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态人情 黃綉球   》 第十六回 敲鏜鑼王老娘說書 擬匾額黃通理勸學      頤瑣 Yi Suo

  話說有一天,王老娘、曹新姑二人,在個河岸邊空場上照常說書唱書。
  那天說的一段書是一件寧波府象山縣城裏的故事,講:“那象山在寧波府屬五縣之中最偏僻瘠苦的一個地方,風俗蠻而且陋,百姓都是撐海船、種罌粟花的居多,讀書人發秀的也少,卻四鄉多有些土財主。內中有一傢,單剩了一個孤孀,該了些田産,並無子侄,同族中也沒有什麽多人,衹落得肖遙自在,自享自受。鄉鄰親戚雖然各處往來,窮的也極肯照應,但生平從不肯瞎用一錢,靠着自然之利,不想什麽富上加富、財上添財,也從不肯拿出一百八十送給地方上做事。若是地方官,輓出鄉董紳耆要捐她幾文,說替她請旌請封,她總不願答應。就用聲勢來逼勒他,她也不怕不動,衹是做人做在理上,用錢用得得當。同鄉的人看她是個孀居寡婦,沒奈何到她。後來有幾位,再三登門理勸,情分難卻,她纔答應說,讓她看事而行。那年就有人派她助賑,又有人派她修廟宇,派她捐善堂裏的常款,她都躊躇着分文不出。那些勸她的人,不免就嘖有煩言,連官府也很恨她,漸漸的結怨不少。那時候風氣與現在不同,最重的是八股文章,象山城裏,人文雖是極壞,應考的童生還有好幾百名,鄉試的監生也有好幾百名。那童生到寧波府考,就爬山過嶺的不便,遇着三年大比,那監生們到了寧波,還要從寧波過江到杭州,辛苦是不消說了,盤纏也就不菲。小縣分的寒士,比不得大縣分裏,盡有帶着幾百個錢動身,一路起旱搭航船,一到省城,腰裏早已幹癟,顧不及租考寓、買捲子的事。那沒有科舉要錄遺的,從七月初便須由傢動身,等三場考完,足足三十幾天,好不容易挨了下去,真真同女人懷胎,挨了十個月工夫,還不曉得生下地來是男是女,弄得不好,還是死胎呢。大凡應考的相公們中正榜,譬如生兒子,副榜譬如生女兒,不中不就是個死胎嗎?”
  說到這裏,王老娘敲着鏜鑼,曹新姑點了兩記鼓板,笑了笑,又往下說道:“那孤孀女人,早經存了一條心,要將所積的傢私做個正用,曉得銀錢一捐到地方上,經了官府紳士的手,多沒有實濟,名目好聽,一定十個錢,倒有八個糜費中飽的。想來想去,又沒有一件事不要經過紳士官府。末後又想到,平日因錢財結怨漸空,要是解悅人心,順了張三,堵不住李四的氣,反為不美,而且總不算正用。有個實在正用,又叫人人個個,不論官府紳士,四鄉八鎮的好人歹人,都要稱贊拜服,就是冤傢對頭,也打不動的一樁事情。你道是什麽事?她那一年從傢裏帶了些銀錢,藉着到杭州西湖上玩耍,在杭州買了一片地,雇了她寧波家乡的木匠,造了十幾間寬大樓房。造成之後,她纔就近具個呈子到撫臺學臺衙門,把房子作為象山試館,等撫臺學臺批到府縣,立案傳奬,這個信息,便將象山全邑的讀書人鼓動起來,那個不說一聲好兒!其實她卻花了多少錢呢?不過二千幾百塊鷹洋。嚮例捐出一千塊,便可奏立樂善好施的牌坊,況且加了一倍有餘,那讀書人傢感激她的,就連她守節的年分,造了事實册子,稟請府縣官,詳到上司,替他請奬請旌,十分體面。你們想,一所試館不過三年一回,預備考先生住上三四十天,以外還衹是租給人住,收點房租,作為修費,並沒有什麽希罕大不了的事,就能買服人心,倒這樣妥貼。如今風氣改了,八股廢了,考秀纔考舉人,也要一科一科的裁了,那試館似乎無用,在當時不能不說她是一件大正經。如今的正經,是在開學堂,皇上傢下了旨意,官府們也出了告示。聽說這學堂,不像從前的義塾,光教貧苦的小孩子識幾個字,也不比嚮來的書院,光叫童生秀纔們每月做兩篇文章,騙幾個花紅膏火,要叫進了學堂之後,人人能通天文、地理,能知古往今來,做成大英雄、大豪傑,敵得過那外國人,外國人都來學我們的本事呢。這樣講,莫非有天神天將下凡,到了學堂裏頭?可又不要亂說,大概總在讀書上來的。”
