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心得   》 第16节:君子之道(3)      于丹 Yu Dan

  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
  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极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
  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让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们不会感到杜甫是在说大话,而是会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炽烈的感情所震撼!
  再比如范仲淹,他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这样博大的胸怀,这样高远的志向,不难看到孔子和《论语》的影响。
  读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是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吗?
  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权利最大化为前提的。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但孔子认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径,一心想贪小便宜。孔夫子认为,走正路还是走捷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那么,君子和小人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一个人他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事情,比如我怎么样能够多买一套房,我怎么样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算计着自家的衣食居住,这就是孔夫子说的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就拘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为了维护和扩大这一点点利益而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君子从来是尊重道德法制的,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走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当这点限制成为彼此尊重、社会默契的时候,却保障了自己的安全。
  而小人则贪图眼前的利益,喜欢钻小空子,占小便宜,一次两次可能得手,但这里面潜藏着危机,肯定迟早要吃大亏。还是拿走路来说,一看红灯、绿灯中间闪着黄灯,赶紧跑过去吧,觉得这个事情沾了个小便宜,久而久之,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君子?我想不妨从倡导 “恒心”开始。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
  每一个人走上社会的时候,都会怀抱一种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是为什么这些理想在现实中会一一破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们的“恒心”不够。
  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的境界,即使没有达到“无恒产而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起码离君子已经不是很远了。
  这是君子的第二个标准。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易中天第2节:天地人之道(1)
第3节:天地人之道(2)第4节:天地人之道(3)
第5节:天地人之道(4)第6节:心灵之道(1)
第7节:心灵之道(2)第8节:心灵之道(3)
第9节:心灵之道(4)第10节:处世之道(1)
第11节:处世之道(2)第12节:处世之道(3)
第13节:处世之道(4)第14节:君子之道(1)
第15节:君子之道(2)第16节:君子之道(3)
第17节:君子之道(4)第18节:君子之道(5)
第19节:朋友之道(1)第20节:朋友之道(2)
第21节:朋友之道(3)第22节:朋友之道(4)
第三部分 于丹《论语》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1)第三部分 于丹《论语》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