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武术 葉隱聞書:一部武士修養書   》 第16節:葉隱聞書捲一(9)      山本常朝 Chang Korean Yamamoto

  46在《武士道功者書》中寫道:"功者之武士,不為武功,取名有道。"恐怕是後來人理解錯了吧,於是在"武功"之下補加了一個"も"字。志田吉之助說道:"如果生死未分出勝負,還是生好。"志田乃剛者,這是幽默,卻使年輕人誤會了,認為說這樣的話不是讓
  武士們開始學習"上方風",附庸風雅起來,令常朝頗為憂患的是,武傢社會最終被武運所拋棄。
  武士名譽掃地嗎?後來,志田又說了下聯以對上聯,道:"在吃或不吃的選擇間,還是不吃好;徘徊於死生之間,還是死好。"
  47某人在大阪奉公數年,期滿要回佐賀了,到請役所去報到時,因為用了上方風的口氣說話,讓大傢徹底掃興,從此成為笑柄。為此我想,常年在上方做外勤,平時還是使用本國的方言好。不自覺地染上了上方風,就會將本國習慣看作是鄉下土風;衹要是上方習氣,再微不足道,也認為有道理,談論並羨慕着,一味地恭維,其實都是些乏味的無聊透頂的話,簡直就是個呆鳥。我國的田捨之土風,不諳世故,初心素樸,是我們的至寶。模仿別國的風俗,是作秀,冒牌貨。有人對春嶽和尚春嶽和尚:水上萬壽寺和佐賀藩泰長院住持,因涉嫌傳播西班牙天主教而被關押,常朝被任命為看守人。春嶽和尚因博學多識聞名。說:"法華宗,習氣太強,不大適宜。"於是,春嶽說:"唯有習氣強,纔是法華宗,否則,不就變成了別的什麽流派了嗎?"就是這個道理。
  48某人因要升遷而被評議,衆人以此人曾在奉公時飲酒,而一致議决不應升遷。當時在場的一個人,講了如下的話:"人有了一次過錯就被拋棄,就再也沒有機會發揮作用了。可是,犯了錯誤後懊悔不已的人,反而會更加謹慎謙恭,變得非常有用。這樣看來,升遷難道不是很合適嗎?"另一個人又說了:"閣下說的是負責任的話嗎?"那人回答:"確實,不纔可以做擔保人。"當時,大傢七嘴八舌問道:"以什麽理由擔保呢?"那人回答道:"因為有過一次犯錯誤的經歷,所以我敢擔保;而一次也沒有犯過錯誤的人,則是危險的,因為以後還不知會犯什麽錯。"因為有了這樣回答,那人才被認可,得以升遷。
  49善於修正主君的想法,使主君無過失,纔是大忠。主君還年輕的時候,大概就非常希望瞭解我們佐賀藩的狀況以及先祖們苦心經營的歷史吧,可見傳統教育非常重要。
  50過去的人,把刀插進刀鞘裏,手握刀鞘末端。現在的人,似乎不太考慮佩刀方式了,而柳生流拔刀或收刀,刀鞘鮮明。這樣說,並非要嚮柳生流學習什麽,也沒有什麽特別的想法,衹是模仿那拔刀的樣子,讓人看到佩帶的刀鞘。直茂公和勝茂公都佩帶刀鞘,那時稍有自信的人,全都佩有刀鞘。確實,一旦有急,佩帶刀鞘是有利的,而且,拔出佩刀來,也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因勝茂公之命,光茂公也佩帶刀鞘。
  51某人被打了,卻沒有去報仇,人人都以為是武士的恥辱。報仇很簡單,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上去殺,殺了對方就可以雪恥了。如想着萬一復仇時不能戰勝對手,此念一出,就會以對手人多勢衆來為自己辯解,而徒然地拖延時間,最後,就衹能和別人商量,甚至是不瞭瞭之。而真正的報仇,即便對手上千,衹要有見一個殺一個的决心,那報仇也可以實現。
  赤穗浪人報仇,在泉嶽寺沒有切腹,那就是個令人遺憾的錯誤。主君死了那麽久纔去報仇,在這段時間裏,萬一吉良君病死了,那可就真是沒法報仇了。上方人都有小聰明,被人誇奬為"上手",但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會像長崎喧嘩長崎喧嘩:又稱"深堀討敵"、"深堀騷動",元祿十三年(1700)春,鍋島茂久的傢臣深堀三右衛門和志波原武右衛門,在長崎與町年寄高木彥右衛門的同僚總內發生口角,總內被二人暴打。當夜,總內帶着高木的傢臣十人左右,來到深堀屋敷報仇,群毆深堀和志波二人,奪了他們的刀。聞此,深堀十六歲的兒子嘉右衛門和志波的下人立即從家乡跑到長崎,加入兩人討敵陣勢,襲擊高木屋敷,殺了以總內為首的多人,了其復仇的本願。深堀和志波當場切腹,其他人撤回五島町。事後江戶幕府命參與復仇的十人切腹,其他事後跑來的人流放遠島。這是一場為維護武士尊嚴的仇殺。的浪人那樣,不假思索,立即報仇。還有曾我兄弟的報仇,也拖了很久。去參觀幕之紋幕之紋:傢徽。時,河津十郎佑成卻錯失良機,是運氣不好呀!可當時兄弟五郎的意見是很好的。雖然今天看來不應該這樣批評他們,但我們不妨把這些事件作為武士道的教材。事先沒有訓練,關鍵時刻就難以作出判斷,所以很多時候就衹能接受恥辱。平時聽人之談,讀人之書,就是為了臨機决斷時有用。特別是武士,要時時在意,因為不知何時會發生何事,所以每天都要預立,一條一條想清楚以後,再因時運而决勝負。衹要有心一死就好,輸了就要立刻報復,當然,如果沒有丟臉,就另當別論。這樣做的剛者,既不需要智慧,也不需要功業;既不考慮勝敗,也不在意外在形式,無二無三,一味死狂,自置死地,方為活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狂與死的美學--《葉隱聞書》導讀(1)第2節:狂與死的美學--《葉隱聞書》導讀(2)
第3節:狂與死的美學--《葉隱聞書》導讀(3)第4節:狂與死的美學--《葉隱聞書》導讀(4)
第5節:狂與死的美學--《葉隱聞書》導讀(5)第6節:狂與死的美學--《葉隱聞書》導讀(6)
第7節:狂與死的美學--《葉隱聞書》導讀(7)第8節:葉隱聞書捲一(1)
第9節:葉隱聞書捲一(2)第10節:葉隱聞書捲一(3)
第11節:葉隱聞書捲一(4)第12節:葉隱聞書捲一(5)
第13節:葉隱聞書捲一(6)第14節:葉隱聞書捲一(7)
第15節:葉隱聞書捲一(8)第16節:葉隱聞書捲一(9)
第17節:葉隱聞書捲一(10)第18節:葉隱聞書捲一(11)
第19節:葉隱聞書捲一(12)第20節:葉隱聞書捲一(13)
第21節:葉隱聞書捲一(14)第22節:葉隱聞書捲一(15)
第23節:葉隱聞書捲一(16)第24節:葉隱聞書捲一(17)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