。”(《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第五十九捲,第三頁)——自然不能作數;而在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傢看來,既然條約已經正式簽訂,就需得不折不扣地執行,否則就是違背國際法通則。兩者的出發點如此不同:清廷希望對外忍讓一步之後,重新關起門來做自己的天朝大夢;西方諸強則希望從中國謀得更多的利益和更大的交往尺度。因此,在條約簽訂後的十幾年間,清政府跟西方諸國齟齬不斷。
  為了進一步擴大既得利益,英、法、美三國於一八五四年嚮清政府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其核心內容,除了通商方面的要求而外,還要求清政府同意在北京派駐公使。在英國人看來,衹有公使進駐北京,才能表明英國和中國具有平等地位,同時也可以更便利地同清政府直接打交道;北京方面則堅决不同意此舉。這時道光皇帝已於一八五一年去世,主政的是年輕的鹹豐皇帝。鹹豐皇帝認為外國公使常駐北京之事斷不可行(歷來衹有貢使纔有資格到北京來朝聖)這是“天朝”不易的規矩,破壞這一規矩,他將無法嚮列祖列宗交代;其次,鹹豐皇帝也不希望這些外夷在眼皮子底下活動,在遠離北京的地方由代表跟他們交涉已經夠讓人頭疼的了。
  一直到一八六○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公使駐京都是中外政治矛盾的焦點問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第1節:日落圓明園 簡介第2節:萬園之園第3節:圓明園的景觀格局第4節:圓明園四十景(1)
第5節:圓明園四十景(2)第6節:長春園——園林史上的大手筆第7節:綺春園——圓明園建築餘響第8節:圓明園第一個立法者
第9節:禦園聽政(1)第10節:禦園聽政(2)第11節:圓明居士第12節:跛足皇子
第13節:苦命天子第14節:珍寶館與博物館第15節:兩個世界的碰撞第16節:圓明園劫難
第17節:戰端重起第18節:兵臨城下第19節:鹹豐皇帝逃離圓明園第20節:洗劫圓明園
第21節:禦園“空城計”第22節:洗劫(1)第23節:洗劫(2)第24節:初劫之後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