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古代社會   》 四、早期國傢形式 (一)王廷和群僚      何茲全 He Ciquan

  國傢是從氏族部落演化出來的。世界現存的民族,大都經過這個演變。可以說由部落到國傢是各民族都曾經過的歷史順序。這裏就出現一個問題:部落和國傢如何劃限,即在一個民族的歷史上,出現了哪些新事物,我們就認為這個民族已走出了部落界限進入國傢了。
  歷史學家對此是有不同的理解的。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我們是否可以提出下面幾點,作為由部落轉化為國傢的標志:一、是地緣關係代替了血緣關係,地區組織代替氏族。二、王的權力突出了,他已不是單純的氏族部落首長。三、氏族貴族以外,有了一批為王服務的群僚和由群僚組成的政治機構。四、有了脫離氏族的獨立的為王服務的兵和軍隊組織。五、有了為王權服務的牢獄刑罰。
  用這些特徵來衡量西周春秋時期的國傢形式,至多可以說國傢正在形成中,正由氏族部落組織嚮國傢轉變,我們可以稱之為早期國傢。
  由部落酋長發展到王,是一個長期過程。在周族這個長期發展過程中,可以把滅商看作關鍵性的轉變和轉變時期。【92】
  滅商以後,周由小國變成統領以大河流域為主的各地氏族部落的大國,王的地位自然隨着突出起來。
  周初的王權和王的地位,不僅在周族的歷史上是一大變化,即在中國古代歷史發展上也是一大變化;周王比殷商之王,地位大有不同。這一變化,王國維氏已經看出來。他在《殷周制度論》中已經指出:“自殷以前,天子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故當夏後之世,而殷之王玄、王恆纍葉稱王,湯未放桀之時亦已稱王。當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稱王。蓋諸侯之於天子,猶後世諸侯之於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周初亦然,於《牧誓》、《大誥》,皆稱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分亦未全定也。逮剋商踐奄,滅因數十,而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而魯、衛、晉、齊四國,又以王室至親為東方大藩,夏殷以來古國方之衊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
  周人嫡長子繼承製的確立,更是王的地位突出的表現。王的即位,是有一套儀式的,相當隆重。這套隆重的儀式的作用,也在於突出王的地位的特殊。《尚書·顧命》就有康王即位時這套儀式的完整記錄。
  即使如此,我們對周的王權和他的地位仍然不能估計的過高。周王是貴族中最高一級,他和諸侯、卿大夫之間,貴賤尊卑長幼的等差性質雖已很明顯,但君臣名分仍不能和後代階級社會中的君臣關係相提並論。孟子談到“周室班爵錄”問題時曾說: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孟子·萬章下》)
  孟子的意思,周王衹是五等爵位之首,並非高高在上與諸侯、卿大夫居於君臣對立的兩個境地。顧炎武《日知錄·周室班爵錄》條說:“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天子與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絶世之貴,”顧炎武的解釋,是深得孟子之心的,【93】也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因王權的出現,在王之下協助周王管理氏族以外新生政治事務的臣僚係統也産生了。
  《周禮》中所記周代職官,是極繁瑣而又詳細的,但愈詳細愈失其真實可靠性。使用《周禮》材料自然要小心。論述周代職官,首先要根據金文材料,其次是《詩》、《書》。金文和《詩》、《書》中有的,《周禮》可用來加以印證和補充。
  金文和《詩》、《尚書》中出現的官職有很多,現就常見的重要的官職:太師、太保、尹氏、司徒、司空、司馬、內史、宰、膳夫、僕等為例,略予說明。
  周初,周公為太師,召公為太保。太師、太保是周王庭中兩個權力最大地位最高的官。《尚書·顧命》:“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禦事……。”
