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太平天國史 》
捲二十八 志第七 官爵
羅璽綱 Luo Xigang
一總述
甲太平天國官製的淵源
太平天國官製取自周禮。汪士鐸乙丙日記述他在天京見太平的典章制度說:〔官製皆仿周禮〕。安徽潛山縣人儲枝芙皖樵紀實記太平天國在潛山建立的官製說:〔竊周官製,立偽軍帥、帥帥、卒長、兩司馬、伍長等鄉官〕。就是太平天國文告也明白宣告自己的官製據自周禮,如鎮守浙江桐鄉縣的符天燕鐘良相佈告列規條十三則,其第一則便說:〔立軍、帥帥、準周禮二十五傢之製〕〔一〕。這是一件當時人通知的事。
周禮當是戰國時儒者採集重要國傢如周、魯、宋等國官製,再添加儒傢的政治理想,增減排比而成的一部官製匯編。王莽改製,王安石變法,都曾經依托過周禮。太平天國的創製者洪秀全、馮雲山也是熟讀儒書的知識分子,他們根據周禮,把遠古時代理想化,從中得出自己的國傢觀念,從而創立自己的官製,這不是偶然的。
在太平天國的官製中,發揮最大作用的鄉官製,便是源自周禮鄉、州、黨、族、閭、比的制度的〔一〕。但周禮鄉大夫、州長、黨正、族帥、閭胥、比長所掌祇政教〔二〕。到三年大比,簡閱民數和物資的時候,纔把一鄉的卒伍用軍製組織起來,〔以起軍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貢賦〕,因農事而定軍令,作一次檢閱和訓練〔三〕。太平天國的鄉官則不同,其轄一萬二千五百傢的軍帥,假以令旗,得操徵調的權柄,使兵民合一,文武一途,令軍帥兼文武的職任。自轄二千五百傢的帥帥以至轄二十五傢的兩司馬,都設公堂刑具,催科理刑,都專責成〔四〕。太平天國的鄉官製大大地把周禮的制度加以發展。
太平天國許多重要的官職都取自周禮。如總聖庫便是仿自周禮「掌受九貢九九功之貨賄,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的內府制度,和「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的外府制度〔一〕。如婚娶官便是仿自周「掌萬民之判」的媒氏制度。周禮註媒氏說:「判,半也,得耦為合,主合其半,成夫婦也」〔二〕太平天國把結婚證書稱為〔合揮〕,也就是從周禮而來。
周禮有典命,註說:「命,謂王遷秩群臣之書」〔三〕。有典婦功,註說:「典,主也。典婦功者,主婦人絲枲功官之長」〔四〕。又有漿人、醯人〔五〕、舂人〔六〕等官職。太平天國采取了周者禮這種典官建製的用意,從典簿書、典詔書起,以至「百工技藝,各有衙門」〔七〕。中國封建皇朝設官,都以易係辭「百官以治」為原則,專為統治人民而設。而太平天國設官,則擴大到百工技藝生産上去,使太平天國「滿朝文武三百六行全」,其性質顯然有所改變。太平天國官製,也有采取周禮的官名而作用不同的。周禮以六官建立官製,其「天官塚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鼕官司空,是為六卿,各有徒屬職分,用於百事」〔一〕,掌理國務。後代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即從此而來。太平天國采取周禮這種官名,設産了六官丞相,但衹作為最高一級的官階,而沒有實任的職務,與周禮名同而實異。
太平天國官製以取自周禮為主,也有旁及他處的。如疏附衙便取自詩經。詩經大雅綿:「予曰有疏附」。傅:「率下親上曰疏附」。疏:「疏附,使疏者親也」。這本是詩人托古人來表達自己的理想,而太平天國卻取為主管送遞國傢公文的官名,來作為表示溝通上下內外,團结一致的標志。
太平天國設立的官名,也有取自中國封建皇朝的官名的,如丞相、檢點、指揮、將軍、總製、監軍等官名都是,但太平天國衹用來作為各級官階的名稱,而興在封建官僚組織中擔任各種職務的官職不同。
乙太平天國的官與爵
太平天國辛開元年二月,在廣西武宣縣東鄉建國,擁戴洪秀全即天王位,設立百官〔一〕。
這年十月二十七日,在永安州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是為封王之始。
癸好三年九月,封秦日綱為頂天侯,林鳳祥為靖鬍侯,李開芳為定鬍侯,吉文元為平鬍侯,是為封侯之始。中國古製,官,是職守,擔任治理國傢的職務,易係辭說:「百官以治」,周禮說:「設官分職」。爵,是爵位,以封功臣,禮王製:「王者之製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官和爵兩者是不同的。
太平天國初設官爵,原照古製,丞相以下為官,王、侯為爵。但由於丞相衹是一種官階,並非實有任務的職官,因此,凡由丞相封侯後,所遺的缺就由別人遞升。這就給人錯覺認為侯是丞相上一級,反革命大頭子曾國藩的情報機關便是如此。太平天國的官爵在施行的初時就已經有連成一片的趨勢。
天京事變後,在侯爵上,增加義、安、福、燕、豫五爵。其作意是要限製封王,使功臣封侯後還有五爵可遞升。不料後來越封越多,滿朝都是義爵、安爵,不得已再在義爵之上加多天將、朝將、神將等級來作限製。於是義、安、福、燕、豫、侯六等爵實際無異於官階,而天將、朝將、神將等都是官名卻稱之為爵〔一〕,天將再升便是王爵,官爵到這時侯,已經混淆在一起了。
丙纍代世襲的太平天國官爵
太平天國的官爵是纍代世襲製。辛開元年十月十二日,天王在廣西永安州下詔道:「天王詔令通軍大小衆兵將,千祈遵天令,歡喜踴躍,堅耐威武,同心同力同嚮前。……今詔封從前及後一概打仗升天功臣,職同總製世襲。掌打大旗升開功臣,職同將軍、侍衛世襲。……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動等臣,大則封丞相、檢點、指揮、將軍、侍衛、至小亦軍帥職,纍代世襲,竜袍角帶在天朝,……威風無比……享福無疆」。太平天國定下了官職纍代世襲製。
壬子二年夏,從廣西進軍湖南時,以左輔正軍帥東王楊秀清、右弼又正軍帥西王蕭朝貴名義頒布的救一切天生天義及中國人民誤幫妖鬍者誥諭號召清軍起義道:〔今幸上帝大開天恩,差天王降凡作天下萬國太平真主,特諭中國人民,從前誤在妖營幫妖逆天,今聞本軍帥諭,有能即明大義,約同中國人民,擒斬妖鬍頭目首級親到天朝投降者,本軍帥不獨赦宥爾等前愆,且將奏明天父,有大大天爵天祿封賞爾等。我主江山萬萬年,爾子爾孫世襲官爵萬萬年。……在世榮耀無比,在天享福無疆,永遠威風,永遠尊貴」。太平天國再次宣佈官爵世襲製。
中國封建社會,做官的是人上人。官階越高,威風越大。至於封爵,傳及子孫,更威風無比了。這種封建思想,在當時還深深地存在於農民的思想意識中。所以太平天國就定下官爵纍代世襲制度,來鼓舞將士同心同力同打江山,同受天祿,同享天福。在起義的佈告中,也以「有大大天爵天祿封賞爾等」,爾子爾孫世襲官爵萬萬年」,來號召清軍起義。
在太平天國的當時,不可能不用封官拜爵來鼓舞群衆。但封官拜爵卻造成了一部分人的「威風無比」,「享福無疆」,使他們居於特權地位。太平天國教育幹的天情道理書說:「試問爾等,當凡情在傢之時,或農,或工,或商賈,營謀衣食,朝夕不遑,手足胝胼,辛苦備當,孰如我們今日頂天扶主,立志勤王,各受天恩、主恩及東王列王鴻恩。升及榮光,出則服禦顯揚,侍從羅列,乃馬者有人,打扇者有人,前呼後擁,威風排場,可謂蓋世」。今昔不同確實如此。可知當年受剝削、受壓迫的群衆,今天封官拜爵後,已經一變而為「蓋世」「威風」的特權階層了。
中國封建時代,「土無世官」〔一〕,職官不世襲,就是世爵,除特予「世襲罔替」外,都有襲次,襲盡即除爵。太平天國則不論官或爵,都子孫纍代世襲。如贊王蒙得恩助理國務,擔負在外交任務。受到外國外交官的藐視。有一個英國外交官竟狂妄地詆毀說:「在綜理政事之時,他完全是一個孩子,你也要當他是個小孩子來對付他」〔二〕。封建皇朝還認為「士世祿不世官,恐其未必賢也」〔三〕,不得世襲其官,而太天國竟連這一點都不考慮了。據賊情彙纂所記,鄉官同樣是「許以子孫承襲,世傳不替」。鄉官本是「鄉裏公舉」,「為衆姓所共推」的,也許以子孫世襲,那就把這種具有民主性質的鄉官制度的良法美意踐踏盡了。
丁官爵情況的變化是反映太平天國前後兩期不同政治的鏡子
太平天國的官爵,從性質說是封建的,從組織說是復雜而龐大的,本不是一種好制度。但在前期政治清明的時候,卻在「同打江山,同享天福」的號召和目標下,鼓舞了群衆的鬥志,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一到後期大綱紊亂的時候,就成為喪失人心的大毒素。官爵執行的情況,正好似一面鏡子反映了太平天國前後兩期不同的政治。
