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從諸葛亮到潘金蓮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3)      王溢嘉 Wang Yijia

  譬如《木印》一案裏,包公於途中“忽有蠅蚋逐風而來,將包公馬頭團團了三匝”,包公暗忖道“莫非此地有不明的事”,派人隨蠅蚋而去,結果在嶺畔楓樹下挖出一死屍。又如《兔戴帽》一案,包公至武昌府評覽案捲,精神睏倦,臥夢“見一兔頭戴了帽,奔走案前”,包公醒來即思忖“兔戴帽乃是‘冤’字,想此中必有冤枉”。再如《鹿隨獐》一案,包公回衙來至山傍,“忽怪風驟起”,令人各處尋覓,發現一無名死屍;包公回衙,“不知誰人謀死,無計可施”時,又“精神睏倦”起來,於是夢見“一人無頭,身血淋漓,前有一獐,後鹿隨之”,包公醒來即悟兇手乃名喚“張(獐)祿(鹿)”者。
  但最神奇的當屬《烏盆子》一案,賊人丁千、丁萬劫奪商旅李浩財物,將其屍體入窯燒化,搗碎灰骨和泥燒成烏盆,賣給王老。王老夜裏起來對着烏盆小便,烏盆竟開口叫屈。王老大驚,帶着烏盆嚮包公報案。第一次審問時,烏盆因為自覺“赤身裸體”見官不雅,對包公問話“全不答應”;第二天,在王老用衣裳蓋住烏盆去見包公後,烏盆纔將被丁傢兄弟劫財謀殺、骨揚灰的慘事全盤托出。
  一個人因他人利欲的出軌,不僅死於非命,灰骨竟被燒成供人便溺的烏盆;而這烏盆在見官時,仍堅持必須“穿上衣服”,纔肯吐露冤情。這種將烏盆擬人化,侮辱與矜持的對比,不僅告訴我們商旅李浩的冤魂是多麽的悲怨,而且告訴我們正義的追討往往是一波三折的。
  聽五齋先生說:“必盡如烏盆之决,而天下始無覆盆之虞。”問題是,看來看去,普天之下似乎衹有包公這種人才具備這“第三種知識”,而這“第三種知識”說穿了,其實是冤魂的“自力救濟”,而且這種“自力救濟”還需碰上包公這樣的“青天”纔有效!事實上,它衹是一種渺茫的寄托,就像我們等一下要談到的地獄一樣,是人類對世間種種冤怨與不義的一種心理補償。
  正義的追討需靠亡魂的“自力救濟”,這多少亦是前述“幽暗意識”與“憂患意識”的投射吧?
  地獄中的最後審判
  包公的正義事實上是表現在《黃菜葉》《石獅子》《獅兒巷》《桑林鎮》等案例裏。在這些案例裏,欲望出軌的分別是皇親趙王、駙馬、國舅與劉娘娘。但包公不畏權勢,一一將他們繩之以法,所謂“關節不到,唯有閻羅包老”,其中特別令後人廣為傳播的是《桑林鎮》,也就是《狸貓換太子》、《夜審郭槐》等改編戲劇的原本。
  《桑林鎮》的故事大傢耳熟能詳,此處從略;令筆者最感興趣的是“夜審郭槐”一段。郭槐在嚴刑拷打之下,原已招認,但因此案重大,宋仁宗又當庭審之,郭槐翻供說:“臣受苦難禁,衹得胡亂招承。”於是包公想出一個妙計,在夜裏將張傢廢園翻成閻羅殿場,把睡夢中的郭槐抓來審問,“郭槐開目視之,見兩邊排下鬼兵無數,上面坐着乃是閻王天子”,在自覺接受“地獄中的最後審判”後,郭槐遂“一一訴出前情”,錄寫畫押完畢,纔發現閻王乃是仁宗喬裝,判官原是包公假扮。
  地獄的最後審判觀念,在過去深入人心。它的“存在”可以說是世人在不公與不義的現實社會裏渴求正義的“替代性滿足”。“想象中的正義”是“絶對”的,因此,地獄中的閻王與判官不僅具有“第三種知識”而已,簡直是“全能思想”者,任何罪惡的行為與念頭,在這裏都無法遁形。郭槐就是在這種觀念的誘引下,從實招供,他接受的事實上是“良心”的最後審判。
  我們似乎可以說,“地獄”是“集體良心”的産物,而“正義”乃是“集體良心”所追求的目標,因此,地獄的最後審判代表的是“集體良心的審判”,也是“正義的最後救濟”;而作為正義象徵的包公很自然地成為“日理陽世,夜斷陰間”的人物,《竜圖公案》裏也很自然地出現了十一個“在陰間告狀”的案例了!
  就像《久鰥》一案裏說“陽間有虧人的官,陰間沒有虧人的理”,或像《壽天不均》一案裏所說:“這樣人衹好欺瞞世上的有眼瞎子,怎逃得陰司的孽鏡臺”,陰曹之法似乎是人間法律的周延化,而地獄中的“良心審判”似乎就是精神分析所說的“超我”(superego)象徵了,但從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看,這種地獄裏的審判還含有其他成分。譬如在《侵冒大功》一案裏,侵冒大功的總兵被九名小卒和邊域百姓在陰間告狀,由包公審理,自然是“罪證如山”,包公怒道:“叫你吃不盡地獄之苦”,命鬼卒“將一粒丸放入總兵口中,遍身火發,肌肉消爛”,但鬼卒吹一口孽風,痛苦不堪的總兵復化為人形;爾後又如法炮製,總兵“須臾血流迸地,骨肉如泥”;而悲怨的兵卒與百姓則在一旁大叫“快活快活”。
  這種看壞人“吃不盡地獄之苦”而“引以為樂”的情景是“正義”與“良心”的寫照嗎?如果說這就是“正義的追討”,那麽其中也含有了“無窮恨意之追討”的成分,“正義”裏面實挾帶了被害人原始的“攻擊欲望”。地獄裏的“絶對正義”,除了“超我”外,還有“原我”(id)的雜質
  正義與命運的終極關係
  《竜圖公案》裏的正義,不衹是對出軌欲望的懲罰而已,在陰間裏,要求包公能為他們主持正義的還包括其他的“不平者”,譬如《忠節隱匿》一案裏,忠臣與節婦在生前未受表揚,而在“陰司號泣自鳴”者;《巧拙顛倒》一案裏,巧婦配了個拙夫,而嚮包公“叫屈”的女子;《絶嗣》一案裏,行善之傢竟絶子嗣,“死得不服”,而告到閻君處者;《鬼推磨》一案,則是“自傢這樣聰明,偏沒錢用,一病身亡”,看別人傻乎乎的卻金山銀堆,滿肚子牢騷,幹脆告“錢神不公”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自序 古典世界裏的散兵遊勇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1)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2)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3)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4)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1)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2)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3)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4)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1)《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2)《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3)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4)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1)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2)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3)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4)《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1)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2)《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3)《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4)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1)《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2)《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