  顧命,是成王將死,召集貴族近臣將有所囑托。這時所召來的當然都是有重要地位和職掌的人。這些召來的人,似乎可以毛公、師氏為界分為兩類,毛公及以上是貴族、師氏及以下是近臣。貴族中周公已死,就以召公領頭了。
  師氏、虎臣,都是武職,虎臣還是王的近衛。●鼎:“以師氏眾有司逡或▲伐[月象]。”師●簋,徵淮夷之役,師●受命統領若幹部族和左右虎臣出徵淮夷。
  《尚書·大誥》:“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禦事曰;予得吉卜。”尹氏或即百尹之長。在《顧命》中,百尹排在師氏、虎臣武職官之後為文職官之首。尹氏、禦事,主要是掌管文書和出納王命的。在《詩·小雅·節南山》裏,尹氏已和太師並列為王庭重臣了。詩說;“尹氏、太師,維周之氐;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於是毗,俾民不迷。”詩所說,是對尹氏的歌頌,但從這裏已可看到尹氏的權力之大,地位的重要了。【94】
  司空、司徒、司馬,在周人歷史上出現的似乎是比較早的。《詩·大雅·緜》:“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其傢室。”《尚書·牧誓》:“嗟我友邦塚君、禦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廬、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司徒、司馬、司空,排在禦事之後,它也是王庭中的重要官職。
  禦事,在卜辭中通作御史。王國維認為:事就是史。《說文解字》,事,職也,從史:吏,治人者也,也從史。殷周間官名:卿事、卿士、卿史,均由史字演衍。(王國維:《釋史》,見《觀堂集林》捲六,《藝林》六)。
  以史名官的,有內史、外史、大史等。史字的原義是用籌計算。除此之外,在金文中史的任務最常見的是錫命典禮的參與者,也看到史還有其他任務如:監督工程,指揮戰爭,宣讀策命,代表周王出巡,傳達王命等等(許倬雲教授《西周史》第216—217頁)。書寫獄辭,也是史的職務,《周禮·王製》:“成獄辭,史以獄辭告於正。”史是周王的近臣,由掌管文書記錄、用籌計算,演化為政府中的重要大臣。
  地位的演化和史相同的,有宰、膳夫。史是掌管文書誥命的文職官,宰、膳夫管庶務。《周禮》中看到,宰是宮中宮,他的屬下都是宮中近臣如庖人、宮人、命婦、世婦之類。在金文中看到的宰,是管理百工,出納王後命令等(蔡簋)。它是內宮的主管。
  《周禮》中的膳夫,是掌管王的飲食的。在師◆鼎中,善夫與小臣、官犬並列,是傢臣中的小官,但大剋鼎銘文中,善夫剋的職掌已是出納王命,性質與宰相同,是有地位的了。
  一個官職,可以掌管許多不同的職務,說明周初王庭組織的簡單,官職的職務也正在形成變化中,還沒有定型下來。
  從以上的職宮中,不難看出王庭中的官可以分為兩類,一類【95】如太師、太保等是貴族,一類如宰、膳夫、虎臣,地位初起都很低賤。有些職官,可能開始即由貴族兼任,如尹氏;有些則不十分清楚,如司空、司徒、司馬。但即使開始時是地位低賤的,隨着王權的發展,也都變為高貴的,成為貴族。
  周有內外朝的制度,外朝有一,內朝有二。內外朝制度,反映周人由氏族製嚮早期國傢的轉化,氏族製式微,但仍能看見它的權力地位的傳統遺跡,而王權卻在生長。
  外朝是朝萬民的地方。《周禮·小司寇》條:“小司寇之職,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一日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鄭玄註云:“外朝,朝在雉門之外者也;國危,謂有兵寇之難;國遷,謂徙都改邑也;立君,謂無塚嫡,選於庶也。”
  《地官司徒·大司徒之職》條:“國有大故,則緻萬民於王門”。
  《秋官司寇·朝士》條:“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後;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後;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衆庶在其後。左嘉石,平罷民焉;右肺石,達窮民焉。”