在太平天國前期,封官拜爵,掌握着四個原則:第一、銓選之權,全操於中央。凡授官,經丞相、檢點、指揮等各舉其屬,互結公同保舉,呈於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轉申東王楊秀清,經東王楊秀清核準,始會奏於天王,以取旨準,然後以東王楊秀清名義頒給官執照,交該官收執,以憑赴任領印,辦理該官職事務〔一〕。就是將帥統兵遠征,深入敵境,雖關山遠隔,路阻不通,而對封升立功將士,也同樣是衹準保舉稟奏回朝,將帥不得擅行封升。故常有派信使偷越敵人關卡,間關千裏,回朝稟奏保舉的事。癸好三年四月,東王楊秀清核準北伐大將林鳳祥等保舉彭福興、張大裏為監軍便是一個例子。後來幹王洪仁玕在立法喧諭裏論到此事說:“查東王在日,即末秩微員,升降必由天廷轉奏,片文衹字,刊刻必自京內頌行,故官雖少而足貴,從無越隊求榮,印雖小而可珍,孰敢私鎸偽鑄,鄭重為何如也”!由於這時詮選官員的權柄,完全操於中央政府,故法立令行,事權統一。第二、官爵井井有條。太平天國前期,丞相以下為職官,王、侯為爵位。職官分正職官和同職官,其名稱雖然繁多,但卻綱舉目張,釐然不亂。第三、限之以官爵,官爵加則知榮。太平天國前期,丞相為官居極品,非有大功不封侯,總計得封侯爵的不過二十人。諸葛亮論他治國的政策有「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一〕的話,太平天國前期所掌握的這一個政策,正與諸葛亮治國的政策相合。第四、「保將封官,擇有纔而用」〔二〕。甲寅四年十月初七日,東王楊秀清誥諭統師在田傢鎮前敵的燕王秦日綱說:「凡保舉官員,必須查其平素歷練老成,精明靈變,然後傳該員前來,親自勘驗,觀其言語舉動,進退趨蹌,果堪胜任,再行保舉稟奏回朝」。秦日綱稟覆說:「卑爵遵即諭明各官,嗣後凡有保舉官員,毋得徇情濫保,有玷官方,以重人才而慎選舉,時時親為勘驗,凜遵我東王金諭而行」〔三〕。從這一道誥諭和稟覆看來,當時任用官員的慎重可以想見。乙榮五年,敵人論太平天國的詮選也說:「賞功課職,頗協衆情,初無依達,故其黨爭為致死,雖屢至蹙而不捨焉」〔四〕。
太平天國前期封官拜爵,就是掌握着這四個原則,所以官爵就能夠收到集權於中央政府和發揮它鼓舞群衆鬥志兩種巨大作用,從而促進革命形勢的蓬蓬勃勃的發展。而這種飛躍發展的革命形勢,也就反映在當時官爵措施的本身上來。
天京事變的結果,形成中央大權旁落的局面。在官爵方面,將帥擅自封官拜爵,奪取中央銓選權柄。己未九年,幹王洪仁玕初執政時,他在立法製喧諭裏指出:「國傢機要,惟在銓壓,而當時將帥竟有私鎸印信,私給官憑的事。他定下森嚴的法令:「嗣後如主將在外遠征,官兵有功足錄,衹準註明功勞部,存其勞績,以俟凱旋奏封。主將以下統兵官無位(論)其高官王位,亦不得私鎸印信,私給官憑,僭越一些。倘有私與官職者,當律以大辟,私受官職者,亦正典刑」。但這衹是一紙具文,並未能遏得住這一重大流弊。據現存的一部登記叛徒保王童容海部下官執照及官印清册上所記官執照共九百三十八張〔一〕,條列於下:
正軍師東王楊秀清發的官照一張
翼王石達開發的官照七張
英王陳玉成發的官照一張
忠王李秀成發的官照六十三張
侍王李世賢發的官照九張
輔王楊輔清發的官照三十一張
衛王楊雄清發的官照二張
保王童容海發的官照七百一十張
成天義陳玉成發的官照一張
程天義桂順得發的官照一張
熏天義黃祖發的官照一張
晤天義楊雄清發的官照一張
通天義劉官方發的官照二張
惒天義楊志清發的官照五張
金天義古隆賢發的官照二張
閥天義馬桂功發的官照四十五張
興天安鬍潮榮發的官照一張
情天安楊福清發的官照二張
志天安楊志清發的官照四張
從天安黃潮清發的官照二張
理天安藍仁得發的官照二張
閥天安馬桂功發的官照九張
保天福兼部事劉慶漢發的官照一張
步天福吳盛揚發的官照一張
鄭天福蕭星耀發的官照一張
閥天福馬桂功發的官照四張
忭天福聞潮春發的官照一張
銓天燕賴冠英發的官照一張
青天預譚體元發的官照二張
嗹天預魏傢安發的官照三張
步天預吳盛揚發的官照一張
九門禦林吏部正天官義賴發的官照四張
殿前吏部正天官朱兆英發的官照九張
真神殿大學士兼理吏部天官事務黃發的官照一張
主將楊輔清發的官照三張
天官燕提掌軍民加貳秩彭大順發的官照四張
以上官執照,正軍師東王楊秀清發的一張為前期官執照,這時太平天國行軍師負責製,官執照由正軍師發給,這是國傢定製。真神殿大學士兼理吏部天官事務黃發的一張,九門禦林吏部正天官義賴發的四張,殿前吏部正天官朱兆英發的九張,又保天福兼部事劉慶漢發的一張,都是後期中央政府吏部天官所發,這是後期的制度,也是國傢定製。至於翼王石達開發的七張,為走分裂路綫後所發。這些都除開不算外,計共有英王陳玉成等二十三人以三十種名銜發給的官執照九百十五張。由於這一路軍隊是保王童容海統率的,所以他發給的官執照最多。他在辛酉十一年十二月纔封保王,到壬戌十二年六月叛變,在半年之內就以保王名義發了七百一十張官執照。以上所錄的官執照,不僅僅是發給屬官的官執照,而且還可以發給爵位的執照,例如英王陳玉成發給雷同興瑎天侯執照。忠王李秀成發給李章懿蒶天豫執照、朱大椒莖天福執照。侍王李世賢發給魏傢安嗹天豫執照。輔王楊輔清發給何朱儀幽天燕執照。保王童容海發給宣鴻猷猷天義執照、盧宣發笏天安執照、薑復宗維天福執照、施開顯倚天燕執照、朱仲桂信天預執照、劉坤珊秉天侯執照。閥天義馬桂功發給吳盛揚步天福執照、張桂發侶天侯執照。甚至高一級就得發給低一級的官爵執照,例如保王童容海就發給羅文宓永忠天將執照。從上面分析出的情況看來,太平天國後期將帥不但可以任官,還可以封爵,國傢的大權落到他們手中,是到了怎樣的嚴重的地步。
天京事變後,大綱紊亂,在官爵上,尤其顯著地反映出這種情況。第一、官與爵混亂。太平天國前期,王、侯為爵,丞相以下為官,在定製時是將官與爵割分的。雖然由於六官丞相衹是一種官階,所以由丞相因功封侯後,遺缺都由他人遞補,曾經使人發生侯爵作為丞相上一級的看法。但是,當時明定丞相是「官居極品」,非建立大功不得封侯,這就仍然掌握住官爵區分的大界限。到天京事變以後,爵上加設官職,官職下面有爵位。戊午八年頒布的太平禮製,王爵下是掌、義、安、福、燕、豫、侯。掌,就是掌率,是一種職官,而不是爵位。這時候,已出現在六等封爵之[上加設職官的情況。到己未九年十月,據天王詔旨,在義爵之上,已列有天將、掌率、統管、儘管、神策朝將、護京國將、六部這七種職官。這就混亂官與爵的界限,從而混淆了官與爵的區別。李秀成自述原稿記陳玉成事說:「陳玉成封又正掌率,仍任成天豫實任」。成天豫本是陳玉成的爵位,李秀成卻把它說成是實任的職官。李秀成這一句話,反映出當時這種官與爵混淆的情況。第二、職官類和等級因人而改變。例如庚申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幼主詔旨說:「前詔正掌居天將之下,今璋叔兼正掌,其正掌職同章也」。案正掌,即正掌率,本為正職官,現因此職為章王林紹璋兼任,就改為職同章王,這就把正職官改為職同官了。又正掌率等級本居天將之下,今因章王兼任,就改為職同章王,職官等級竟因人而改變了。第三、職同官變成職同王爵。例如同日幼主詔旨說:「朕再詔明,昨詔賚奏職同天將,今詔命和表兼賫,職同西也」。案職同官,就是這一種職官的職任相當於某種正職官,而不可能同於爵位。賫奏本定職同天將,今因由幼西王蕭有和擔任,就改為職同西王,這就把職同官變成職同王爵了。第四、六等爵變成卑官。在前期,以功高如大將鼕官正丞相羅大綱尚未得封侯。到後期,六等爵越來越變成卑官。據現所見庚申十年天王詔旨和幼主詔旨,在六部之下,就是主佐將,已經不再詔及義爵。其燕、預、侯等爵作為小小的屬官的比比皆是例如劉長元以囗天燕任精忠天將左一總檢,鄒澮川以蕙天預任精忠天將左一承委,石可新以蕙天侯任製勝朝將左一承宣。而官册上張得元名下註明:「由舒天侯升琦天安正持大旗」,是侯爵的地位尚低於安爵的屬官正持大旗〔一〕。以上都是大綱率亂反映在官爵制度上的情況。
在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用廣封政策,以鼓舞人心,曾收到「各又振作同心」的作用〔一〕。但這種政策,衹取效於一時,卻種下濫封的根源。據丁巳七年五月,石達開從天京出走後一個月,清朝探報天京城內人物,其中有封爵者計有:安王洪發、福王洪仁達、贊天燕蒙得恩、順天燕鐘芳禮、地官丞相加侯爵陳潘武、春官丞相加侯爵劉慶漢、秋官丞相加侯爵莫仕暌、鼕官丞相加侯爵陳得風〔二〕。這八人都不曾建立大功勳,竟得封爵。這就打破了以前限之以官爵,特別是非建立煊赫的大功勳不得封爵的大限。雖然於侯爵上加設義、安、福、燕、豫五爵共成六等封爵,而後纔到王爵。六等爵在用字作封號都用盡後,又用數字編排,以作無限製的封賞。據現存官印,有三百六十八天安廖深硬三〕。五百五十八天安左二武軍政司硬四〕。在記載上,有一千四百六十七天福鄒某〔五〕,一千四百六十九天豫竜有用〔一〕等。後來,還在義爵的上面,再加設天將、朝將、神將等官級。但是,封爵的大限已經打破了,就好似衝開缺口的堤防一樣,日封日多,到「舉朝內外,皆義皆安」,上面所加的官級也不能發生限製的作用的時候,就勢必致於把作為封爵的最後一道堤防的王爵衝破,一直到了濫封二千七百多王的地步。王爵初時是有王號的,到封多了,就不再給王號,一律稱為列王。後來列王又封多了,再封的王,不用「王」字,都用「坣」字〔二〕以區別於有名號的王爵和列王。這種所謂「坣字之封」者,它的意義是「小王」〔三〕,封的人,都感到委屈〔四〕。太平天國官爵制度到這種境地,已經是走到死鬍同裏去了。
