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揭秘曠世文物的傳奇內幕:《故宮》導演看臺北故宮 》
第三次遷移: 風雨中鼎輪
周兵 Zhou Bing
1948年12月21日,又是一個蕭瑟的鼕日,國民黨海軍“中鼎號”運輸艦悄然駛進南京下關碼頭。11年前,為躲避日寇的燒殺搶掠,南遷文物也是從下關碼頭出發的。同樣的碼頭,同樣的鼕日,甚至連人都一樣——杭立武。不同的是,當年的目的地是西南大後方,這次的目的地是臺灣北部的基隆港碼頭,一個對很多人來說完全陌生的地方。
由於當時戰事吃緊,國軍全綫潰敗,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實在派不出更多的軍艦來。唯一的中鼎輪,還是由登陸艇改裝的平底船,經不起太大的風浪,海上航行有一定風險。雖如此,中鼎輪將去臺灣的消息一傳到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海軍總部的官兵和傢屬們還是立即趕到下關碼頭,一涌而上,人和行李馬上將這艘運輸艦占滿了。任憑中鼎輪的官兵和故宮方面負責押運文物的莊嚴、劉奉璋等人如何勸阻,沒有人願意下船放棄這難得的逃離機會。
文物搬運不到船上,杭立武焦急萬分,他打電話給海軍總部。不一會,桂永清趕到,登上軍艦親自勸說大傢以文物為重,並保證官兵和傢屬都能安全撤離臺灣。海軍總司令的勸說起了效果,人們終於下了船,把先走的機會讓給了文物。
12月22日清晨,中鼎輪起航。船上裝着712箱精心挑選,價值連城的精品文物,分別來自故宮博物院320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212箱、中央圖書館60箱、中央研究院歷史評議研究所120箱,另有外交部重要檔案60箱。文物都放在中間的大艙,一個一個的木箱摞起來,用繩子固定住,上面包着油布。在海上航行的那幾天裏,一部分工作人員晚上就用梯子爬上去,睡在文物箱子上面。押運總負責人由李濟之擔任,其他專傢分別是:故宮的莊尚嚴、劉奉璋、早若俠、黃堅,中博籌備處的譚旦冏、麥志誠,中圖的王省吾,中研院史語所的李光宇。此外,專傢們的傢屬也隨同一起前往臺灣。為使傢屬們的隨船更名正言順,文物小組給他們安上了工作人員的名號。比如莊尚嚴的幾個兒子,小的不過十來歲,也都是文物押運員。
12月的臺灣海峽,風浪很大,還時有大雨。中鼎輪是平底船,在江河中行駛還算平穩,到了海上顛簸得厲害,很多人都暈船,嚴重的到後來已經吐無可吐,吐出來的全是胃酸。最有趣的是,桂永清沒上船,但托工作人員將自己的一條大狗帶去臺灣。沒想到這狗暈船暈得比人還厲害,一暈就叫,叫完就吐,還得勞煩一個水兵專門去伺候它。到了晚上,海風的呼嘯聲、海浪的轟鳴聲、大狗的狂吠聲、木箱相互之間的撞擊聲交織在一起,不知船上本來就自覺是逃難的人們是否倍感凄惶?
在海上漂泊了四天,中鼎輪到達基隆港。據莊嚴的兒子莊靈回憶,那天剛好是大晴天,風平浪靜,船停泊在港灣裏,大太陽底下,山峰翠緑,海水碧藍。從風雨飄搖的海上到達這麽一塊寶地,大傢都很高興,紛紛嚮周圍劃着小舢板的漁民買香蕉吃。莊嚴的同事,畫傢劉士賢喜歡吃香蕉,看到基隆這麽多便宜又新鮮的香蕉,很高興,連吃好幾天。結果吃到最後,把自己都給吃傷了,不想再吃。
文物遷臺的計劃决定之後,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楊師庚和中央歷史評議研究所的芮逸夫便先行赴臺選址,定下了通運公司在一個名叫楊梅的小鎮上的倉庫作為文物到臺後的落腳點。中鼎輪到達基隆的第二天,所有文物卸船,上火車,傍晚時分即到楊梅。
文物進了倉庫,人也跟着住進倉庫。倉庫裏除去放文物的地方,其餘部分分成井字格,把捆行李的繩子拉起來,搭上油布做分隔墻,一傢人住一間,廚房和厠所都是公用的。每天早上,各傢女主人都在一塊生爐子做早餐,用的是那種煤球,然後拿竹編的扇子來煽火,到處煙霧彌漫。條件可謂十分艱苦。
文物在楊梅呆了差不多一周的時間。因為這個倉庫很小,放不下後面陸續將要運到的文物,楊師庚、芮逸夫和中博籌備處的譚旦冏便前往氣候乾燥的臺中地區考察,打算另選他址。
去臺中考察是杭立武的主意。文物運臺前,杭立武花了很多精力去查詢,以便决定文物最終的存放地。對古物而言,氣候的乾燥非常重要。那時廣州有很多臺灣人,杭立武一一找他們瞭解臺灣各地的氣候狀況——新洲是有名的風都,基隆是雨都,高雄、臺南太炎熱,氣候最溫和又乾燥的是臺中。最後,考察人員相中了臺中糖廠的倉庫。當時臺中市的市長陳宗熙正好是杭立武在金陵大學的同學,臺中糖廠的廠長於升峰又是譚旦冏在法國留學時的同學,於是雙方達成協議,臺中糖廠不僅出藉兩棟倉庫作為文物庫房,還將旁邊的一塊地皮用於修建跟隨文物來臺的專傢們的宿舍。第一批來臺文物終於暫時安頓了下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金城出版社 |
|
|
名人推薦語 | 《臺北故宮》作者周兵簡介 | 序言:走進故宮 靠近平靜(白岩鬆) | 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1) | 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2) | 《臺北故宮》自序(周兵) | 南遷避戰火 | 第一次遷移:從北平到上海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1)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2)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3)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4)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5) | 從大陸到臺灣(1) | 從大陸到臺灣(2) | 第三次遷移: 風雨中鼎輪 | 第四次遷移:倉皇海滬輪 | 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1) | 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2) | 馬衡的堅守 |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1) |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2) | 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1) | 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