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抱住一把熱情的腰:更衣記   》 第16節:心有千千髻      莊秋水 Zhuang Qiushui

  漢族女子也早早地開始梳發髻,魏晉以前,流行的是垂髻,隋唐之後則流行高髻。垂髻梳在顱後,高髻盤在頭頂。秦漢時候,最流行的垂髻是"椎髻"。就是髻的形狀仿佛一把椎。那時候,衹要看一眼對方的發髻,就可以斷定她的身份地位。貴族女子的椎髻梳在腦後,平民們則垂髻於頸。這種由雲南滇人發明的發髻,受到漢族男女的追捧,是因為容易束輓,儉樸而大方。
  如果留心觀察的話,會發現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當一種新的服飾樣式産生之後,就有人出來說話了,把社會的政治的含義依附上去。於是,就有人說了,椎髻這種簡潔的發式,應該是勞動人民的發式,代表了一種儉樸勤勞的品質。
  《後漢書•逸民傳》記載了一個故事:東漢名士梁鴻,和他那位舉案齊眉的妻子孟光,結婚的時候並不是如此琴瑟和諧的。結婚當天,孟光姑娘光光鮮鮮地進了梁傢的門。梁鴻很瞧不上眼,一連7天不發一言,也不給新娘子好臉色。孟光衹好一個人想了又想,終於明白了,於是梳了個椎髻,改穿布衣。梁鴻纔轉怒為喜,說:"這纔是我梁鴻的妻子啊,能侍奉我了。"看來,要成為一位合格的古代婦女同志,光修煉容忍能力還是不行地,還必須有一定的猜謎能力。
  垂髻中最有名的大概是"墮馬髻"。《後漢書•梁冀傳》說大將軍梁冀的老婆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這是怎麽個美法,恐怕還得發動想像力。我能想到的,就是模特走"貓步"的小樣兒。墮馬髻的梳法,是把前邊頭髮分中,分發至雙耳邊,然後往後梳,梳至頸部收束,鬆鬆輓一個髻,朝一側垂在背部,好像墮馬的樣子。墮馬髻一直流傳後世,唐代"倭墮髻",也是墮馬髻的遺傳呢。
  心有千千髻
  梳高髻可以在視覺上延長身高,還可以顯示不用勞作的貴婦人身份,魏晉南北朝以後,高髻流行千百年不綴。
  秦有凌雲髻、望仙髻;漢有雲髻、三角髻;魏有靈蛇髻、百花髻、芙蓉歸雲髻;晉有翠眉驚鶴髻、纈子髻、芙蓉髻;隋唐有祥雲髻、朝雲近香髻、蠃髻、回鶻髻、飛天髻;宋有同心髻、流蘇髻……
  即使發式有着濃厚的意識形態,女人們仍然在這尺寸之地發揮了她們幾乎是全部的幻想,甚至達到了文學風格的水平,諸如感傷、虔敬、關懷、崇拜和取悅於男人的夢想,都表達了出來。
  比如靈蛇髻因為像遊蛇一樣盤麯而得名。宋無名氏撰寫的《采蘭雜志》上記載,魏明帝的皇后甄氏,就是和才高八鬥的曹子建關係曖昧的那位,入宮後,宮廷裏有緑蛇出沒,從不傷人。每天早晨甄後梳妝之時,緑蛇就盤成髻狀,出現在她的面前。甄後仿照盤蛇的形狀,輓發為髻,每天都有新花樣。其他宮人紛紛效仿,卻總是不能像甄後那麽好。按照弗洛伊德老師的說法,這可能體現了甄後性壓抑。她的愛人曹子建在她死後,還寫了一篇情緻殷殷的《感甄賦》,後來纔改名為《洛神賦》。東晉顧愷之畫《洛神賦圖》,就讓洛神梳着靈蛇髻的一種。
  飛天髻則是受佛教的影響而出現。南朝時,女子們在發頂正中,分為數股,每股都彎麯成鬟,上竪成圓環狀。這種極盡飄逸神秘的發型,正好契合了女人們浪漫多情的心理。"釵朵多而訝重,髻高鬟而畏風",詩人庾信擔心姑娘們釵朵太重會覺得沉重,發髻過高會被風吹倒。梳高髻的風氣愈演愈烈,以致於宋代皇帝都要專門過問女人們的高髻,規定高不能超過4寸,實際上,當時的高髻一般都在一尺上下。
  不僅如此,唐、五代以來的女人們還興起妝飾發髻的時尚。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畫的便是南唐中書捨人韓熙載的豪奢生活。其中"清吹"一段,畫面中有8位歌舞伎,其中7位的發髻都是高髻,束紮處簪珠翠花箍,衹有一位舞伎王屋山是顱後輓髻,髻四周簪花和珠翠花箍。
  假發心理學
  《大長今》熱播的時候,看到皇后因為整天頭頂着假髻,頸肩酸痛,長今替皇后揉肩,很同情古代女人們的生活。古代儒傢社會,婦人要有"四德":德、言、容、工,晨起梳妝修飾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衣衫不整齊,發飾不熨貼,冒冒失失去給公婆請安,估計不是傢法伺候,也要被嚴厲訓斥一番。就是和丈夫在閨房裏,也講究個"雙眉畫未成,哪能就郎抱"。所以,三更天起床梳洗打扮,看來也是常事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看莊秋水"更衣"第2節:一抹微雲第3節:保衛屁股第4節:夫長婦隨
第5節:為什麽這麽黑?第6節:從來不解醉紅裙第7節:一件大紅鬥篷第8節:妾有綉腰襦
第9節:一襖心情第10節:具有國際感的披帛第11節:對抗性遊戲第12節:裙帶關係
第13節:圍裙的前世今生第14節:人傢的姑娘有花戴第15節:雲鬢花顔金步搖第16節:心有千千髻
第17節:假作真時真亦假第18節:結發為夫妻第19節:女為悅己容第20節:溫潤如玉
第21節: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第22節:有暗香盈袖第23節:名叫"合歡"的秋扇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