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品三国下   》 无力回天(2)      易中天 Yi Zhongtian

  那么,谯周果真误国吗?
  不妨还是先把当时的情况说一遍。前面说过,魏军发兵洛阳,是在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八月。到十月份,邓艾军就从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出发,经江由(即江油,今四川省平武)、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一路杀到了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这就到达成都的大门口了。据《三国志·谯周传》,当时蜀汉君臣被黄皓忽悠,以为魏军不会马上就来(敌不便至),根本就没做任何准备(不作城守调度)。没想到邓艾的部队竟然“长驱而前”,因此立马慌了手脚,以至于城中居民惊慌失措,纷纷跑进荒郊野外,挡都挡不住(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刘禅召集群臣会议,也是“计无所出”。一派主张“奔吴”,因为东吴是盟友(蜀之与吴,本为和国),或许可以收留自己;一派主张“奔南”,因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或许可以躲避一时。究竟应该“奔吴”,还是应该“奔南”,朝堂之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时,谯周说话了。
  谯周的意见,是既不同意“奔吴”,也不主张“奔南”。为什么不能“奔吴”呢?谯周说,自古以来,从来就没有到了别的国家,到了另一个皇帝那里,寄人篱下,还可以再当天子的(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所以,我们皇上到了东吴,也只能称臣(今若入吴,固当臣服)。既然同样是称臣,为什么不挑一个大国,要挑小的呢(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说了,政治斗争的规律,从来就是大国吞并小国(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可见,魏国能够吞并吴国,吴国不能吞并魏国,这是没有疑问的(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到那时,我们难道再投降一次不成?如果说投降是屈辱,那么,受两次屈辱,与只受一次,哪个更羞耻一些(再辱之耻,何与一辱)?此为不能“奔吴”之理。
  至于“奔南”,谯周说,倒也不是不可以,但要早做准备(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现在,敌军很快就会兵临城下(大敌以近),我们也很快就会大祸临头(祸败将及)。那些小兵小卒、小民小吏的心思,没有一个是靠得住的(群小之心,无一可保)。只怕我们一出门,他们就动手了(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哪里还到得了南方(何至南之有乎)?
  对于谯周的这一番理论,刘禅君臣并无一人反对。只有个别人反问说,现在邓艾已经快打到成都了,恐怕他不会接受投降,那又怎么办(恐不受降,如之何)?谯周说,现在东吴尚未臣服,邓艾肯定受降,他也不得不受降。受降之后,还不得不给我们礼遇。如果魏国居然不封土地、爵位给陛下,我谯周愿意亲自前往京师依照古义据理力争(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结果,蜀汉君臣谁都没有话说(众人无以易周之理)。刘禅倒是仍很犹豫,他还是想逃到南方去。于是,谯周又上疏刘禅,讲了一通南方绝不可去的道理,主要意思是南方少数民族原本不服(以为愁怨),见我“穷迫”,必反无疑。刘禅也就打消了念头。
  既不能“奔吴”,也不能“奔南”,那就只有投降。显然,刘禅投降与谯周关系很大。甚至可以说,刘禅就是谯周劝降的。比如陈寿就说,刘禅一家平安无事(刘氏无虞),蜀汉百姓免遭战乱(一邦蒙赖),都是得益于谯周的谋划(周之谋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话说三国
内容简介非常君臣(1)非常君臣(2)非常君臣(3)非常君臣(4)非常君臣(5)
非常君臣(6)难容水火(1)难容水火(2)难容水火(3)难容水火(4)难容水火(5)
难容水火(6)难容水火(7)无力回天(1)无力回天(2)无力回天(3)无力回天(4)
无力回天(5)无力回天(6)无力回天(7)殊途同归(1)殊途同归(2)殊途同归(3)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