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廣州的深度組合   》 生活滲透着信息      李大華 Li Dahua    周翠玲 Zhou Cuiling

  文化生活=信息生活
  在廣州談論文化生活,似乎有些務虛與不着邊際,但如果換成"信息生活"這樣的概念,就順理成章了。從信息生活中更可能觀察到廣州文化生活的本質。使文化成為信息,或者說信息使文化落到實處,是在廣州實現的、是廣州的媒體實現的。因此,廣州人對好報紙的評價是"有無到"(是否有足夠的信息量)--信息量是否夠多,內容是否確切與豐富。
  對於廣州這個開放城市來說,豐富信息生活的歷史是非常久遠的。早在清代,光復路就是一條國內聞名的"報紙街",這裏可以說是嶺南新聞文化中心。道光六年(1826年),美國人活德(W. wood)在此創辦了《廣州紀錄報》(Canton Regioter),清末在廣州報刊中發行量最大的《羊城日報》也創辦於此。辛亥革命後,這裏會聚了《越華報》、《救亡日報》等報刊140種,為廣州提供了各方面的資訊和信息。
  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廣州擁有着對信息獲取的優越途徑,也由此培育了廣州人的"見多識廣"特徵。
  長期以來,廣州人與早茶同"嘆"的不僅是報紙,更重要的是信息。有人說,廣州是全國最勤奮的城市--確實,在早茶桌上,實際上已經開始了信息生活。
  常年做蔬菜生意的小販劉榮說:"我比別人賺錢多點,是因為我經常看報、看電視,知道的信息比別人多。比如,看到報上預報今天有大雨,我一定不會進很多菜,進貨也進好出手的,不然就可能要賠本。"一傢超市的老闆說,廣州人以前是很少喝鮮奶的,近幾年因媒體的引導,報道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喝鮮奶的人才明顯增多,傢長給孩子訂牛奶的更是成倍增長。
  一年讀不上一本書的廣州商人,卻一天讀幾份不同類別的報紙,確切地說,報紙已經成為廣州人生活的重要資源。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廣州就出現了一份以信息為號召標簽的《信息時報》--"《信息時報》有到",以純粹的廣州方言的方式昭示着以嚮市民提供信息為他們辦報的責任和方向。
  自1985年創辦以來,《信息時報》作為一份財經類日報,憑藉專業的經濟報道,凝聚了一個穩定的高收入讀者群,深得企業管理者、私營企業主以及個人投資者等高收入群體的喜愛與信賴。 2001年5月15日,《信息時報》進行革命性改版,一份定位為"發財獅子·大衆報紙"、全國獨一無二的"獅子報"誕生了。隨後,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投入巨額資金,把《信息時報》打造為該報業集團又一份重量級的,融綜合性、都市性於一體的新銳日報。
  實際上,考察部分新銳報業的傾嚮,無不把增加信息量作為目標。如《南方都市報》致力於把報紙從單純的宣傳工具變成傳播信息的媒介。它從一開始就意識到,按媒介規律傳遞信息,這是市場的需要,也是廣州的需要。
  加拿大著名批評傢麥剋盧漢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著名理論。自此以後,人們在討論文化問題時越來越關註到具體的媒介方式,即人們已無法忽視文化的媒介手段,文化已不再是抽象的文化,而是具體的、與一定的符號物質形態緊密相連的文化。英國學者尼剋·史蒂文森說:"許多現代文化是依憑大衆傳播媒介來傳達的。"有人甚至誇張地說:"大衆媒體的缺席會導致整個社會生活的癱瘓。"大衆媒體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誘導和操縱受衆,甚至左右着輿論和時尚的方向。