官爵制度到了無路可走,其結果衹有濫亂。濫亂的情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無功得膺封爵。昭王黃文英供說:「起初是有大功的纔封王,到後來就亂了,由廣東跟出來的都封王,本傢親戚也都封王,捐錢糧的也都封王,竟有二千七百多王」。另一方面是有功的受到壓抑。昭王黃文英供說:「我哥子打了多少好仗,奪了多少地方,前年纔封堵王」。黃文英的哥哥就是太平天國的著名大將黃文金,驍勇善戰,威震敵人,曾國藩等都很怕他,稱為「黃老虎」。他從參加金田起義起,百戰功勞。鎮守湖口要塞,屢敗曾國藩是他。奮起討伐叛徒韋俊,奪回池州是他。後來留守湖州要地,保衛幼天王安全轉移也是他。太平天國後期於己未九年已經再行封王了,就在這一年,蒙得恩、林紹璋都得封王,而黃文金卻遲到壬戌十二年濫封王爵的時候纔封了一個堵王。這一個堵王,衹是一個三等王,連上奏天王,還要受到層層的控製,昭王黃文英供說:「天朝的事越做越壞,若我王兄立了多少功,要奏一件事,還要轉兩道手纔到幹王手裏,幹王準奏,纔奏上去」。從黃文英供裏,反映出有功的受到壓抑的委屈不平。於是在這種濫亂的封爵情況下,無功的得膺封爵,有功的受到壓抑,這就導致太平天國內部不是走嚮團结,而是走嚮它的反面去了。
太平天國前後期官爵情況的不同是很鮮明的。而太平天國的官爵制度,也就好似明鏡一般把它的盛衰興亡深刻地反映了出來。
戊太平天國官爵制度尚有待於發掘和研究
太平天國由於要廣設官職,就不能不多立名目,既有朝內、軍中、守土之分,又有正職、職同、恩賞之別,而所署官銜更係以六官、五行、方位、數目、正副等字以作編排,因此,它不僅是龐大的,而且十分繁復的。到後期一再增加官爵等級,並在爵上加設官職,復造成官爵淆亂的情況,比前期更加繁復,所以當時人即有「名類甚夥」,雖久在太平軍中的人也不能詳悉之論〔一〕。
關於前期官爵,現有曾國藩情報機關編纂的情報(賊情匯纂)可考。該書捲三便是全記太平天國的官製。據說明編纂的經過,初時是嚮從太平天國逃出的地主階級分子,「遍詢廣諮」,後來又根據擄奪的「捆載纍纍」的太平天國詔書、文案、官簿,分別條目,盡錄官銜,以定等級,並再經過從太平天國逃出的姦宄分子的「一一詮釋」,然後〔條分而縷晰之下,其昔有今廢之製,則刪削之,績改之製,則增輯之,悉心考證〕,編成這一捲官製。自以為似可符合太天國現行制度。其實,今天衹從該書本身作初步核對,便已經發現了一些錯誤,如果得到太平天國原文件來核勘,那就一定會看到更多的錯誤出來。
關於後期官爵,文獻既如此缺乏,又沒有一部如同賊情匯纂那樣的資料可供利用,不待說是很睏難的了。
因此之故,我們根據目前的資料和極為殘缺的文獻,還不能清楚地知道太平天國政權的組織係統,甚至後期官製究竟分為多少等級也不清楚。關於太平天國中央政府、省政府以及郡縣各級政府的組織係統,各軍主管機關的組織係統,各王、各高級官屬下的組織係統等等,都是太平天國官製史上有待今後發掘和研究的問題。現在本書這一捲,衹是給讀者研究太平天國官爵制度提供一些看法和綫索罷了。
二前期官爵
本書所述太平天國前期官爵制度,以賊情匯纂為據。該書先列職官表,次分章說明。但將表和說明核對,每有不合的地方。例如偽朝內官章左右史一節,記典刑罰為四員,而在職同指揮偽官名目表則為二員,典玉局為一員,而在職同指揮偽官名目表則為二員,此內未記有典旗幟、鑄錢匠,而在職同指揮偽官名目表則列有典旗幟二員,鑄錢匠四員。又說:「自左右史至總聖糧俱職同檢點」,但查職同檢點偽官名目表並未列有所記朝內疏附、典簿書、典詔命、宣詔書、提中關、典天牢、典刑罰、典鎸刻,而此八種職官則列於職同指揮偽官名目表內。案偽官表後補遺考註說:「偽官表皆采自偽文告、偽官簿、及諸傢記述、賊情集要(案為張德堅編纂賊情匯纂前所搜集的有關太平天國情報稿),合程奉璜所說,分晰考訂,百頭千緒,絲毫訛誤,即與偽製不合,凡七易稿」。該書於成表之後,始據表以撰述各章說明。表經七易稿,絲毫訛誤,即與原製不合,而核其各章說明,則粗疏錯失隨處可見,故本書敘述,都以該書各表為據,並采用該書所製各表於書中。關於該書官製」一捲表文互異,以及錯誤的地方,酈純太平天國官製軍製探略一書曾加以核對,訂正其錯誤,詳註於第一章各註中,讀者請參看。我從前撰太平天國稿時,未經核對該書表文,逕采用各章說明,而其統計數字有誤的地方,也未經核算,遂致沿其錯誤。此次撰著,都經過核對,並逐項計算。又賊情匯纂記事係截至清鹹豐五年六、七月間止,即太平天國乙榮五年五、六月間止,而本書所割分的前後期以丙辰六年七月天京事變時為界綫,故應據他書作補充。本書凡據賊情匯纂的都不再加註,據他書補訂的則註明。
甲職官等級
賊情匯纂偽官等差總表定太平天國職官等級為十六等,其表如下:
太平天國前期,王、侯為爵,丞相以下為官。賊情匯纂把王、侯都認為官,定太平天國職官等級為十六等是錯誤的。
太平天國前期最高職官為丞相。在太平天國文獻中曾有明文。考癸好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正軍師東王楊秀清誥諭北伐大將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芳、春官正丞相吉文元速急統兵前進說:「軍師為此特行誥諭,爾等奉命出師,官居極品,統握兵權,務宜身先士卒,格外放膽靈變,趕緊行事,共享太平」。案職官的等級叫做品,楊秀清說丞相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三人「官居極品」,就是說他們做到了最高一等的官。這是一條斷定太平天國前期是以丞相為最高一等職官的鐵證,也是說明太平天國前期的官與爵有分別的文獻。
太平天國前期官製,正職外,從檢點至兩司馬都設職同官,從丞相至師帥又設恩賞官,丞相一官,又有平鬍丞相。官銜分別係以六官、五行、方位、數目、正副等字。現表列於後,俾一覽易曉。
職官分表
同職官總表
職同檢點
侍臣掌朝門掌朝儀月將侍衛㈠左史右史引贊通贊總聖庫總糧聖東殿六部尚書東殿承宣東殿僕射東殿左右指使東殿引贊東掌門正副典天輿東殿大旗手
職同指揮
二十四節氣侍衛天朝各黃官三鼎甲天朝督內醫天朝總巡查副典東與北殿尚書北翼殿承宣北翼殿僕射北翼殿指使北翼殿掌門
朝內疏附北翼殿大旗手
職同將軍
東殿參護北正副典翼與東殿各典官總聖庫協理二甲翰林各門巡守將軍提報朝內拯危急頭關提船將軍燕豫第大旗手
職同總製
北翼殿各典官北翼殿參護各街道巡查三甲進士燕豫六部書燕豫歷燕豫傳國宗協理國宗掌書天京右左巡河道
典妝官侯大旗手
職同監軍
各軍典官安徽湖北巡河道侯相檢指燕六部掌書豫尉燕豫伺侯相檢指歷侯相檢指傳國宗尉國宗伺天朝次等典官
燕豫各典官相檢指大旗手
職同軍帥
侯相檢指尉侯相檢指伺侯相檢指各典官將軍總製監軍書理將軍大旗手
職同師帥
將軍總製尉將軍總製伺軍帥書理
職同旅帥
監軍尉監軍伺師帥書理
職同卒長
軍帥尉軍帥伺旅帥書理
職同兩司馬
軍帥尉軍帥伺卒長書理
職同檢點官名目十七
侍臣
左一侍臣,右二侍臣,至左四十七侍臣,右四十八侍臣止,計四十八員。
掌朝門
左掌朝門右掌朝門
掌朝儀
左掌朝儀右掌朝儀
月將侍衛
伸後正侍衛伸後副侍衛太衛天罡河魁從魁登明勝光太乙大吉小吉傳送功曹自伸後侍衛,至功曹侍衛,正副各一員,計二十四員。
左右史
左史正副各一員右史正副各一員計四員
引贊
左一引贊,右二引贊,至左七引贊,右八引贊止,計八員。
通贊
左一通贊,右二通贊,至左七通贊,右八通贊止,計八員。
總聖庫
正總聖庫副總聖庫又正總聖庫又副總聖庫
總聖糧
正總聖糧副總聖糧又正總聖糧又副總聖糧
東殿尚書
東殿吏部一尚書,至吏部十二尚書止。東殿戶部一尚書,至戶部十二尚書止。東殿禮部一尚書,至禮部十二尚書止。東殿兵部一尚書,至兵部十二尚書止。
東殿刑部一尚書,至刑部十二尚書止。東殿工部一尚書,至工部十二尚書止。每部十二員,計七十二員。
東殿承宣
東殿左一承宣,東殿右二承宣,至左二十三承宣,右二十四承宣止,計二十四員。
東殿僕射
東殿左一僕射,東殿右二僕射,至左三十一僕射,右三十二僕射止,計三十二員。
東殿指使
東殿左一指使東殿右二指使
東殿引贊
東殿左一引贊東殿右二引贊至左七引贊,右八引贊止,計八員。
東殿掌門
東殿左掌門東殿右掌門
正副典天輿
正典天輿一員副典天輿一員
東殿大旗手
東殿大旗手一員
職同指揮官名目十四
節氣侍衛
立春正副侍衛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鼕