  王老娘、曹新姑二人,一抵一換的滔滔不絶,講個未了。這一段原也講得長些,講的時候,恰好畢去柔畢太太的船攏到了岸,正對着王老娘們說書的場子。
  畢太太停了船,打發人上岸雇挑夫。這人一去不來,畢太太到船頭上等候,望見說書的是兩個女人,便吩咐別的人看着船艙,她也上岸,擠在一群女人當中。略為一聽,聽聽這說的書不是尋常所有,猜着一定有人指授。又端詳王老娘曹新姑二人的面目神氣,不像是說大書唱彈詞的。要仔細再聽下去,那雇來的挑夫等得不耐煩,到畢太太身背後催道:“不要聽了。”趁勢朝前一望,頓然說道:“這分明是我從前住的隔壁兩個覺迷庵裏的尼姑,再像是沒有了。”此話一出,畢太太不容心,也不開口。就有幾個人附和着說:“是像極。”。內中有個和尚道:“說穿了的確是的。”旁邊復華聽見大傢這般猜疑,曉得王老娘們不關心,是不聽見的,又不好去關照,生怕當真鬧穿了,一時急智,故意同人傢口角起來,高聲亂喊。那時聽的人就走散一半,畢太太也下了船。不多時,畢太太跟着行李挑子,到了張先生傢,自然有些安排詢問的話,不必多敘。
  卻說張先生傢因為黃通理傢,也盼望畢太太來得許久,略將黃綉球這幾個月裏的近事,並王老娘、曹新姑二人的事,都說了。畢太太道:“我已見過這二人,聽過她二人所說的書。”如此這般也說了一遍。當是就同到黃綉球處。
  黃綉球開口說:“姊姊來得何以這樣遲?”畢太太不接應這句,開口說:“妹妹做得何以這樣新鮮?”黃綉球道:“新鮮是新鮮,你但聽見張府上告訴你的新鮮事,不曾看見我的新鮮人呢。”畢太太道:“豈但已經看見你的新鮮人,而且已經聽見你新鮮人說過書。”黃綉球道:“姊姊豈有此理,怎麽來了,不到我傢,也不到張先生傢,在外面先住了幾天?”畢太太道:“我是即刻纔到的,何嘗住在外面?”張先生接着把話說明。大傢笑了。黃綉球回頭問復華道:“既然如此,當時你倒不看見畢太太呢?”復華道:“聽的女人,都近着王老娘們面前。我是在人背後老遠的,聽得人傢議論,不去留心到女客身上。後來假意鬧散場子,又遠遠的照應王老娘們回來,故此就不曾看見了。”於是畢太太,同張先生、黃氏夫婦們暢談了一切,說是:“到傢後病了幾十天,到上海因事又耽擱了幾十天,接着的信,正在病中,接不着的信,我是已到上海。在上海天天想動身,天天走不成,因此也就沒有復信,遲到此刻纔來,連自己都料不到的。”
  這一夜談的不久,第二日重新又大傢敘談。黃綉球指着王老娘們說道:“我自從做親拜堂,照着派的俗禮,拜天地,拜神明,以後除了拜祖宗,這一雙腳膝,將近二十年沒有輕容易彎過一彎,為了她們二人,叫我下過幾十回跪,磕過幾百個頭,當時我自己自認同發癡一樣,至今也覺好笑。”王老娘擠着兩衹老花眼睛也笑迷迷的說道:“我們早曉得做人有這些道理,又同你們受這些樂境,不是我又說句舊話,像我這大年紀,早就成了菩薩,沒有菩薩能讓木頭爛泥做了。”黃綉球、畢太太一齊鼓掌大笑。
  畢太太又道:“到底菩薩是個騙人來東西,可以騙人到邪路上去,也可以騙人歸入正路,你看這兩位,到被你拿他騙成活菩薩了。袁子纔的詩:『逢僧即拜僧,見佛我不拜。拜佛佛無知,拜僧僧現在。』這兩句真有見解。妹妹,你是拜着了尼姑,倘或那天是和尚上門化緣,你可有什麽法子到他?”說罷,又笑了一聲,隨即到黃通理傢那後面新修的屋子裏,看視一周。修得門窗整潔,髹漆光明。院子也鋪平石板,一棵大樹也剪得嶄齊。樓上下桌椅書架,都擺好了,旁邊還有兩個天文儀、地球儀的架子。院子裏廊檐下,羅列的各種花草。門窗內外,一律挂了簾子。這多是黃綉球同黃通理的佈置。
