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讀《金瓶梅》品明朝社會   》 平民組織鬧黨派(1)      梅朝榮 Mei Chaorong

  即令堂候官取過昨日科中送的那幾個名字與他瞧。上面寫着:“王黼名下書辦官董升,傢人王廉,班頭黃玉,楊戩名下壞事書辦官盧虎,幹辦楊盛,府掾韓宗仁、趙弘道,班頭劉成,親黨陳洪、西門慶、鬍四等,皆鷹犬之徒,狐假虎威之輩。乞敕下法司,將一幹人犯,或投之荒裔以禦魍魎,或置之典刑,以正國法。”
  ——《金瓶梅》第十八回
  中國古代多把為政治私利而結成的排斥異己之宗派集團稱為“朋黨”,故《論語》雲:君子“群而不黨”,《荀子》曰:“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務,是篡臣者也。”然而事實上,受儒傢思想影響的士大夫們,一面叫囂着不要結黨營私,另一面卻又竭盡全力地組織自己的利益集團。他們把不聽任自己的集團稱為朋黨,同時組成一個反對集團來共同討伐,在不知不覺中,另一種形式的朋黨利益的團體也出現了。大臣們互相指責對方為朋黨,並因此而引起黨爭、釀成黨禍,其最烈者如東漢的黨錮之禍,唐代的牛、李之爭,北宋的新舊兩黨,以及明代的東林黨爭。
  明朝建立之初,上上下下都受到過戰爭的破壞,人們一心想修補戰爭創傷,穩定社會,再加上朱元璋等人的勇武果敢,此時的明王朝處於百廢待興的局面,所以,太多的矛盾都被這股熱潮所掩蓋。等到明代走到中後期,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逐漸開始顯露出來,進而變得十分復雜尖銳。自從明成祖時起,宦官開始囂張起來,逐漸成為一個特殊的集團,在宮廷中形成一種勢力,並且得到皇帝本人的支持。
  嘉靖時,宦官的勢力受到排斥,而轉變成權臣專政的局面。故世宗、穆宗、神宗時“內閣始專”。內閣大學士開始有首輔、次輔和群輔的區別。首輔位極人臣,一切朝政都歸其調度。為爭奪首輔的權位,大學士聯册結黨,攀引門生,互相傾軋排擠,采用各種權術打敗競爭者,形成長期的門戶之爭。如張璁因迎合世宗,在“大禮議”後成了內閣首輔,“頤指百僚,無政與抗者”。及至後來,夏言、嚴嵩、徐■等也都通過類似的手段先後彼此取代。特別是嚴嵩入閣二十年,執牛耳凡十五年,一意媚上,竊權罔利,“握權久,遍引私人居要地”。
  萬歷時期,出現了以地區鄉土為界限劃分出的幫派,其實這種以鄉土為界限的黨派每朝每代幾乎都有,畢竟中國人還是比較註重鄉土情結的。萬歷時期所謂的“老鄉”黨派不但多,而且勢力大。這些黨派有山東人的齊黨,湖北人的楚黨,安徽宣城人的宣黨,江蘇昆山人的昆黨,浙江人的浙黨,而以後者(浙黨)聲勢較大。浙黨首領瀋一貫、方從哲先後出任過內閣首輔。除了這些,還有一個大的黨派,這一部分人在經濟上沒有什麽豪門巨富,政治上沒有什麽勢力,衹是一廂情願地為了輓救明朝的統治危機,形成的一股政治力量,被他們的反對者稱為“東林黨”。
  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被明朝政府革職的吏部郎中顧憲成,與同好高攀竜、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等人,在他的故鄉無錫東門東林書院講學。顧憲成認為:“官輦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邊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無取焉。”因此他們經常“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抨擊當權派。一時“士大夫抱道忤時者,率退處林野,聞風響附”,一部分在職官吏如李三纔等也“遙相應合”。東林黨就是以此而得名。
  宣黨首領湯賓尹是宣城人,昆黨首領顧天峻是昆山人,浙黨首領瀋一貫、方從哲都先後出任內閣首輔,本身就是當權派的人物。這些黨派相互之間也有矛盾,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務以攻東林排異己為事”。
  明神宗萬歷的皇后無子,王恭妃生子常洛(即光宗),鄭貴妃生子常洵(即福王),常洛為長。但神宗寵愛鄭妃,欲立常洵,乃遷延不立太子。雙方焦點就集中在這立誰為太子的事情上。內閣大學士王錫爵、瀋一貫、方從哲等先後依偎萬歷身邊。而東林黨人上疏反對,各黨派又群起反對東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殺人不見血的刀(1)殺人不見血的刀(2)殺人不見血的刀(3)太監敢頂半邊天(1)
太監敢頂半邊天(2)太監敢頂半邊天(3)玩主坯子皇帝命(1)玩主坯子皇帝命(2)
玩主坯子皇帝命(3)父母還是親生好(1)父母還是親生好(2)父母還是親生好(3)
特務行業很吃香(1)特務行業很吃香(2)特務行業很吃香(3)平民組織鬧黨派(1)
平民組織鬧黨派(2)平民組織鬧黨派(3)親兄弟得明算賬(1)親兄弟得明算賬(2)
親兄弟得明算賬(3)別人挖坑自己跳(1)別人挖坑自己跳(2)別人挖坑自己跳(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