小雪大雪鼕至小寒大寒自立春侍衛,至大寒侍衛止,正副各一員,計四十八員。
天朝各典官
典天輿一千員典天馬一百員典天樂三百員典天鑼㈠四十八員典天袍三十員
典天礮三十員典天更六員司天水六員典天廚二員典天魚一員典天柴二員以上叫做朝內典官,專給事天朝宮廷者,一千五百二十五員。典簿書四員典詔命四員宣詔書四員
正提中關一員㈠副提中關一員
典天牢四員典刑罰二員典鎸刻四員典聖庫四員典聖糧四員,典油????四員典買辦二員舂人四員漿人四員宰夫四員
典天茶二員典茶心二員典金官二員典玉局二員典綉錦二員織錦匠二員典結彩四員典角帽四員典金鞾二員整輿匠四員
典旗幟二員督銃礮一員鑄鉛碼四員典紅粉四員典硝四員鑄銅礮二員督造戰船一員典鐵二員典銅匠二員鑄錢匠四員典木匠一員典竹匠一員典石匠一員以上都是天朝典官。
三鼎甲
狀元榜眼探花
天朝督內醫
天朝督內醫四員,另有天朝掌醫四員,專治外科。
天朝總巡查
天朝總巡查一員
正副典東輿
正典東輿一員副典東輿一員
北翼殿尚書
北殿吏部一尚書
北殿戶部一尚書北殿禮部一尚書北殿兵部一尚書北殿刑部一尚書北殿工部一尚書北殿每部六員,共三十六員。翼殿吏部尚書至工部尚書每部各一員。
北翼殿承宣
北翼殿左一承宣,
北翼殿右二承宣,至左二十三承宣,右二十四承宣止,北翼殿各二十四員。
北翼殿僕射
北翼殿左一僕射,
北翼殿右二僕射,至左十五僕射,右十六僕射止,北翼殿各十六員。
北翼殿指使
北翼殿左一
指使北翼殿右二指使
北翼殿掌門
北翼殿左掌
門北翼門殿右掌
北翼殿大旗手
北翼殿大旗手
翼殿大旗手
朝內疏附
朝內正疏
附朝內副疏附
訪試㈠
訪試一員
職同將軍官名目十二
東西翼殿參護
東翼殿參護一千六百員(即牌刀手),西殿參護八十員,因西王戰死,附於東殿。
東殿各典官
典東輿八百員,典西輿一百員,因西王戰死,附於東殿。典東馬八十員典東竜三百員典東彩三百員典東樂二百四十員典東鑼三十二員
典東礮二十四員典東更二十員典東牢四員
典東刑四員典東袍二員典東鞾二員典東廚二員典東水二員典東柴二員以上各麯官共一千九百十四員,陳去典西輿一百員外,司東殿儀衛官共一千八百十四員。
總聖庫協理
總聖庫協理二人
二甲翰林
無定員
各門巡守將軍
大南門巡守將軍小南門巡守將軍大東門巡守將軍小東門巡守將軍北門巡守將軍太平門巡守將軍水北門巡守將軍旱西門巡守將軍
水西門巡守將軍
提
報
正提報一員副提報一員
朝內拯危急
朝內拯危急一員
頭關提船將軍
頭關提船將軍一員
提頭關㈠
正提頭關一員副提頭關一員
提下關㈡
正提下關一員副提下關一員
正副典北翼輿
正典北輿一員副典北輿一員正典翼輿一員副典翼輿一員
燕豫第大旗手
燕第大旗手豫第大旗手
職同總製官名目十四
南北翼殿各典官
典北翼輿各八百員典北翼馬各六十員典北翼樂各一百員典北翼彩各八十員典北翼鑼各二十四員典北翼輿各二十員典北翼更各十二員
典北翼牢各二員典北翼刑各二員典北翼袍各二員典北翼廚各二員典北翼水各二員典北翼柴各二員
南北翼殿參護
南殿參護四十員,因南王戰死,附於北殿。北翼殿參護各八百員
各街道巡查
無定員女營女館巡查無定員
三甲進士
無定員
燕豫六部書
燕吏書燕戶書燕禮書燕兵書燕刑書燕工書豫吏書豫戶書豫禮書豫兵書豫刑書豫工書每部一員
燕豫歷
燕歷二員豫歷二員
燕豫傳
燕左一通傳,燕右二通傳,至左七通傳,右八通傳止,計八員。豫左一通傳,豫右二通傳,至左七通傳,右八通傳止,計八員。
國宗協理
每國宗一員
國宗掌書
無定員,任國宗自署。
天京左右江巡河道
天京左江巡河道一員天京右江巡河道一員
典妝官
典妝官一員
監造金竜船㈠
員數不詳
典造五竜橋石匠㈡
員數不詳
侯大旗手
侯大旗手每侯一員
職同監軍官名目十一
各軍典官
宣詔書二員典聖庫二員典聖糧二員典買辦二員典油????二員典旗幟二員典礮二員典鉛碼二員典紅粉二員典銷二員典罪囚二員
典刑罰二員疏附一員巡查一員
內醫一員掌醫一員功臣一員拯危急一員理能人一員典鐵匠一員典木匠一員典竹匠一員典繩索一員凡二員皆一正一副,一員則銜不糸正副字樣。計一軍典官三十五員。
安徽湖北巡河道
安徽正巡河道一員安徽副巡河道一員湖北正巡河道一員湖北巡河道一員
侯相檢指六部掌書
吏部掌書戶部掌書禮部掌書兵部掌書刑部掌書工部掌書每一侯、相、檢、指,每部各一員。
豫燕尉
燕尉六百員豫尉六百員(凡尉皆牌刀手)
豫燕伺
燕伺二十八員豫伺二十八員(凡伺皆給事左右之人)
豫燕各典官
典燕袍一員典燕廚一員典燕輿一員典燕樂一員典豫袍一員典豫廚一員典豫輿一員典豫樂一員
侯相檢指歷
侯歷每侯一員相歷每丞相一員檢歷每檢點一員指歷每指揮一員其糸銜,如佐天侯侯歷,殿右十四指揮指歷等。
侯相檢指傳
侯傳每侯六員,分左一、在吐、左三、右四、左五、右六,如補天侯左一通傳。相傳每丞相四員,亦分左一、右二、左三、右四。檢傳每檢點二員,亦分左一、右二。指傳每指揮二員,亦分左一、右二。其糸銜,如殿前左三指揮右二通傳等。
國宗伺尉
國宗尉六百員國宗伺二十員凡頒給提督軍務印的國宗,每一國宗,尉、伺有此數。若間散國宗,尉不得過十員,伺不得過四員。
天朝次等典官
典花官四員典花鳥四員典鐘錶二十員典風琴四員醫騾馬一員典天獸四員
相檢指大旗手
相大旗手每丞相一員檢大旗手每檢點一員指大旗手每指揮一員
職同軍帥官名目五
侯相檢指尉
侯
尉每侯五百員相尉每丞相三百員檢尉每檢點二百員指尉每指揮一百員
侯相檢指伺
侯
伺每侯十六員相伺每丞相十二員檢伺每檢點十員指伺每指揮八員
侯相檢指各典官
侯
典袍侯典廚侯典輿侯典樂每侯各典官各一員相檢指同凡侯、相等典官,糸銜如佐天侯典樂、天官正丞相典袍等。
總製將軍監軍書理
將軍書理每將軍四員總製書理每總製四員監軍書理每監軍四員
將軍大旗手
將軍大旗手每將軍一員
職同師帥官名目三
將軍總製尉
將
尉每將軍一百員總尉每總製八十員
將軍總製伺
將
伺每將軍六百員總伺每總製四員
軍帥書理
軍帥書理每軍帥四員
職同旅帥官名目三
監軍尉
監
尉每監軍六十員
監軍伺
監
伺每監軍四員
師帥書理
師帥書理每師帥二員
職同卒長官名目三
軍帥尉
軍
尉每軍帥四十員
軍帥伺
軍
伺每軍帥四員
旅帥書理
旅帥書理每旅帥二員
職同兩司馬官名目三
師
帥尉
師
尉每師帥二十員
師
帥伺
師
伺每師帥四員
卒長書理
卒長書理每卒長二員旅尉每旅帥十六員
守土官鄉官表
郡
總製
每郡設一員,由天朝任命,統轄鄉官。如湖北黃州郡總製。
縣州
監軍
每州縣設一員,由天朝任命,統轄鄉官。如湖北蘄州監軍,安徽青陽縣監軍。
鄉
軍帥
每一軍一員。每一州縣分三軍、五軍不等。自軍帥以下都選舉本地人擔任。如安徽安慶郡總製東流縣監軍陽鎮鄉前一軍軍帥。
鄉
師帥
隸於本管鄉軍帥。如湖北黃州郡黃岡縣監軍團風鄉前一軍前營師帥。
鄉
旅帥
隸於本管軍帥。如湖北黃州郡總製黃岡縣監軍團風鄉前一軍前營前旅帥。
鄉
卒長
隸於本管鄉旅帥。如湖北黃州郡總製黃岡縣監軍團風鄉前一軍前營前前一卒長。
鄉兩司馬
隸於本管鄉卒長。如湖北黃州郡部總製黃岡縣監軍團風鄉前一軍前營前前一卒長東兩同馬。
女官表
女軍帥
左輔正軍師右弼又正軍師前導副軍師後護又副師各一員
女丞相
天官正丞相,至鼕官副丞相,共十二員。恩賞丞相
女檢點
殿前左一檢點,至殿右三十六檢點,共三十六員。恩賞檢點
女指揮
殿前左一指揮,至殿右七十二指揮,共七十二員。恩賞指揮
女將軍
炎一正將軍。至土四副將軍,共四十員。恩賞將軍
女總製
前一總製,至中八總製,共四十員。
女監軍
前一監軍,至中八監軍,共四十員。
女
軍帥
前一軍軍帥,至中八軍軍帥,共四十員。女營前後左右中各八軍,共四十軍。女營每軍帥轄卒長二十五員,兩司馬一百員,女兵二千五百員,卽男營師帥的編製。
女卒長
前一軍前一卒長,至中八軍中二十五卒長。共一千員。
女管長
前一軍前一東管長,至中八軍中二十五北管長,共四千員(女兩司馬改名管長)。
女官職同表
職同檢點
天朝內掌門東西內貴使
職同指揮
東西殿內掌門南北殿內貴使女綉錦指揮
職同將軍
南北殿內掌門翼殿內貴使女綉錦將軍
職同總製
翼殿內掌門燕第內貴使(豫王鬍以晄尚未結婚,故無豫第內貴使。)女綉錦總製
職同監軍
女綉錦監軍
乙王侯及其屬官
太平天國官爵初製,僅設王、侯兩爵。王爵初封東、西、南、北、翼五王,嗣封秦日綱為燕王,鬍以晄為豫王。王、侯都設有屬官。諸王兄弟封為國宗,也設有屬官。茲分述於下:
