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3)      許華 Xu Hua

  他進一步提出:三支海軍各備二艘鐵甲艦、四艘大型巡洋艦,炮船十艘,每半年會操一次,以使“三洋聯為一氣”。
  從1866年以來一直遠在西北地帶西徵、卻非常重視海防的左宗棠,也奉諭參與海軍戰略討論。除主張海防、塞防並重之外,他還強調,海防應渾然一體,不加分割:
  “洋防一水可通,由輪船則聞警可赴。北東南三洋衹需各駐輪船,常川會哨,自由常山率然之勢。若劃為三洋,各專責成,則畛域攸分,翻恐因此貽誤、分設專管提督共辦一事,彼此勢均力敵,意見難以相同。七省督撫不能置海防於不問,又不能強三提督以同心,則督撫亦難虛設,議論紛然,難以實效。”
  1874年底,當各省督撫的海防復議紛紛傳到總理衙門,年僅19歲的同治皇帝突然病逝。【晚清史謎之一。清朝海軍建設又一波折。】1875年1月15日,兩宮皇太後再次垂簾聽政。一個不無戲劇性的現象是,由於同治皇帝在世時的朝政主要由慈禧太後做主,當竜馭歸天時,朝政依然如故,幾無影響。
  當年初,李鴻章等進京參加同治皇帝葬禮時,受到慈禧的多次召見,聽取其關於興辦洋務、海防等的意見。光緒皇帝即位、兩宮太後再次垂簾聽政之後, 圓明園工程隨即停止。先前“慫恿”同治修園子的內務府大臣貴寶等受到懲處,京中王公大臣呈現出“興奮之象,不似春間楚囚相對情境”。
  1875年5月30日,總理衙門上奏,對有關奏議做出結論:因財力限製,請先創設北洋水師一軍,俟財力漸充,就一化三,擇要分佈;新立外海水師,先購鐵甲艦一二至試用,果有實效再行添購;槍炮、水炮臺、水雷等,隨宜購買;派員赴各國學習製造諸藝;各項批評,均應毋庸置議。當天,即發佈上諭:
  “海防關係緊要,即為目前當務之急,又屬國傢久遠之圖。若築室道謀,僅以空言了事,則因循廢弛,何時見諸施行?亟宜未雨綢繆,以為自強之計。惟事屬創始,必須通盤籌劃,計出萬全,方能有利無害。若始基不慎,過於鋪張,及非切實辦法,將興利轉為滋害,貽誤曷可勝言。計唯有逐漸舉行,持之以久,講求實際,力戒虛糜,擇其最要者,不動聲色,先行試辦,實見成效然後推廣行之,次第認真佈置,則經費可以周轉,乃為持久之方。南北洋地面過寬,界連數省,必須分段督辦,以專成責。酌派李鴻章督辦北洋海防事宜,派瀋葆楨督辦南洋海防事宜,所有分洋、分任練軍、設局及招致海島華人諸議,統歸該大臣等擇要籌辦。其如何巡歷各海口,隨宜佈置,即提拔餉需,整頓諸稅之處,均着悉心經理……至鐵甲船所需過巨,購買甚難,着李鴻章、瀋葆楨酌度情形,如實利於用,即先購一兩衹,再行續辦。海防用度浩繁,如何提拔應用,即着戶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妥議具奏。”【較日本的海軍擴張計劃相去甚遠。更大的問題還在於執行。】
  鐵甲艦·北洋艦隊
  顯然,這個結果是李鴻章夢寐以求的,但他卻不知所措。因為,自從乾隆皇帝撤銷天津八旗水師以來,北洋便“海口一無預備,赤地新立”,而李鴻章本人對新式和舊式水師均無所建樹。
  籌辦北洋上諭頒布後的第三天,李鴻章分別給丁日昌和瀋葆楨寫去了求助信。四天之後,他又給丁日昌去了封信,以很低的姿態尋求盯瀋兩位行傢鼎力相助。他在給丁的信中說:“海防一節,雖奉簡派,徒擁虛名,恐鮮實濟。第一是無財,次則無人,又無激勵之法。哀暮負此重寄,瞬見顛蹶,如何可支?……”
  第二封信說:“(本人)甘為衆矢之的,無所疑懼……惟此次總署為群議所持,復陳數條,大都模棱敷衍,而又必強我輩以萬難做不到、萬辦不好之事,衹有挺身而出……”
  嚮瀋寶楨,李鴻章則是請教:總署所謂北洋先創“一軍”,究竟應設兵輪若幹、何人堪為統領?瀋回信說:“一軍”當有鐵甲艦2艘、“揚武”級軍艦6艘、“鎮海”級軍艦10艘。其中,“揚武”及其以下等級軍艦,船政局能夠自造;鐵甲艦宜從英法各定製一艘;統領則必須由學堂出身。
  在李鴻章的反復工作下,丁日昌帶病北上,先在天津李鴻章督署住了10天,再去北京活動。6月,朝廷命他赴天津幫助李鴻章。當月24日,丁入養心殿陛辭,嚮小皇上和兩宮太後“謝主隆恩”。丁詳細記錄了這次重要對話:
  太後諭:爾此行到天津,與李鴻章辦理北洋防務,務要和衷共濟,不可各有意見。第一要講求練兵。第二要講求製器造船。其餘籌餉、用人,亦要次第講求。現在時勢如此艱難,君臣總要臥薪嚐膽,做一份事盡一份心。
  丁日昌奏:天津海防,李鴻章於前數年業已悉心佈置,井井有條,現在膺此重任,定能將全局統籌兼顧,皇太後可不必擔心。但設防先要籌餉,今不怕沒有辦防之人,衹怕無辦防之餉,此為可慮。
  太後諭:現在餉事難辦理,海防若要大舉動,流弊實多,且今委員難以相信。爾告訴李鴻章,用人需要斟酌,捐輸便宜官多,不好者亦要參。
  日昌奏:臣即當傳旨告訴李鴻章。但現在直隸官吏經李鴻章整頓之後,業已比前好得無數。所可嘆者,各邊省吏治,日壞一日,百姓苦情無由上達天聽,將來民心一變,較之夷患尤為可慮!
