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唐名傢詩導讀   》 高適      張海鷗 Zhang Haiou

  高適(702─765),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南)人。祖父高侃是高宗時的名將,封平原郡開國公。父親尚文,“位終韶州長史”(參周勳初《高適年譜》)。高適“少濩落,不事生業,傢貧,客於梁宋,以求丐取給”(《舊唐書》本傳)。天寶四載(745)曾與李白、杜甫共遊汴、宋,登臨唱和。他自言“一生徒羨魚,四十猶聚螢”。天寶八載(749)因人舉薦,“舉有道科中第”,授汴州封丘縣尉。哥舒翰鎮河西,高適投其幕府作記事參軍。安史之亂後,得肅宗重用,纍官四川節度使,終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封勃海縣侯,世稱高常侍。《舊唐書》本傳說他:“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義。”“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其詩以自嘆遭遇不偶者為多數,但其邊塞詩歷來備受關註,詩風激昂雄健,風骨遒上,尤以七言歌行見長。他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詩人之一,與岑參並稱“高岑”。但二人的邊塞詩風格有異,元陳繹《吟譜》雲:“高適詩尚質主理,岑參詩尚巧主景”。有《高常侍集》十捲。詩存二百餘首。今人整理的註本主要有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註》(中華書局1981年)、孫欽善《高適集校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燕歌行①並序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②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徵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傢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傢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顔色③。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④。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⑤。
  山川蕭條極邊土,鬍騎憑陵⑥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⑦,孤城落日鬥兵稀。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⑧。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⑨。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⑩。
  邊庭飄颻哪可度,絶域蒼茫更何有⑾?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催刁鬥⑿。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⒁。
  ①《燕歌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麯》舊題,前人曹丕、蕭繹、庾信所作,多為思婦懷念徵夫之意。②御史大夫張公:此指幽州節度使張守珪。開元二十三年張因與契丹作戰有功,拜輔國大將軍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驕縱,不恤士卒,開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將敗於契丹,張卻隱瞞敗績,虛報戰功,並賄賂奉命前去調查的牛仙童。高適從“客”處得悉實情,乃作此詩以“感徵戍之事”。③“漢傢”四句:開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後唐與契、奚之間戰事不斷(參《通鑒》213捲)。漢將:指張守珪將領。“非常賜顔色”:破格賜予榮耀。④摐金伐鼓:軍中鳴金擊鼓。榆關:山海關。逶迤:連綿不斷。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縣北。此藉指東北沿海一帶。⑤羽書:插有羽毛的緊急軍事文書。瀚海:大沙漠。獵火:狩獵時所舉之火。狼山:陰山山脈西段,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此外藉瀚海、狼山泛指當時戰場。⑥憑陵:逼壓。⑦窮秋:深秋。腓(一作衰):變黃。隋虞世基《隴頭吟》:“窮秋塞草腓,塞外鬍塵飛”。⑧“身當”二句:一寫主帥受皇恩而輕敵;一寫戰士拼死苦戰也未能衝破敵人的包圍。⑨鐵衣:藉指將士。《木蘭辭》:“寒光照鐵衣”。玉箸:白色的筷子,比喻思婦的淚水如註。⑩城南:長安城南,當時是百姓居住區;薊北:唐薊州治所在漁陽(今天津薊縣)。此泛指東北戰場。⑾邊風飄颻:一作邊庭飄飄,形容邊塞戰場動蕩不寧。絶域:更遙遠的邊陲。“更何有”:更加荒涼不毛。⑿三時:早、午、晚。陣雲:戰雲。刁鬥:軍中夜裏巡更敲擊報時用的銅器。⒀死節:為節義而死,此指國捐軀。⒁李將軍:指漢將軍李廣,能徵善戰,在戰場上常身先士卒,又體恤將士,被後世視為好將軍的典範。事見《史記·李將軍傳》。
  高適曾三次奉命出塞,所作邊塞詩約二十餘首,最著名的是這首《燕歌行》。
  自開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邊境,唐幽州節度使趙含章是個貪婪無能之輩,不能抵禦。二十年春,信安王李偉率軍勝契丹,二十一年春唐五將兵敗,六千餘唐軍戰死。同年十二月,張守珪為幽州節度使,勝契丹,次年受封賞。開元二十六年部下兵敗。張隱瞞敗績。高適此詩所寫即這場歷時多年的戰爭。
  詩的思想內容很豐富、復雜、深刻:1、歌頌愛國將士英勇抗敵,艱苦徵戰;2、譴責邊防失策、將帥無能,致使戰爭曠日持久;寫軍中苦樂不均,令戰士心寒,諷刺將帥驕奢,不恤士卒;3、同情將士們在艱苦的戰爭中的思鄉之情。詩中有對比,有批評,有怨憤,有諷刺,有歌頌,有同情。涉及受戰爭牽連的各方面人物:天子、將軍、士兵、思婦、敵人。表達了詩人對這場戰爭的復雜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對戰爭的普遍態度,因而被譽為盛唐邊塞詩的壓捲之作。《唐詩評選》:“詞淺意深,鋪排中即為諷刺。此道自“三百篇”來,至唐而微,至宋而絶。”《唐詩快》:“此是歌行本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劉希夷陳子昂賀知章張若虛張九齡王之渙孟浩然王昌齡
王維崔顥王翰高適岑參李白杜甫張繼韓愈元稹白居易劉禹錫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