東王楊秀清任正軍師,為政府首腦,銜糸勸慰師聖神風禾乃師贖病主左輔正軍師,稱九歲。總理全國軍事政治,凡用兵方略、刑賞生殺、官員升遷降調等都由專决,請天王旨準。所屬銜糸東殿,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每部十二員,共七十二員,凡分受官員稟奏,吏部主管封賞,戶部主管錢糧,以下類推,如六部所掌。承宣二十四員,主發號施命。僕射三十二員,主侍侯服食起居。左掌門、右掌門各一員。引贊八員。正典東輿、副典東輿各一員。大旗手一員。左一指使、右二指使和各一員,卽參護首領。參護一千六百員,卽牌刀手,主出入侍從,直宿東王府。典東輿八百員。典東馬十員。典東竜三百員㈠,楊秀清每出,前後有竜燈各一條,故設典竜官職。典東彩百員。典東樂二百四十員。典東鑼三十二員㈡。典東炮二十四員。典東更二十員。典東牢、典東刑各四員。典東袍、典東靴、典東廚、典東水、典東柴各二員,尚書、承宣、僕射、掌門、引贊、大旗手、指使都職同檢點,正典東輿、副典東輿職同指揮,餘都同將軍。計職同檢點一百四十一員,職同指揮二員,職同將軍三千四百十四員。合共三千五百五十七員。此外,東殿尚設有丞相、簿書兩職,其職任員數尚待考〔一〕。楊秀清任正軍師,負責國務,故屬官最多,東殿六部為太平天國前期總理國務的機關。西王蕭朝貴任又正軍師,銜係雲師右弼又正軍師,稱八千歲。蕭朝貴在長沙戰死後,屬官改調別職,僅留西參護八十員,典西輿百員,都職同將軍,附於東殿,常擔任守城、巡更等警備工作。南王馮雲山任副軍師,銜係兩師前導副軍師,稱七千歲。馮雲山在全州戰死後屬官改調別職,僅留南參護四十員,典南袍二員,都職同總製,附於北殿。北王韋昌輝任又副軍師,銜係雷師後護又副軍師,稱六千歲。所屬銜係北殿。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每部六員,共三十六員。承宣二十四員。僕射十註員。掌門二員。指使二員。大旗手一員。參護八百員。正典北輿、副典北輿各一員。典北輿八百員。典北馬六十員。典北樂一百員。典北彩八十員。典北鑼二十四員。典北炮二十員。典北更十二員。典北牢二員。典北刑二員。典北袍二員。典北廚二員。典北水二員。典北柴二員。自尚書至大旗手都職同指揮,正典北輿、副典北輿都職同將軍,參護及典北輿等都職同總製。計職同指揮八十一員,職同將軍二員,職同總製一千九百零八員,合共一千九百九十一員。此外尚有丞相、簿書兩職,其職任員數尚待考。
翼王石達開銜係電師左軍主將,稱五千歲。所屬銜係翼殿。除六部尚書每部僅設一員外,其餘屬官與北殿同,計一千九百六十一員。此外尚有簿書,一說也有丞相,其職任員數都尚待考。
燕王秦日綱銜係霜師。所屬有燕第大旗手一員。燕吏書、戶書、禮書、兵書、刑書、工書六部書每部一員,共六員。燕歷亦稱燕經歷二員。燕傅亦稱燕通傅八員,主傅達命令。燕尉六百員(即牌刀手),主護衛。燕伺二十八員,主給事左右。典燕袍、典燕廚、典燕輿、典燕樂各一員。燕第大旗手職同將軍,燕六部書、燕歷、燕傅職同總製,燕尉、燕伺及各典官都職同監軍。計職同將軍一員,職同總製十六員,職同監軍六百三十二員,合共六百四十九員。
豫王鬍以晄銜係露師,屬官與秦日綱同,惟更以豫歷、豫傅諸名目。
國宗是各王的兄弟。定製諸王親屬,前輩為國伯,同輩為國宗,後輩為國相,在外亦稱國宗。有才能的則加提督軍務銜,使出鎮要地,或統師徵伐。所屬國宗協理一員,國宗掌書無定員,任國宗自署,國宗尉六百員,國宗伺二十員。其無職守的亦直屬官以為尊寵,國伯衙協理一員,間散國宗衙協理一員,尉不得過十員,伺不得過四員。國宗協理、國宗掌書都職同總製,國宗尉、國宗伺都職同監軍〔一〕。
侯銜係真忠報國,世襲。前期封侯,約二十爵,自頂天侯、護天侯進封王爵後,以佐天侯為最尊,為朝官之長,次衛天侯、補天侯等。所屬侯大旗手一員。侯史、戶、禮、兵、刑、工六部掌書,每部一員。侯歷一員。侯傅六員。侯尉五百員。侯伺十六員。侯典袍、侯典廚、侯典輿、侯典樂各一員。侯大旗手職同總製,侯六部掌書、侯歷、侯傅都職同監軍,侯尉、侯伺及各典官都職同軍帥。計職同總製一員,職同監軍十三員,職同軍帥五百二十員,合共五百三十四員。
丙官製類別、銓選及勳階制度
太平天國前期官製,有朝內、軍中、守土、鄉官之分,正職與職同之別,復有恩賞之職。朝內官首丞相,次檢點,次指揮、次將軍。軍中官首總製,次監軍,次軍帥,次師帥,次旅帥,次卒長,最下為雨司馬。郡總製、州縣監軍為守土官。鄉軍帥、鄉師帥、鄉旅帥、鄉卒長、鄉雨司馬為鄉官。男官之外,並設女官。職同官各有專名,註以職同某官,以表示其官階。凡天京內職同官較京外職同官為尊,東王府屬官也較各王府屬官為尊,其出京任事,亦同正職。
太平天國前期官員的銓選,由丞相、檢點,指揮各舉所屬,列名具稟,呈於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轉申東王楊秀清。經楊秀清批準,始會韋昌輝、石達開同上奏天王,以取旨準,寫在金榜上,張挂朝門,宣衆周知,然後頒給印憑授職。其有戰功,亦由各上官保奏,每剋復州郡城池關隘重地,都加超擢保升,常數百員。此外敘功,都以戰功的多少為擢升次第,凡招兄弟,徵糧米,俘敵船,探敵情,都與優奬,循次升擢。這時期,太平天國任用官員,賫功課職,深協衆情,故人心興奮,爭立功勞。
太平天國定有勳階制度,凡參加金田起義與祝天王生日的為功勳加一等。金田起義以後,參加革命到永安州的都稱功勳,但無加一等。癸好三年十一月救揚州在三汊河戰役立功的銜係以平鬍一等。如功勳加等則稱功勳平鬍加二等,僅有功勳則稱功勳加一等。至再剋武昌,或別有功績,又加一等。故有銜署功勳平鬍加三等四等的。其考官監試一次即加一等,記過則降一等或二等。
丁朝內官
丞相二十四員,分天官、地官、春官、秋官、鼕官,正副又正又副四員。太平天國前期政令都歸正軍師東王楊秀清執掌,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得與議政,六官丞相僅有其名而已。惟奉命出任兵事,卻得賦予獨當一面的權力,如甲寅四年鎮守安慶的鼕官正丞相羅大綱。出師湖南的秋官又正丞相曾天養便是其中最著名的。所屬六部掌書、歷、傅、尉、伺及各典官職任員數都與侯同,惟更以相歷、相傅諸名目,大旗手一員職同監軍,以為分別。
檢點三十六員,屬官與丞相同,惟更以檢歷、檢傅諸名目。其係銜稱殿前左一、殿前右二編排,自十一以後,則去前字,以殿左十一、殿右十二,以次相承。
指揮七十二員,屬官與檢點同,惟更以指歷、指傅諸名目。其係銜亦與檢點同。
丞相、檢點、指揮都有恩賞職。恩賞丞相為官員加銜,或賞授,在外稱殿前丞相,並無屬官。乙榮五年正月以前,將士有功的不拘何職,加恩賞檢點、恩賞指揮虛銜,出則改稱殿前檢點、殿前指揮,與恩賞丞相同,都無屬官。又有平鬍丞相,以三汊河戰役立功封,不給櫻
將軍一百員,分炎、水、木、金、土,正副俱一至十。所屬有將軍大旗手一員,將軍書理四員,都職同軍帥,將尉一百員,將伺六員,都職同師帥。又有頭關提船將軍一員,主收發民船戰船,職同將軍。各門巡守將軍十八員,分守天京九門,亦職同將軍。
左掌朝門、右掌朝門各二員。侍臣四十八員。伸後、太衝、大吉、小吉、功曹、勝光、天罡、登明、太乙、河魁、從魁、傅送十二月將侍衛正副各一員。又有二十四節氣侍衛,自立春侍衛至大寒侍衛正副各一員。正典天輿、副典天輿各一員。典天輿一千員。典天馬一百員。典天樂三百員。典天鑼四十八員。典天袍三十員,典天炮三十員。典天更六員。司天水六員。典天廚二員。典天魚一員。典天柴二員。典天鳥四員。典天獸四員。左掌朝門、右掌朝門、侍臣、月將侍衛、正典天輿、副典天輿都職同檢點,二十四節氣侍衛至典天柴都職同指揮,典天鳥、典天獸都職同監軍。以上各官,都是天朝宮廷執事官,共一千六百五十九員。計職同檢點七十八員,職同指揮一千五百七十三員,職同監軍八員。此外,還有典天浪、典天彩等職,其員數不詳〔一〕。左史、右史,正副共四員,主記事記言,如古製。左掌朝儀、右掌朝儀各一員。主議定禮樂。引贊八員,主視朝贊禮〔二〕。通贊八員,主傅宣天王視朝時詔旨。朝內疏附二員,提報二員,主接遞文報〔三〕。典簿書正副共四員,即詔書衙。典詔命正副二員,主繕寫詔旨。宣詔書正副又正又副共四員,主收發印書。提中關、提頭關、提下關正副各二員,主徵稅。頭、下兩關,並受中關統轄。典天牢四員,典刑罰二員,主監獄刑法。典鎸刻四員,主刊刻詔旨書籍。總聖庫、總聖糧正副又正又副各四員,典聖庫、典聖糧各四員,另有總聖庫協理二員,分主庫藏糧米的出納。典油????四員,主收發油????。典買辦二員,主采買物料。春人四員,主春碾糧食。將人四員,主收發醬醋。宰人四員,主宰割牲畜。典天茶二員,主收發茶葉。典茶心二員,主收發果品點心。典金官二員,主鑄印和製造金銀器飾。典玉局二員,主雕琢玉器。典綉錦二員,主督男綉工、書師刺綉和繪書。織錦匠二員,主織刻絲妝緞。典結彩四員,主張挂燈彩。典角帽四員,主製造冠帽。典金靴二員,主製造靴鞋。整輿匠四員,主修整輿轎。典旗幟二員,主製造旗幟。督銃炮一員,主督造鎗炮。鑄鉛碼四員,主鑄造大小鉛彈。典紅粉四員,主製造火藥。典硝四員,主煎熬硝磺。鑄銅炮二員,主造銅炮。督造戰船一員,主造戰船。典鐵二員,統領鐵工製造兵器鐵器。典銅匠二員,主製造銅器。鑄錢匠四員,主鑄造錢幣。典木匠一員,主製造木器。典竹匠一員,主製造竹器。典石匠一員,主製造石器。典籹官一員,主供官闈脂粉。典花官四員,主培植花木,主供瓶盎玩賞及插鬢薫茶各種應用。醫騾馬一員,即馬醫。典鐘錶二十員,主修鐘錶。典風琴四員,主修八音盒。其左史、右史、左掌朝儀、右掌朝儀、引贊、通贊、總聖庫、總聖糧都職同檢點,提報、提頭關、提下關、總聖庫協理都職同將軍,典籹官職同總製,典花官、醫騾馬、典鐘錶、典風琴都職同監製一員,職同監軍二十九員,都是朝內的同職官,擔負行政、生産各項任務,合共一百七十三員。