  "媒介即信息",媒體文化引領消費時尚及文化潮流。《廣州日報》的一位老總曾說,我們的報紙盡量做到讓需要什麽信息的讀者都能各取所需,一天平均40個版並不要求讀者通讀,每人能將自己所需要的版面讀過就夠了。因報紙追逐的都是社會最前沿的東西,這一追求决定了報紙本身雖然是易碎商品,內容卻引領時代潮流。
  正是因為廣州報紙大信息量的特點,許多廣州人出差在外,總是不習慣閱讀當地的報紙。即使是一報在手,也覺得"無料到"--沒有足夠的信息量。
  當然,信息創造財富。報紙也是廣州人的生活手段。請看下面一個小故事。
  “羊城通”誕生的幕後故事
  在這裏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2004年五一開始,廣州人告別了使用幾十年的月票。告別月票就像告別糧票、油票等一樣,是告別了一種舊的生活方式。人們所以能夠接受這一新規定,是因為多數乘坐公交車的人都用上了“羊城通”這種 “電子月票”。公交車、電車、地鐵都使用了“羊城通”,乘客不僅不用帶零錢,還不用掏出證件,衹要將“羊城通”磁卡放在包內或口袋中對着機器的感應區碰一下,付費就完成了。市民在感慨生活中的這一變化中,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羊城通”誕生的那一段幕後故事。
  那是2000年2月28日,《廣州日報》的楊記者到廣州市廣衛路公交總站買月票,因為寒假剛過,前來買月票的市民、學生排起長隊,他加入到排隊行列,整整一個小時,他纔買到一張公交月票。記者的敏感使他意識到,這是一條新聞。是否別的月票售賣點也這樣呢?他跑到東山口電車總站和黃沙公交總站,發現這裏同樣是買月票的人排長隊。他采訪了許多市民和公交部門的有關人員,寫出了《買公交月票要排隊一個鐘》的消息,刊登在《廣州日報》2000年3月1日A8版《都市新聞》的頭條。消息不僅報道了市民排長竜購買公交月票的“盛況”,而且提出了改進購買和使用月票方法的意見。這條消息立即被一位磁卡製造商註意到了,其中提出用“電子月票”替換現在紙質月票的建議給了製造商靈感的火花。他跟楊記者聯繫,說通過磁卡可以幫助公交部門解决這個問題,記者讓他馬上跟公交部門聯繫。製造商便與廣州市交委、地鐵總公司及公交部門聯繫,經過試驗,“羊城通”很快便走入市民的生活。“羊城通”推廣初期,公交公司還給市民九五折的優惠,當使用“羊城通”的市民越來越多,原來可以享受的九五折優惠取消了。2003年“羊城通”用戶突破80萬張。“羊城通”普及後帶來的便利不言而喻。公交部門不僅省卻了每日數錢及存款的麻煩,堵住了貪污及損耗公交款的缺口,而且由此大大減少了每年收到的大量假幣、殘幣數量。2004年3月,有關部門看到時機基本成熟,便嚮市政府提議取消公交月票。這樣,廣州市便自 2004年五一開始取消了公交月票。人們出行生活中更加便利的刷卡現象出現了。而那位精明的商人因這條消息成立了一個涉及幾百萬人出行生活的“廣州羊城通有限公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東教育出版社
代序(1)代序(2)“一口通商”成就的廣州(1)“一口通商”成就的廣州(2)
“一口通商”成就的廣州(3)中國第一展(1)中國第一展(2)中國第一展(3)
起飛會展:廣州的國際化姿態(1)起飛會展:廣州的國際化姿態(2)起飛會展:廣州的國際化姿態(3)“嘆報紙”:報紙改變了我們(1)
“嘆報紙”:報紙改變了我們(2)讀《羊城晚報》是一種生活方式(1)讀《羊城晚報》是一種生活方式(2)生活滲透着信息
誰左右了我們的消費觀南風這樣吹(1)南風這樣吹(2)沒有硝煙的戰爭(1)
沒有硝煙的戰爭(2)沒有硝煙的戰爭(3)沒有硝煙的戰爭(4)騎樓:廣州符號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