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演绎 话说唐僧   》 求法缘起(3)      冯宝善 Feng Baoshan

  季羡林先生在《玄奘与〈大唐西域记〉》里曾谈到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动机。他说:“玄奘想解决佛性问题,为什么找到瑜伽宗,也就是有宗呢?为什么不找龙树、帝婆的空宗呢?从佛教发展的历史来看,小乘佛教声言必须经过累世修行,积累功德,然后才能成佛,这就需要个人的艰苦努力。结果有些人望而却步。天国入门券卖得这样贵,不利于麻痹人民,在封建初期小国林立时还能勉强对付,但到了封建大帝国建成,它就失掉了服务的资格,必须及时改变。大乘空宗应运而生,它不要求累世修行,只须皈依三宝、礼拜如来,就能达到目的。这是对一般老百姓的说法,对义学高僧则讲一套‘空’的道理。玄奘所服膺的是大乘有宗,与空宗表面上稍有不同。所谓‘有’,并不是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并不是不讲空,否则就有承认物质世界的可能或嫌疑。但是空宗空得太厉害,什么都空了,物质世界固然空掉了,可是连真如、佛性、涅槃,甚至比涅槃更高的东西也都空掉。这不但对麻痹老百姓不利,而且对宗教家本身,好像也断绝了奔头。有宗在承认我法两空的同时,在否认物质世界的同时,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真如佛性’的‘有’。这是有其隐蔽的目的的。就拿成佛的问题来说吧,玄奘和他创立的法相宗,既反对小乘那样把天国的入门券卖得太贵,也反对大乘空宗那样连天国都要空掉。他追随印度瑜伽行者派的学说,坚持五种性的主张,就是说,人们对佛理的接受与实践是各不相同的。他反对道生主张的、有《涅槃经》作根据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瑜伽师地论》、《楞伽经》、《摄论》都是讲种性的,玄奘和法相宗也坚持此点。在窥基的著作中,特别是在《法华经》的注解中,他们的观点当然完全相同。……玄奘虽然在成佛的道路上多少设置下了一些障碍,但是他在印度寻求解决佛性问题的结果却是:在当世即可成佛。”(见《大唐西域记校注》)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京城长安来了位中印度那烂陀寺的僧人波颇。波颇在兴善寺译经传法,轰动了长安,佛教界人士纷纷前往向他请教。波颇向长安僧众介绍了印度佛教的情况,讲到了大乘经典《十七地论》以及自己的老师、瑜伽中观学派的当今领袖戒贤大法藏。波颇的介绍,更激起了玄奘西行印度、求取真经的想法。玄奘一心要取得原本的《瑜迦十七地论》真经,用来破释目前国中佛学界所有的疑窦。
  生生不息、前赴后继,从来就是中华民族所禀赋的一种伟大的精神传统。在玄奘之前,他的先辈们就已经开始了西行取经的事业。东晋有高僧法显,曾经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起,前后用十四年的时间,周游了当时中亚、印度、斯里兰卡等三十四个国家,在义熙八年(公元412年)返还;后秦的高僧智猛,在弘始六年(公元404年)西行,元嘉元年(公元424年)返还;南北朝时期,有高僧智严,曾经西行到罽宾国求法,命丧域外。玄奘决心也要像他的先辈那样,远行求法,利导众生。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春,长安庄严寺大德慧因病逝,大臣萧瑀奏请朝廷,建议任命玄奘接替,为庄严寺住持。这是多少僧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事情,但玄奘拒绝了。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的西天取经梦还没有实现,他不愿就这样做一个平庸的僧人,浑浑噩噩地了结自己的一生。
  玄奘迫切地希望,尽快将自己这一宏伟的理想付诸实施。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志同道合的僧人,于是他们联名上书,希望得到朝廷的允准,拿到出国护照。此时,唐朝建国还不到十年,在隋末战争的废墟上所建起的新政权,内忧外患都还没有解除。就在李世民逼迫自己的父亲高祖退位,自己刚刚坐上龙椅不久,曾发生了东突厥可汗首领颉利率领十万大军,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一直攻到了距离京城仅四十里的渭河沿岸的事件。结果是太宗皇帝卑躬屈膝,亲自到敌营求和,答应继续臣服,并增加进贡,才换来突厥的暂时撤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论的是实力,此刻的唐王朝还很贫穷,当然也谈不上强大,所以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在这种情势下,对外,便是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封锁边境,免得别生事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玄奘的上书不被批准,正在情理之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西游记
王立群作序(1)王立群作序(2)楔子(1)楔子(2)
楔子(3)楔子(4)华阀裔孙(1)华阀裔孙(2)
华阀裔孙(3)净土寺出家(1)净土寺出家(2)游学大江南北(1)
游学大江南北(2)求法缘起(1)求法缘起(2)求法缘起(3)
求法缘起(4)杖策孤征(1)杖策孤征(2)杖策孤征(3)
杖策孤征(4)杖策孤征(5)杖策孤征(6)穿越西域各国(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