育纔官無員數〔一〕,由進士選充,擔任教育兒童。
殿前國醫一員,由補天侯李俊昌擔任。天朝督內醫四員,職同指揮。天朝掌醫四員。專治外科,亦職同指揮。又內醫四員,職同將軍,內醫七員,職同總製,內醫七員,職同監軍。留朝內診脈醫生九員,分設各街道醫生六十員,都職同軍帥〔二〕。又設朝內拯危急一員,職同將軍,治外科,主療受傷的人。
天朝總巡查一員,職同指揮。天京各街道巡查無定員,天京左江巡河道一員,天京右江巡河道一員,都職同總製。
訪試一員,主密探姦宄,職同指揮。
婚娶官主婚姻事務〔一〕,典爵祿主陣亡功臣撫卹等事〔二〕,其員數職同都不詳。
天朝典農官,主天京城內田地,其員數職同不詳〔一〕。
監造金竜船,主造船衹,典造五竜橋石匠,主建造天朝宮殿前五竜橋,都職同總製,其員數不詳。
戊軍中官
總每軍一員,分炎、水、木、金、土,即前、後、左、右、中。於炎、水、木、金、土,更分一、二、三、四,以次相承,至於土十九總製止,共有總製九十五員。自監軍以下,悉受節制。總製設書理四員,職同軍帥,總尉八十員,總伺四員,都職同師帥。其掌醫、綉錦及金匠、金靴營、都設有總製,而治軍為正職官。監軍以下都同。
監軍每軍一員,分炎、水、木、金、土。於炎、水、木、金、土,仍分炎正炎一丙一,炎正炎二丁二等名色〔二〕,以五行、正副、幹支、數目以次推衍,共監軍一百員。平時轄軍,軍帥獨任,到出師時,就以監軍統率。監軍設書理四員,職同軍帥,監尉六十員,監伺四員,都職同旅帥。
軍帥每軍一員,下設師帥五員,旅帥二十五員,卒長一百二十五員,兩司馬五百員,自軍帥至司馬共官六百五十六員。軍帥設書理四員,職同師帥,軍帥尉四十員,軍帥伺四員,都職同卒長。師帥設書理二員,職同旅帥,師帥尉二十員,師帥伺四員,都職同兩司馬。旅帥設書理二員,職同卒長,旅帥尉十六員,職同兩司馬。卒長設書理二員,職同兩司馬。
軍中亦設各典官。全軍册籍設宣詔書二員主掌。銀錢衣物米油等項,設典聖庫、典聖糧、典買辦、典油????各二員,分司典守出納。典旗幟二員,製造旗幟,繕寫一軍旗字。其軍裝各件,設典炮二員。典鉛碼二員,典紅粉二員,典硝二員,典鐵匠一員,典木匠一員,典竹匠一員,典繩索一員。典罪囚二員,專司牢獄。典刑罰二員,專司刑杖。疏附一員,專遞文書。巡查一員,專司查察。內醫一員,治內科。掌醫一員,治外科。凡打伏受傷的,有拯中的第一個五行為將軍,所謂「炎正」,即炎官正將軍。第二個五行為總製,所謂「炎一」、「炎二」,即炎一總製、炎二總製。第三個天幹才是監軍的番號,所謂「丙一」、「丁二」,即丙一監軍、丁二監軍。所謂「炎正炎一丙一」監軍,即炎官正將軍統下炎一總製下的丙一監軍;所謂「炎正炎二丁二」監軍,即炎官正將軍統下炎二總製統下的丁二監軍」。這個解釋,可以補賊情匯纂的缺漏。危急一員,先用草藥敷治,然後送到能人館療養,設理能人一員,專司傷病員茶飯湯藥,一切藥料由功臣供給,設功臣一員管理。計自宣詔書至功臣都叫做軍中典官,職同監軍,共三十五員員,而一軍的業務管理都具備了。
已守土官、鄉官
太平天國地方行政,分為盛郡、州縣三級。郡設總製,州縣設監軍,都由中央政府任命,稱為守土官。每一州縣,分設三軍五軍不等。軍帥以下,都由人民公舉本地人擔任,所以叫做鄉官。茲分述其職於下:
總製每郡一員,主轄監軍、軍帥。凡地方行政,由軍帥、監軍治理,而由總製總其成,所有民政都有權决定。
監軍每州縣一員,小縣有些不設監軍的就直隸於總製。各軍刑政,由軍帥議定,呈報監軍,由監軍上報總製。
軍帥每軍一員,凡轄一萬二千五百傢,自軍帥至兩司馬官員六百五十六傢不在內〔一〕。所屬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一如軍中之製,也分前、後、左、右、中等編製。那些未置監軍的各軍,就以一員為總軍帥。所司職任,是供賦役,理民事,得發民為兵。所轄伍卒有衝鋒、勇敢的名稱,傢備軍裝,人執軍械,寓兵於農,使軍帥兼文武的職任。
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以次相承,都如軍製,惟軍中定師帥所率二千五百人,鄉官師帥則轄二千五百傢,下至兩司馬都同,所轄人多以倍數,而職不如軍中的尊,軍中卒長得治鄉官軍帥。
庚女官
太平天國有女官的制度,設左輔正軍師一員,右弼又正軍師一員,前導副軍師一員,後護又副軍師一員。六官正副丞相各二員。宮禁城女檢點自左一右二次至三十六,共三十六員。女指揮自左一右二次至七十二,共七十二員。女將軍分炎、水、木、金、土正副,共四十員。這都是朝內執事正職女官。
女職同官有天朝內掌門,東殿、西殿內貴使,都職同檢點。東殿、西殿內掌門,南殿、北殿內貴使,都職同指揮。南殿、北殿內掌門,翼殿內貴使,都職同將軍。翼殿內掌門,燕第內貴使,都職同總製。又設女錦綉指揮二百四十員,職同指揮,女錦綉將軍二百員,職同將軍,女錦綉總製一百二十員,職同總製,女錦綉監軍一百六十員,主督各婦女製刺金采冠服的工作。又據天父詩天朝宮殿內還設有統教,提教、理文、理袍、理靴、理茶等等女官,惟員數官階都不詳。
軍中女官,設女總製自前一至中八共四十軍,軍各一員。女監軍相同。女軍帥統女卒長,卒長領四兩司馬,一兩司馬管二十五人,一軍帥管二十五卒長,共管女兵二千五百人,女軍帥四十員,管卒長一千員,兩司馬四千員,女兵十萬人,女營不設師帥、旅帥,以兩司馬、卒長、軍帥三級統領,而上隸於監軍、總製。
女官也有恩賞各職,計自甲寅四年七月所封恩賞女丞相三百多員,恩賞女檢點五百員。恩賞女指揮數十員,恩賞女將軍數員。
三後期官爵
甲後期官爵的類別與等級
太平天國前期已有官爵打成一片的趨勢,到天京事變以後,這種趨勢逐步地形成為確定的形態,使官爵完全混合在一起。在太平天國的後期,官爵區分為朝官和屬官兩大類別。自最高級的王爵起下至最低級的兩司馬止,都稱為朝官。凡屬於王、天將以至六等封爵的官員都稱為屬官〔一〕。
後期官爵比前期更為繁復,不但名目難以遍考,就是要辨別它的等級次序,對戊午八年以後的情況目前還是做不到的。據戊午八年頒布的太平禮製,王以下為掌率、義、安、福、燕、豫、侯、丞相以至兩司馬,較前期官爵在王下侯上多掌率、義、安、福、燕、豫六級。這時官爵的等級還可以清楚地看見。
但是,到已未九年便不同了。這年十月初七日天王命天歷每四十年一斡旋詔旨,在詔「和甥、福甥、玕胞、達胞、玉胞、秀胞、恩胞、賢胞、輔胞、璋胞」之後,是「天將、掌率、統管、儘管、神策、朝將、護京國將、六部、義、主〔一〕佐將」,已與戊午八年的制度不同。到辛酉十一年五月十六日天王天下永太平詔旨,在詔諸王之後,是「天將、掌率、統管、儘管、神策、朝將、護京神將、神使、六部、主佐將」,又較已未九年十月的制度有了增加。
天王詔旨中所詔天將至主佐將官員的排列次序,是否完全是等級高低的排列呢?還是其中有些是同級而名稱不同呢?文獻殘缺,這是一個還待稽考的問題。故太平天國後期官爵等級,祇有戊午八年有分明的記載,八年以後,祇清楚地知道王以下一級為天將,而天將以下分多少等級纔到主將,根據目前文南卻是還沒有明確的記載的。
在後期的封爵上,凡在癸好三年前參加革命的加「開朝王宗」銜,在庚申十年前參加革命的加「開朝勳臣」銜〔一〕。其「真忠報國」銜前期是加於侯爵的,到後期,六等爵都有加「真忠報國」銜的〔二〕。
太平天國也頒發徽章,其製未詳,惟知有金牌、銀牌兩種。金牌有一種上鎸刻「爺哥御賜遵天賊」六字〔一〕。銀牌有一種叫做得勝銀牌,如茶碗口大而圓,其上刻「急公」等字,是以攻剋杭州功得賞的〔二〕。又有一種銀牌如桃子式,其上刻字未詳〔三〕。得到徽章的人都陪佩帶身上,以表示光榮〔一〕。
在此時期,守土官和鄉官也略有改變。其女官除見於戊午八年頒布的太平禮製上外,其他尚未詳。
乙朝官
A王爵與六等爵
太平天國後期王爵,天王於丙辰六年十二月首封王長兄洪仁發為安王,王次兄洪仁達為福王。丁已七年註月,因朝中不服,撤去兩人王爵〔二〕。到已未九年三月,洪仁玕到天京,天王喜出望外,四月,特封為幹王。接着封陳玉成為英王,又封李秀成為忠王,蒙得恩為贊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林紹璋為章王。在辛酉十一年初春,還祇封有十王或十一王〔三〕。這年鼕,為着集權中央,采取一種與漢賈誼的「衆建諸侯而少其力」相同的政策,把各王部下大將都封為王,以削各王的權力。到癸開十三年春,已封有九十多王〔一〕。其後愈封愈多,共封了二千七百多王〔二〕。這時王爵分為五等:幹王洪仁玕執掌朝綱為一等王,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等執掌兵權為二等王,堵王黃文金、康王汪海洋等戰將為三等王,恤王洪仁政、昭王黃文英等未管帶軍隊的為四等王,其五等王都稱為列王〔三〕。