  鄭玄註云:“樹棘以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懷也;懷來人於此,欲與之謀。群吏,謂府史也。州長,鄉遂之官。鄭司農雲:王有五門,外曰臯門,二日雉門,三曰庫門,四曰應門,五曰路門。(按:天子五門順序應為:臯、庫、雉、應、路。參看孫詒讓《周禮正義》68《朝士》條)。路門一曰畢門。外朝在路門外,內朝在路門內。左九棘,右九棘,故《易》曰‘係用徽纆,寘於叢棘’。玄謂《明堂位》說魯公宮曰:‘庫門,天子臯門;雉門,天子應門’。言魯用天子之禮。所名曰庫門者,如天子臯門;所名曰雉門者,如天子應門。此名製二兼四,則魯無臯門、應門矣。《檀弓》曰:魯莊公之【96】喪,既葬而絰,不入庫門。言其除喪而反,由外來,是庫門在雉門外必矣。如是,王五門,雉門為中門。雉門設兩觀,與今之宮門同。閽人,幾出入者,窮民蓋不得入也。《郊特牲》譏絳於庫門內,言遠,當於廟門。廟於庫門之內,見於此矣。《小宗伯職》曰: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然則外朝在庫門之外臯門之內與?今司徒府有天子以下大會殿,亦古之外朝哉?周天子、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內朝之在路門內者,或謂之燕朝。”
  《王製》:“成獄辭,史以獄成告於正,正聽之。正以獄成告於大司寇,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鄭註:王之外朝也。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面三槐,三公位焉。
  內朝有二,一在路門外,一在路門內。《周禮·夏官司馬下·司士》條:司士“正朝儀之位,辨其貴族之等。王南嚮,三公北面東上;孤東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王族故士、虎士在路門之右,南面東上,太僕、太右、太僕從者,在路門之左,南面而上。司士擯。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揖門左,揖門右。太僕前。王入內朝,皆退。”鄭註云:“此王曰視朝事於路門外之位。王族故士,故為士,晚退留宿衛者。未嘗仕,雖同族不得在王官。大僕,司右也。大僕從者,小臣;祭僕、禦僕、隸僕。特揖,一一揖之。旅,衆也;大夫爵同者,衆揖之。公及孤卿大夫,始入門右,皆北面東上,王揖之,乃就位。群士及故士、大僕之屬,發在其位。群士位東面,王西南鄉(嚮)而揖之;三揖者,士有上、中、下。王揖之,皆逡遁。既,復位。鄭司農雲:卿、大夫、士,皆君之所揖禮。《春秋傳》所謂:三揖在下。王入,入路門也。王入路門內朝,朝者皆退,反其官府治處也。”
  《周禮·天官·宰夫》條:“宰夫之職,掌治朝之法,以正【97】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鄭玄註云:“治朝,在路門之外,其位,司士掌焉。宰夫察其不如儀。”
  《禮記·玉藻》:“朝服以日視朝於內朝(鄭玄註:此內朝路寢門外之正朝也)。朝辨色始入(註:群臣也。入,入應門也)。君日出而視之。退適路寢聽政。使人視大夫,大夫退,然後適小寢,釋服。”
  《禮記·文王世子》:“公族朝於內朝;內親也,雖有貴者以齡,明父子也。外朝以官,體異姓也。”
  又:“其朝於公,內朝則東面北上,臣有貴者,以齡。其在外朝,則以官,司士為之。
  《周禮·夏官,大僕》條:“大僕,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諸侯之復逆。王眂朝,則前正位而退,入亦如之(鄭註,前正位而退,道王。王既立,退居路門左,待朝畢)。建路鼓於大寢門之外而掌其政(鄭註:大寢,路寢也。其門外則內朝之中)。……王眂燕朝,則正位,掌擯相(鄭註,燕朝,朝於路寢之庭,王圖宗人之嘉事,則燕朝)。王不眂朝,則辭於三公及孤卿。”
  這是文獻中可以看到的關於外朝內朝的一些材料。把《周禮》和《禮記》的記載就看作具體歷史事實,自然是有問題的。但也要看到的是它也必然反映一些歷史史影。在這點上說,它不是歷史又是歷史。
  外朝是朝萬民,詢問國傢大事。這是氏族社會中氏族成員大會的遺存。隨着王權的發展和突出,氏族成員大會的權力會越來越縮小,最後衹剩下對幾項國傢大事如國危、國遷和立君表示可否的意見了。
