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思考 》 尼采与形而上学 》
第16节:现代的双重阴影(3)
周国平 Zhou Guoping
文化的贫困和学术的贪婪尼采认为,神话是民族精神的母怀,文化的家园。以苏格拉底为始祖的希腊理性主义哲学导致了神话的毁灭,从而一度形成亚历山德里亚时期缺乏根基、虚假繁荣的学术文化。文艺复兴以来,由于上帝信仰的破灭,文化丧失神话家园的恶果再度显现,亚历山德里亚现象变本加厉地重演。"如今,这里站立着失去神话的人,他永远饥肠辘辘,向过去一切时代挖掘着,翻寻着,寻找自己的根,哪怕必须向最遥远的古代挖掘。贪得无厌的现代文化的巨大历史兴趣,对无数其他文化的搜集汇拢,竭泽而渔的求知欲,这一切倘若不是证明失去了神话,失去了神话的家园、神话的母怀,又证明了什么呢?人们不妨自问,这种文化的如此狂热不安的亢奋,倘若不是饥馑者的急不可待,饥不择食,又是什么?"《尼采美学文选》,第100页。现代人在精神上是"永远的饥饿者",已经丧失创造的原动力。他带着"一种挤入别人宴席的贪馋",徒劳地模仿一切伟大创造的时代和天才,搜集昔日文化的无数碎片以装饰自己。然而,在尼采看来,如此拼凑而成的决非真正的文化,至多是学术,现代人骨子里只是可怜的"图书管理员和校对员"。内容的贫乏和外表的奢华适成对照,构成现代文化的特点,尼采形象地譬之为"一件披在冻馁裸体上的褴褛彩衣"参看《尼采美学文选》,第79、80、102、130页。。
艺术中对于刺激和麻醉的需要现代人由于生命本能衰竭,精神空虚,加之匆忙的劳作使他们神经疲惫,便到艺术中去寻求刺激和麻醉。为身心俱衰的现代人提供官能上、精神上的刺激剂和麻醉剂,成了现代艺术的主要使命。尼采认为,浪漫主义就迎合了现代人的这种需要。参看《尼采美学文选》,第133、134、238、240、253、368、370页。其中,尤以瓦格纳为悲观浪漫主义的典型,被尼采当作现代颓废症的难得的病例不断加以解析。参看《尼采美学文选》译序。尼采把浪漫主义看作"虚无主义的准备"《强力意志》第1节,第9页。,并且把浪漫主义艺术家称作"虚无主义艺术家"、"颓废艺术家",谴责他们"根本上虚无主义地对待生命"。《尼采美学文选》,第381、384页。
虚假的角色和做作的戏子现代人没有信仰,内里空虚,缺乏实质,便急于用讨人喜欢的外表来遮掩自己。"现代人的形象已经成为彻头彻尾的假象;现代人不是里表一致地出面,他毋宁说是隐藏在他现在扮演的角色里。"《尼采美学文选》,第130页。这一情况在艺术中尤甚,艺术成了演戏,艺术家成了戏子,他们用歇斯底里冒充天才,荒谬地易于激动,不断变换着姿态,"他们不再是人,至多是角色的会合,其中忽而这个角色,忽而那个角色带着无耻的狂妄态度出来自我标榜一番。"《尼采美学文选》,第361页。
总之,旧信仰及其道德所造成的本能衰竭,信仰沦丧所造成的精神空虚,二者交并作用,使现代人的心灵和现代文化呈现了种种危机的征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总序 | 第2节:自序 | 第3节:概论(1) | 第4节:概论(2) | 第5节:什么是虚无主义 | 第6节:不速之客的到来(1) | 第7节:不速之客的到来(2) | 第8节:上帝死了 | 第9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1) | 第10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2) | 第11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3) | 第12节:科学与虚无主义(1) | 第13节:科学与虚无主义(2) | 第14节:现代的双重阴影(1) | 第15节:现代的双重阴影(2) | 第16节:现代的双重阴影(3) | 第17节: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1) | 第18节: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2) | 第19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1) | 第20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2) | 第21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3) | 第22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4) | 第23节: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1) | 第24节: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2)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