太平天國後期設有義、安、福、燕、豫〔四〕、侯六等爵位。這六等爵位中,侯爵是初定官爵制度時就有的爵位。義、安、福、燕、豫成為爵位,卻是由於天京事變後,既要增設爵位以待功臣,又要限止封王,使功臣有爵位可升,於是就把當時一些已具有等級雛形的爵號排列起來,而製成了這六等的爵位。豫爵是采取豫王鬍以晄被革王爵後所封的護天豫的爵號〔一〕。燕爵是采取燕王秦日綱被革王爵後所封的頂天燕的爵號〔二〕。這兩頂爵號都是天京事變前的爵號。丁巳七年六月,撤去洪仁發安王、洪仁連福王兩人王爵之後,改封洪仁發為天安,洪仁連福王兩人王爵之後,改封洪仁發為天安,洪仁連為天福〔三〕,福爵、安爵就是取自這兩人的爵號的。至於義爵的來源,可能是丁巳七年曾封石達開為義王,石達開不受,仍稱翼王〔四〕,所以就取這一個曾作為王號的義字字寫作預,以與豫王王銜的豫分別,但以前並不如此。考戊午八年頒布的太平禮製豫爵的豫就寫作豫而不作預,辛酉十一年頒布欽定英傑歸真所述豫爵也寫作豫而不作預,可見豫爵的豫字寫作預,以與王銜的豫字分別是後來規定。特註明於此,使知太平天國晚期豫爵寫作預,並不是誤寫,而是禮製規定的寫法。作為爵號。到戊午八年頒布太平禮製時,義、安、福、燕、豫、侯這六等爵位就已經完全成立了。六爵都加一天字,又於其上冠一字以為封號,如贊天義、受天安、啓天福、格天燕、成天豫、貞天侯之類。其後六爵封多,沒有字可用,就用數字編號。
B從天將至主佐將
從天將至主佐將官職,就辛酉十一年五月十六日天王詔旨所列來看,計有天將、掌率、統管、儘管、神策、朝將、護京神將、神使、六部、主佐將等官職。據手鈔本欽定敬避字樣後附記天將等稱謂,知在壬戌十二年四月後,還沒有什麽改變〔一〕。因此,這一係列的官職,可以認為是後期王爵以下,主將以上,成為定型的官職。但其中等級分別如何,以及設置的經過都還有許多不明瞭的地方。茲將勾稽所見略述於下:
天將的官階,在現存文獻中,最早見於己未九年十月初七日天王詔旨中。最早封天將的為一天將洪仁政,見於庚申十年四月的記載。二天將李春發,於庚申十年十一月初八日封〔二〕。四天將黃得用於辛酉十一年正月十六日封〔三〕。莫仁暌於辛十一年七月任五天將〔四〕,其受封時間當在這年正月十六日黃得用受封四天將之後,而在這年七月以前。七天將陳坤書於辛酉十一年八月受封〔一〕。天將是最高一級的官階,卻沒有一定的職任,故李鬍發從京畿統管升二天將後仍兼原職〔二〕,黃得用以四天將而任殿前奏〔三〕,莫仕睽以五天將而任番鎮統管〔四〕,李某以三十九天將而任戶部又正地官〔五〕,守浙江嘉興的將領廖發壽在封榮王前的官階就是天將〔六〕。天將以數字排列,其上係「忠城」二字。但也有其他稱號的,如忠裨天將、殿前東方軍永忠天將等〔七〕。
掌率的官職,最早見於丁巳七年五月清朝的情報〔一〕。這時候,石達開方走出天京。掌率設正、又正、副、又副四員。最早任正掌率的是贊天燕蒙得恩,任副掌率的是在順天燕鍾芳禮〔二〕。丁巳七年鼕,以成天豫陳玉成任又正掌率,合天侯李秀成任副掌率〔三〕。正掌率是丁巳七年四月底石達開走出天京後,己未九年四月洪仁玕來天京封為軍師前總理國務的大臣,幼贊王蒙時雍緻二叔上國等傢書追述他的父親蒙得恩事跡說:「翼王石出師遠征,其朝廷大權均歸先父掌握,即於丁巳七年由督率贊天豫而升正掌率贊天燕」。李秀成自述原稿記石達開逃出天京後蒙得恩執政事也說:「那時朝中無人掌管……蒙得恩是久日在朝,是天王愛臣,永不出京門,後封為正掌率大臣,朝中內外之事悉歸其製,連我與陳玉成亦其調用」。副掌率也得掌握兵權,李秀成自述原稿記他任副掌率事說:「那時我為合天侯,作:「開朝王宗殿前忠城伍天將莫仕暌」,可知王宗壹天將洪仁政,「王宗」並不是天將的係銜,而「開朝王宗」用是一種勳績的加銜。「元勳」也可能是一種勳績的加銜,而不是天將的係銜,因未見全銜,未能斷定。至於「總統」是否天將的係銜,或另有其他涵義,也因未見全銜,不能論斷。任副掌率之權,提兵符之令」。掌率既總理國務,勢必領袖百僚,因此,戊午八年頒布的太平禮製,掌率就高居於六等封爵和百官之上。到己未九年,洪仁玕任軍師後,掌率始降居於贊理國務和議政的職任,洪仁玕在資政新篇嚮天王建議說:「懇自今而後,可斷則斷,不宜斷者,付小弟、掌率、六部議定再獻」。庚申十年十二月,幼主詔命章王林紹璋兼正掌率,凡內外本章,自信王洪仁發、勇王洪仁連以下,俱交正掌率,蓋公議圖記,交賫奏再加圖記,封箱傳獻幼東王蓋金印轉獻,永以為例〔一〕。副掌、又副掌率卻已成為一種沒有固定任務的官階,故庚申十年鎮守安徽桐城的殿前軍主將吳如孝、辛酉十一年鎮守蘇福省的殿後軍主將陳坤書都任副掌率〔二〕,壬戌十二年鎮守浙江石門的將領鄧光明也任又副掌率〔三〕。至於掌率的官階,在庚申十年鼕,定正掌率居於新設的天將之下〔四〕。
統管見於文獻的有庚申十年九月升封護京正主將李春發為京畿統管〔一〕,和辛酋十一年七月已封天將的莫仕暌任番鎮統管〔二〕。京畿統管的職作,當是關於京畿地區的事務。番鎮統管的職任不詳〔三〕。
儘管、神策兩種官職的封授,未見記載,尚待稽考。
朝將的官階,在現存文獻中,最早見於己未九年十月初七日天王詔旨中。朝將用忠字為首,再加一字為號,如忠靖朝將、忠逢朝將、忠信朝將、忠裨朝將等。此外,也有用其他稱號的,如殿前東方天軍威武朝將、殿前東方天軍製勝朝將等〔一〕,還有用數字編號的,如一百二八朝將、一百七十八朝將等〔二〕。同一稱號的朝將,原任者升級以後,可以另授他人,如忠孝朝將在壬戌十二年二月為陳炳文〔三〕,後為鄧光明〔四〕,到癸開十三年又另授給一個姓朱的〔五〕。
護京神將除見於天王詔旨和幼主詔旨外,未見於其他記載。至於神將卻是有見於記載的,其中記有係號的有忠遴神將陳廷香〔一〕,忠■神將米某〔二〕,忠■神將未記姓名〔三〕等。
神使一官,在辛酉十一年正月初一日、二月十七日、二月二十四日天王三道詔旨,和正月十四日幼主詔旨所詔各官中,尚未見其名。到同年四月二十七日在天王詔旨中始列有此官名,排在護京神將之下,六部之上。關於神使的記載很少,所見有殿前忠伺神使任享殿天官領袖尹賢瑞〔四〕,忠曛神使白某〔五〕,忠捪神使李某〔六〕,忠僎神使未記姓名〔七〕,六十三神使陳某〔八〕等。據這寥寥幾條記載看來,知神使也是用忠字為首,再加一字為號,也有用數字編號的,而編號至於六十三神使,可知神使的封授並不是少,衹是文獻不存罷了。
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總稱,係照隋、唐以後中央行政機構設立。太平天國前期行軍師負責製,政權由正軍師楊秀清執掌,中央政府雖設有六官丞相,衹是一種官階,並沒有擔任吏、戶、禮、兵、刑、工的政務。到天京事變後,天王設立六部,比附周禮六官,稱為吏部天官、戶部地官、禮部春官、兵部夏官、刑部秋官、工部鼕官。每部設正、又正、副、又副四員。六部官階,在庚申十年十二月,吏部正天官職同副掌率〔一〕。當時任工部正鼕官的便是參加金田起義在甲寅四年四月已任鼕官又正丞相專理木營事國的賓福壽。後來重要人物都已封王,六部便由居王位的兼掌,如甲子十四年四月任刑部事務的便是在廣西起義辛酉十一年封天將壬戌十二年封為補王的莫仕暌。六部分掌中央政府吏、戶、禮、兵、刑、工各部政務,一如清朝制度〔二〕。幼主封平在山勳舊為義爵,令吏部排銜〔三〕,封陳志書為謁天安,令吏部頒發印憑〔一〕,建造正九重天廷以備幼東王莅任襲爵之所,令工部辦理〔二〕。可見六部確提任了中央政府各部的實際政務。於是國傢權力都歸天王,如不經其裁可,一切要務俱不得執行〔三〕,與前期權歸軍師完全不同了。
主將,金田起義時曾一度設置五軍主將,以蕭朝貴為前軍主將,馮雲山為後軍主將,石達開為左軍主將,韋昌輝為右軍主將,楊秀清為中軍主將〔四〕,自永安封王後,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四人都封做軍師,不再稱主將,衹有石達開一人仍保留左軍主將的稱號〔五〕,後又改稱通軍主將〔六〕。戊午八年封陳玉成為前軍主將,李秀成為後軍主將,李世賢為左軍主將,韋志俊為右軍主將,蒙得恩為中軍主將兼正掌率,掌理朝政〔七〕。其後廣設主將,有以任務命名的,如護京正副主將、陛衛主將、討逆主將等;有以省區兵種命名的,如江南省水師主將;有以方位命名的,如靖東主將、平西主將、定南主將、徵北主將等;有特立軍號復分以方位的,如南破愾軍主將、北破愾軍主將、東方扶朝天軍徵討主將、東方扶朝天軍雄鎮主將等。又有各種不同名號的天軍主將,如宿衛天軍主將、蘇福省天軍主將等。至於殿前軍主將、殿後軍主將、殿左軍主將、殿右軍主將、殿中軍主將等,大約是在原有五軍主將的名號上另加一「殿」字改設。此外還有用數字編號的,如癸開十三年九月在江蘇無錫縣境戰敗被俘犧牲的將領韋成高的官職便是一百三十二主將。主將的官階,考陳玉成在戊午八年任前軍主將時封成天義〔一〕,李秀成在同年任後軍主將??封合天義〔二〕,己未九年三月洪仁玕封義爵時也加主將銜〔三〕,又考己未九年十月初七日和十四日天王兩封詔旨所列官爵,主將都列在義爵之下,據此而論,主將官階固然不一定低於義爵,但卻肯定不能高於義爵,而是約與義爵相當。到壬戌十二年時,據現存的官照清册,在劉書桂名下記道:「由觀天義正典廚升扶朝天軍左東主將正典廚」〔一〕,則這時期主將的官階卻高於義爵一級。至於主將的地位,在戊午、己未年間衹設五軍主將主持國政時,本極崇高,那時候,洪仁玕以封義爵加主將進封幹王,陳玉成以前軍主將進封英王,李秀成以後軍主將進封忠王,蒙得恩以中軍主將進封贊王,李世賢以左軍主將進封侍王,故時人有「王以下本主將」的說法〔二〕,就是指這一時期的情況說的。到己未九年後,主將既日設日多,其上又加設等級,於是主將的地位就日趨低下,即以庚申十年情況論,這年夏天前後,李春發以護京正主將升京畿統管,十一月,又從京畿統管升忠城二天將,到辛酉十一年始從天將升封順王,已經和己未九年洪仁玕、陳玉成等從主將即升封王爵不同了。