  人民的這種權力到春秋時期還殘存着。前面第二章“國人”一節裏曾談到一些例子。晉惠公被秦人俘虜,曾帶信給晉國,請朝國人議立新君。衛侯曾為讓位而朝衆。衛侯欲叛晉,朝國人而【98】詢問可否。陳懷公朝國人詢問與楚或與吳。這些,都是外朝“緻萬民而詢焉”的註腳,也都是前代氏族成員會議和權力的殘存。
  外朝在臯門內舉行。鄭玄註左九棘、右九棘和面三槐是:“樹棘以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懷也,懷來人於此,欲與之謀”,我想,這是鄭玄的主觀設想,早期的氏族成員會議,可能就在露天樹林裏舉行,荊棘滿地。這種原始形跡,後來留下了記憶,棘、槐的史跡便在文字上保留下來了。後人加以修飾,使出現左、右九棘,面三槐的制度。
  內朝有兩,在路門外的內朝也稱作“治朝”。這個內朝,大約是貴族大臣們議的處所,有大事這裏討論决策。這裏的座次,是以年以貴,是些氏族貴族。路門內的內朝,也稱作“燕朝”,大約是王和他的近臣治事的處所。路門外的內朝朝後,王退入路門內的內朝,可能貴族臣下還要有所商議,然後退歸各自的治所。《玉藻》所謂,王退適路寢聽政,使人視大夫,大夫退,然後適小寢。釋服。就是說,路門外的內朝會議後,王退回路門內的內朝“聽政”,等路門外內朝的官員散了以後,路門內的內朝纔散,王纔回歸小寢,脫去朝會的服裝,換上便裝。
  兩個內朝之分也是從氏族社會的權力區分演化下來的。氏族社會的權力有三個係統,氏族成員,氏族貴族和氏族首長。氏族組織規模越孝時代越早,氏族成員的權力越大,氏族的事務都要由成員大會會議决定。氏族越發展,出現氏族聯盟、部落聯盟,氏族成員大會開會睏難,同時氏族中逐漸産生了貴族家庭,氏族貴族的權力在成長,氏族貴族的權力大起來,於是一些氏族成員會議的權力便被貴族會議所取代,衹剩下一些極重大的問題纔交成員大會决定可否。在這發展過程中,首長的權力也在發展。首長演變為王,權力越發展越不喜歡貴族的幹政。同時在王權發展過程中,在王的身邊成長起來一批出身不必高貴的僚屬,他們為王辦事替王辦事,自然是圍繞在王的身邊。他們也漸漸成【99】為新貴。
  我們看世界史,各個民族在他們由氏族進入早期國傢階段時,政治權力的演變大約都出現這種形勢。衹是三種權力的消長各有不同,例如在希臘、羅馬西方傳統,氏族成員和貴族的權力演化下來比較強大,到近代便出現西方的民主和代議製。在東方,氏族長、王的權力演化下來比較強大,就成為後世的專製王朝和專製主義國傢。
  話說遠了,現在回到周。外朝,由氏族成員大會演化而來;路門外的內朝,由貴族會議演化而來;路門內的內朝,由王及左右僚屬小臣的會議演化而來。這種演化,特別兩個內朝的演化,由於文獻不足,我們已很難加以演述。我想漢代的內朝、外朝制度,會給我們一些啓示。漢朝有內、外朝,這制度在西漢前期特別顯著。外朝由丞相主持,討論國傢大事和執行國傢大事;內朝在宮內,由皇帝左右群僚參加或由皇帝親自主持,是國傢大政的决策機關。漢朝的外朝,實即周代路門外的內朝;漢朝的內朝,實即路門內的內朝。外朝參加者是政府的大臣,內朝的參加者是皇帝的近臣。這些近臣,如中書、尚書,最初職位都是很低的。但因他們靠近皇帝,職位低,地位重要,後來職位都高起來。至於周代的外朝,國人過問國傢大事,漢代已無痕跡了。鄭玄雖有“今司徒府有天子以下大會殿,亦古之外朝哉?”的問題,實則也衹是這樣想想而已。漢朝天子以下大會殿,仍是官而不是人民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壹 由部落到國傢 一、早期國傢的出現 (一)殷商社會和經濟
(二)周人的早期生活(三)滅商後商周兩族的關係
二、階級分化和演變 (一)貴族(二)國人
(三)衆、庶、民(四)私徒屬
(五)隸臣妾(六)《詩經》中所見各階級的生活
三、井田和土地制度 (一)土地公有製的史影(二)周王、諸侯、貴族土地所有製
(三)公田和私田(四)國與野的不同田製
(五)農業生産工具和技術四、早期國傢形式 (一)王廷和群僚
(二)城邦國傢(三)國(地緣)與傢(血緣)兩係的合一
(四)禮、刑、兵、稅、役貳 古代社會 一、春秋戰國之際的經濟社會變化 引言
(一)農業生産力的飛躍發展(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1.交換和商人的活躍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2.貨幣和城市興起(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3.交換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