  太後諭:可不是!現在四川按糧津貼,每正款銀一兩,百姓要完至十數兩。所以百姓更苦!
  日昌奏:皇太後真聖明!現在吏治之所以難整頓者,由於官多缺少。官所以多,由於捐輸太濫。現在捐餉局每年衹收銀二三十萬兩。外省捐輸名為二三百萬,折實不過數十萬兩。放出此等壞官,侵吞錢糧,貽害地方,國傢每年何止吃數百萬兩之虧。務求皇太後毅然獨斷,停止實職捐輸,不要與戶部商議,方能免阻。
  太後諭:爾所言也有道理。
  ……
  太後又諭及洋務與天津事雲:李鴻章連年在天津佈置一切,裏面亦深諒其為難。李鴻章一時不在天津,便一時不放心。他是有大功於國傢的人,爾告訴他,不可因人閑話便灰心。
  太後諭:爾到天津,好好將病醫好。
  遂跪辭。奈跪至四刻之久,一時掙紮不起來,太後命伯王扶掖始起。”
  【慈禧在朝的時候,精明異常,輕重緩急難得糊塗,各王公大臣望塵莫及、不得不服。不幸的是,一旦歸政,則無所事事,精神空虛,大事難得不糊塗,小題大做,折騰不已,甚至嚴重因小失大,釀成晚清中國諸多悲劇——特別是甲午戰爭。這一點,為理解清朝悲劇的一大關鍵。論著中尚未見有看透此要害者,對慈禧太後的評論也因此莫衷一是、難以自圓其說。】
  不久,李鴻章上奏:“凡事非財力不行,而北洋三省財力最窘,無別可籌之款……適當茲經費支拙之地,彷徨無措,展布何從?”並告訴總理衙門,創建北洋海軍,非千萬兩預算不能成事。經費“從何開辦,唯有靜候卓裁”。
  總理衙門和戶部隨即奏請從每年各關稅和釐金中解撥白銀400萬兩,供南北洋海防建設專款專用。慈禧太後批準這筆巨款之後,李鴻章立即緻函瀋葆楨,請將撥款先解北洋。瀋葆楨回信道:“總署所籌巨款,本有分解南北洋之說。竊思此舉為創立外海水師而起,分之則為數愈少,必兩無所成。不如肇基於北洋,將來得有續款,故不難於推廣。”
  獲得這筆經費之後,李鴻章卻並沒有用於購買鐵甲艦。因為總稅務司赫德極力嚮李鴻章宣稱“鐵甲艦已經過時”,並推薦李通過赫德手下的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金登幹購買英國造的“蚊子船”。該船“炮大船小,西國用為守港利器”。
  李鴻章先後耗資45萬兩,嚮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購了4艘“蚊子船”。在親自驗收之後,李鴻章嚮朝廷匯報:“蚊子船防守海岸最為得力,赫德所購,尤為各國罕有之新式……所有炮位、輪機、器具等件均屬精緻靈捷。”他分別為其取了“竜驤”、“虎踞”、“飛霆”、“策電”等威猛響亮的船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西學東漸(1)西學東漸(2)
內外交睏(1)內外交睏(2)
內外交睏(3)藉師助剿
師夷長技——同光興盛之“求強”的洋務運動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1)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2)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3)
“求富”的洋務運動——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一)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1)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2)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3)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4)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5)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6)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1)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2)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3)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1)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