佐將在太平天國前期,是對軍中帶兵官的通稱,故甲寅四年,黃再興以地官副丞相出師湖北,在發給他的將憑上便稱他為「佐將」。到後期,佐將卻是主將下一級的官階,故斂天安梁鳳超於辛酉十一年七月還任天海關正佐將〔三〕,到這月底,升為江南省水師主將斂天義〔一〕,從佐將提升一級便是主將,可見佐將是主將下一級的官階。又當時各軍設有大佐將,如倚天義陳仕榮任殿前軍大佐將〔二〕,認天安陸順德任宿衛軍大佐將〔三〕,芳天義侯賢提任京都江面水師大佐將〔四〕等。考後來陸順德從大佐將升南破愾軍主將〔五〕,則大佐將官級當與佐將相等。
C丞相以下官職
丞相以下官職,為檢點、指揮、將軍、總製、監軍、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據戊午八年頒布的太平禮是照前期舊製設立的。又考壬戌十二年正月破愾軍大佐將吉慶元等上天王懇準暫居原職共圖報效免滋後纍本章,其上列名的為侯爵以上六十七人,其侯爵以下不具名,衹寫「暨丞相、檢點、指揮、將軍衆小臣等同跪奏」,也可見後期仍有丞相以下官職。
丞相一職,在前期是「官居極品」,大將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都居丞相之職,奉命出徵,就統帥幾個軍。而到了知戌十二年正月的時候,便連隸屬在一個大佐將的部下還夠不上具名上奏的資格。據現存官照清册,有殿前後一軍前營左七丞相、右十丞相的職官〔一〕,在二千六百二十五人的一個營裹面就設有十個丞相,丞相已淪為軍營裹面的一個小小官佐。又據現存兵册,在■天福汪隊內,有一百十五癸官丞相黃典存,做照理糧餉事〔二〕。丞相職位的低微可見,丞相以下的職官更不待說了。所以洪仁玕在辛酉十一年頒行的英傑歸真裹,記有人嚮他提出:「丞相、檢點、指揮、將軍、監軍、軍帥、師帥、旅帥、百長、司馬等官,雖古有之,今何太卑也」的問題。這一句話,反映出太平天國後期官製這一種大變遷。
丙屬官
太平天國後期廣設爵位,多加等級,屬官之多,更是不勝其紛繁,而文獻殘闕,所存不過是一鱗一爪。茲將所見的條列於下:
王爵屬官,有王相〔一〕,文正總提、文副總提〔二〕,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三〕,持旗〔一〕,同檢〔二〕,丞宣〔三〕,編修〔四〕,分發軍務〔五〕,指使,守門,巡查,疏附,典紅粉,典鎸刻,典刷書,典金,典袍,典柴〔一〕,典茶〔二〕,典馬〔三〕,典樂〔四〕,典輿〔五〕,典〔六〕,典浪〔七〕,典鑼〔八〕,典更〔九〕,典圖籍〔10〕,典珠燈〔11〕,等官職。這衹是考出的官職,王爵的屬官未考出的當還有不少。至於王爵分有等級,上面所考出的屬官,並不是每一級的王爵都設立,而所設立的屬官,因等級的不同,員數也有多少的分別。例如文正總提、文副總提見於幹殿和英殿,而登記保殿大部份官員的官照官印清册中卻未見有此職〔一〕,又如幼主詔旨封盤永仁為天朝九門禦林西殿禮部一尚書〔二〕,則西殿六部尚書每部不衹一人,而幹殿六尚書卻沒有數字編排,可知王爵某種屬官,是按照等級或設或不設,而所設屬官員數的多少也按等的高低而有不同,其詳已難於考見了。
天將屬官,考出的有吏政書、兵政書、總檢、提點、承委、參軍、軍校、僕尉、典馬〔三〕、典浪〔一〕等。朝將屬官,考出的有吏政書、禮政書、兵政書、總檢、總點、總尹、承委、承宣、持大旗、提點、檢點、禮左司勳、巡察、軍校、典聖糧、典馬、典廚〔二〕等。
主將屬官,考出的有文經政司、武經政司〔一〕、奉宣、校尉、護軍、書勳、刷書、典廚〔二〕等。
義爵屬官,考出的有文經政司、武經政司、總理、持大旗、奉宣、侍官、護軍、吏司員、戶司員、典聖糧、典馬、典廚、〔三〕、兵書〔四〕等。
安爵屬官,考出的有文軍政司、武軍政司、持大旗、承宣、宣傅〔一〕、協理、戶書、兵書、刑書〔一〕、參軍、僕官、僕伺、典尉、典聖糧、典鉛碼、典馬〔二〕、典囚〔三〕等。
福爵屬官,考出的有文正軍政司、文副軍政司、武正軍政司、武副軍政司、正持大旗、副持大旗、參軍、宣傅、稽勳、禮書〔一〕、工書〔二〕、僕伺、典馬、典輿、典浪、典廚〔三〕等。
燕爵屬官,考出的有正軍政司、參政、副軍政司、正持旗、副持旗、參軍、參議、協議〔一〕、戶科〔二〕、禮科〔三〕、兵科〔四〕、工科、按柬、提牌〔五〕、通傅〔六〕、經歷〔七〕、從伺、典鐵、典紅粉、典硝、典浪、典廚〔一〕等。
豫爵屬官,考出的有正議政司、副議政司、總尹、正持旗、副持旗、提司、檢閱、校閱、隨伺、掌醫、典聖糧、典油????、典馬、典廚〔二〕等。
侯爵屬官,考出的有正僉政司、持大旗、監尉、參尉〔三〕等。
丁守土官、鄉官
太平天國前期以郡總製、州縣監軍為守土官,由中央政府任命,鄉軍帥、鄉師帥、鄉旅帥、鄉卒長、鄉兩司馬為鄉官,由人民公舉。後期對此有了改變。
後期郡總製、州縣監軍都改為鄉官。州縣監軍由人民公同保舉後,經政府任用。郡總製則由政府選授,如辛酉十一年命陸心蘭為浙江寧波郡總製,壬戍十二年命章義■為浙江嘉興郡總製。郡總製管轄本郡各州縣監軍。州縣監軍管理一縣或一州事。鄉軍帥至鄉兩司馬都如舊製〔一〕。
後期守土官,鎮守一郡的稱為坐鎮,督理一郡軍事民政。鎮守一縣或一州的稱為佐將,督理一縣或一州的軍事民政,自州縣監軍以下都聽命令。坐鎮、佐將由六爵擔任〔一〕,
如浙江紹興郡坐鎮由殿前南破愾軍正總提綾天安周文嘉擔任,浙江會稽縣佐將由江南省武將帥皎天福孟文悅擔任,浙江山陰縣佐將由殿前南破愾軍副總提劄天福劉某擔任〔一〕。
戊女官爵
太平天國後期,婦女也設立貞薑(義)、貞安、貞福、貞燕、貞豫、貞侯六等封爵〔二〕。在爵號上冠以「貞」字,與男六等爵之上冠以「天」字不同,這是因為太平天國認為「婦女以貞節為貴」〔三〕,所以改用「貞」字。
後期女官,據戊午八年頒布的太平禮製所定稱謂上,記有丞相、檢點、指揮、將軍四種女官。其他未詳。
己其他
太平天國後期職官,除上述外,見於文獻的還有一些,茲將比較重要的記錄於下。
欽定文衡正總裁、副總裁、又副總裁三員,為主掌考試的最高官職。辛酉十一年春,任文衡正總裁的為幹王洪仁玕,副總裁為英王陳玉成,又副總裁為贊王蒙得恩〔一〕。
殿前正副賫奏官二員,職同天將,專理進獻本章事務。庚申十年十二月設。初命幼西王蕭有和兼任,旋以幼西王現讀聖書,另詔封黃得用為天朝九門禦林開朝忠誠四天將任殿前賫奏,俟幼西王再加長成,然後交回賫奏與幼西王〔二〕。
文將帥一職,今所見有兩類:
一、為中央的,如殿右拾文將帥〔三〕,其職任不詳。
二、為地方的,如江南省文將帥、安徽省文將帥、蘇福省文將帥、浙江省文將帥等,其職任為總理各該省民務〔四〕。據當時人記載浙江會稽事,還有武將帥一職,其職任不詳〔五〕。
在幼主詔旨中,有真神殿大學士〔一〕,京都各省又正巡察使、京都各省又副巡察使等職官〔二〕。在有銜頭可考的王號中,有京內正總鑑、京內又正總鑑、京內副總鑑、京內又副總鑑、京外正總鑑、京外又正總鑑、京外副總鑑、京外又副總鑑、京內總鑄賓、正總鑄賓、又正總鑄賓、副總鑄賓、又副總鑄賓、正開礦、副總開礦、又副總開礦等〔三〕。此外。還有一些次要的職官,不一一具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一 劉大年 | 序二 𠔌霽光 | 序三 | 序四 邢鳳麟 | 自序 | 凡例 湯錫竜 | 第一部份 捲一 序論 | 第二部分 捲二 紀年 | 第三部份 捲三至捲二十一 表 | 捲二十二 志第一 上帝教 | 捲二十三 志第二 天朝田畝制度 | 捲二十四 志第三 資政新篇 | 捲二十五 志第四 政權 | 捲二十六 志第五 政體 | 捲二十七 志第六 食貨 | 捲二十八 志第七 官爵 | 捲二十九 志第八 兵 | 捲三十 志第九 刑律 | 捲三十一 志第十 志第禮製 | 捲三十二 志第十一 天歷 | 捲三十三 志第十二 科舉附招賢 | 捲三十四 志第十三 外交 | 捲三十五 志第十四 地理 | 捲三十六 志第十五 交通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