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二編 建築遺存(3)      董耀會 Dong Yaohui

  長城上為什麽要修墻臺?
  城墻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突出於墻外側的臺子,稱為墻臺,俗稱馬面。墻臺與城墻本身高度相同,其凸出於墻外部分,三面均砌垛口(雉堞)。墻臺的功能與敵臺差不多,當敵人逼近城墻、準備登城時,城上守兵可憑藉墻臺從側面射擊來犯之敵。
  雉堞、女墻各是幹什麽用的?
  雉堞又稱垛口,是城墻頂部築於外側的連續凹凸的齒形矮墻,以在反擊敵人來犯時,掩護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有瞭望孔,用來瞭望來犯之敵,下部有通風孔,用來保護墻體。女墻又叫“睥睨”,指城墻頂上的小墻,建於城墻頂的內側,一般比垛口低,起護欄作用。有的女墻也設有了望孔。
  長城上的障墻有什麽用途?
  為防止敵人攻上城墻後奪取戰臺而在城墻上構築的橫隔墻。在戰鬥中,敵人如登上城墻,不僅可以沿城墻由側方進攻戰臺,而且可以用火力側射戰臺守兵,戰臺將陷於敵軍、敵火的夾擊之中。★因而在戰臺附近的城墻上,構築一些高約2—3米的橫障墻。障墻一端與雉堞墻相接,另端距宇墻約1米,使能容單人通過。障墻上設有射孔,守兵可據以射擊。由於戰臺皆建於製高點上,與戰臺聯接的一段長城,類似登城梯道,傾斜角度較大。如僅築一二道障墻,起不到掩護敵火的作用。所以在傾斜地段的長城上,根據傾斜度每隔一定距離築一障墻,使每個障墻射孔均能實施超越射擊,而重疊的若幹障墻,可遮蔽戰臺不受敵側射火力的射擊。顯然面對這樣的結構佈局,攻擊的敵人要攻入戰臺是極其睏難的。
  在長城主墻前面構築戰墻有何意義?
  戰墻多數構築在長城綫上重要部位的主城墻前面40—50米處的有利地形上,有的地方有幾道戰墻。如北京西北小張傢口——西紅山——三司一帶就有四道戰墻。戰墻通常是以磚、石為材料,壘砌而成。它能迫使敵人提前展開,在主城墻前方殺傷敵人,使敵人不能輕易接近主城墻;還可以割裂進攻敵人的戰鬥隊形,有利於大量殲滅進攻的敵人。所謂戰墻,也可以說是在敵人易於接近的主城墻前方增築的一道邊墻。戰墻的規格根據地勢情況而定。在較平坦的地段,構築得較高、較厚,並在墻上構築雉堞和宇墻。在較為陡峻的地形上,構築得矮一些,其高度通常為2.5米。戰墻的主要特點,是在整個墻面上構築可供臥、跪、立三種姿勢的射孔,射孔是0.3米見方。這三種射擊姿勢的三排射孔,呈梅花形交錯配置,這就能保障在戰墻內側有更多的守卒參加戰鬥,同時能保障有高、中、低三種火力殺傷敵人,提高火力的密度,增大殺傷效果。由於守禦者在戰墻之後,大大減少了傷亡程度。為了守卒在作戰中能及時嚮墻外出擊與敵人交戰,或包抄敵人的後路,戰墻上每隔50—100米,預留一個用磚石砌築的小巷門,或在適當位置將戰墻斷開,供人員正常進出。戰墻斷開的結合部,其結構采取前後重疊,重疊的間隙為0.5米,前後戰墻重疊的長度為15—20米,在重疊部分的後墻上,每隔3米預留一個射洞,用火力控製結合部的狹縫。從敵方任何角度觀察,這種結合部都是處於封閉的。這種建築技術和作戰要求密切配合,為長城防綫的積極守禦創造了有利條件。
  長城上為什麽要建戰臺?
  戰臺是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後,在加強和構築薊鎮長城時,創造性地構築的一種防禦工程建築物。它的位置通常構築在城墻裏邊附近有利於作戰的製高點上,能居高臨下,支援長城綫上的作戰。在與城墻之間,以戰墻連接,掩護戰臺和突入城墻之敵進行戰鬥。所以戰臺的作用,相當於今天第二梯隊的陣地。戰臺的平面形狀呈方形,高度為12米,長度和寬度各為15米。每座戰臺的斷面分作三層。上層構築1.7米的雉堞墻,供作戰射擊和值勤巡邏士兵以煙火、燈籠、旗子等報警與相互聯絡。中層是供守禦士卒作戰,在四壁構築炮窗和供箭弩用的射口,能嚮任何方向和角度實施觀察和射擊。下層能保障士卒休息、食宿和儲存兵器、糧食、飲水和各種作戰物資。戰臺的周圍和掩護的障墻相連接,戰臺的三層之間以及戰臺與障墻之間的上下進出,均以木竹梯或繩索軟梯連通。這表明,戰臺和城墻、障墻之間在工程配係中既有聯繫,又能進行獨立作戰和長期堅守。
  什麽叫敵樓?
  建於城墻上、並突出於城墻外側用來防禦攻城敵人的高臺,稱為敵樓。北宋時期敵樓是建於馬面上、嚮外懸挑的木構高臺,每面一間有二柱或三間四柱;嚮外三面安裝厚木板,開箭窗;上面平鋪木椽,做平頂;頂上覆蓋厚土以防矢石;有的部位還裹以牛革以防火箭,明長城的敵臺,多騎墻而建,做成二至三層、中空、四面開有箭窗,供守城兵士居住和儲存糧草、武器。也稱為空心敵臺。
  戚繼光是怎樣創修空心敵樓的?
  明嘉靖年間,總督翁萬達、楊博等曾先後修治宣府、大同一綫邊墻,並建造烽堠墩臺,大大加強了這些地區的防禦力量。薊州某些險要地區的邊墻雖然也在嘉靖年間經過一番整修,但是並未築臺;加上邊墻修得低薄,日子一長,又大多傾圮,根本無法阻遏遊牧部族的武裝襲擊。譚綸和戚繼光對這個問題是非常註意的。從1568年起,他們就嚮明政府建議改修長城。戚繼光在譚綸的積極支持下,主張從兩個方面來加強長城的防禦力量。一方面是加高、加厚原有的邊墻,墻兩面均設垛口,最衝要的地區修築重墻。另一方面在長城綫上築敵臺(也叫空心臺),作為邊軍駐守的堅強堡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編 歷史沿革(1)第一編 歷史沿革(2)第一編 歷史沿革(3)第一編 歷史沿革(4)
第一編 歷史沿革(5)第一編 歷史沿革(6)第一編 歷史沿革(7)第一編 歷史沿革(8)
第一編 歷史沿革(9)第一編 歷史沿革(10)第一編 歷史沿革(11)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第二編 建築遺存(1)第二編 建築遺存(2)第二編 建築遺存(3)
第二編 建築遺存(4)第二編 建築遺存(5)第二編 建築遺存(6)第二編 建築遺存(7)
第二編 建築遺存(8)第二編 建築遺存(9)第二編 建築遺存(10)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