  黃通理道:“我在中間齋壁上同樓上當中一間,還做了兩塊匾額,齋壁上擬了四個字,叫『商舊培新』,樓上的擬了三個字,叫『多苦心』。朱夫子《鵝湖寺和陸子壽詩》:『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我是用他這個意思。嚮來總說朱夫子拘守心性之學,這兩句卻極其通達精細,看他在商量下着個『加』字,培養下着個『轉』字,見得舊學不商量,就不能遂密,不遂密,就不成其為舊學,新知不培養,或覺得新不如舊,就知了也是皮毛,浮而不實,必定要培養起來,纔覺得新知的好處轉入深沉,於是新舊相輔,兩不相離這個功夫。你道朱夫子,不是經了一生的體驗說出來的嗎?如今講教育的風氣,守舊的偏着舊學,頭腦子裏漲了一部高頭講章,開出口來《四書》《五經》,動起筆來『之乎者也』,問他的實在,連《四書》《五經》上的字,還十字有三字不識,講起來,更是十字有九字不會講了。等到拿筆寫個字條,開頭都裝了『今夫、且夫』的字樣,底下就連『之乎者也』都掉不清楚。從前看見人代人傢帶了一封開口的傢信,是寫給他父親的,切記得他中間有兩句話,問他自己的兒子,在傢有沒有錯處的意思,叫『小犬之小犬,其寡過矣乎』,這種文真掉得可笑。帶信的說,此人還是兩榜名下。我也說若不是兩榜同翰林們,那裏掉得出『小犬之小犬』這樣的文法呢?這樣文法,莫非從舊學中出,弄得把孔明當作孔夫子的子孫,抱着大版《康熙字典》,說是的的颳颳宋朝的原版初印,不要講邃密,可就疏忽荒唐,倒不成句話了。近來曉得這種荒唐疏忽,多是舊學所誤。大傢改了新學的口頭禪,路得、魯索、瑪志尼、拿破侖,紛紛的議論不休;民約、民權、天演物竟,也紛紛的拉扯不清。這還是在上等一層。再下一層,一本拍爾馬不曾讀完全,愛、皮、西、提二十六個字母不曾拼會,衹學了廣東、香港、上海洋涇浜的幾句外國話,就眼睛突出到額角上,說精通洋文洋話,能夠講究新學了。我曾經遇着這樣一個人,他卻會寫幾個洋字。有一天,他自己寫他姓的一個『竇』字,他就在寶蓋頭下加了一個玉字。問他,他說:『我姓寶,這是省筆小寫,怕的大寫費事。』原來他不但不會寫竇字,就當他自己原是姓寶呢。這種笑話,又是從新學中出。
  “我們這傢塾辦起來,衹先從蒙學初級入手,最要緊的,是擷取舊學精華,闡發新理新識。所以在舊學中,要淘汰了瑣碎迂謬的一派,發出那博大明通的解說,新學家叫做改良,就是商酌盡善的話頭。把舊學商酌盡善,參入新學的教科法子,你道可是不是呀?但是不論新舊,一個人總要吃得苦,從前衹把三更燈火五更雞,埋頭在八股試帖小楷的各種事情,以為是能吃苦了。便是古來講什麽斷齏畫粥,教子成名,也不過希冀在一人的功名利達身上,還不是吃的有用之苦。卻後來如範文正公,已能有先憂後樂的懷抱;歐陽文忠公,也做了一代名臣,都是從微賤時吃苦磨煉而出。如今號稱志士的,纔有心進學堂讀書,或是開學堂教人讀書,卻又錯認了自由宗旨,衹圖做的事隨心所欲,說的話稱口而談,受不得一毫拘束,忍不住一點苦惱,往往為了學堂裏的飯食菲薄,爭鬧挾製。不說是貪饜肥甘,同那膏粱子弟的習氣,反拿了衛生的一片大道理,藉口生風。殊不知進了一個學堂,衹要看那學堂的科則程度,能否稱我來學之意,能稱的,我便安心受學;不能稱的,應該早就不進這個學堂,自傢也可發憤用功。難道那學堂天天有肥魚大肉供給我,便算是個好學堂麽?況且如今的學堂,說是培植人才,人才要有用於國,國非強種不能立,種非合群不能生,合群先要愛群,強種先要保種,怎樣的保種才能保國?怎樣的保國纔算愛國?這其中委麯煩難,自有多少苦心苦力,要慢慢的從學堂陶鑄到二十四分。本不單說敷衍了五年卒業,十年卒業,領個文憑,得個出身的話。你看哥侖布,不過一個窮人,單身萬裏,四度航海,纔尋着一塊新世界;瑪志尼撐一隻小船,繞過地球,冒了萬死,三年功夫纔開通太平洋航路;立溫斯頓,探險到亞非利加洲的內地,進了沙漠,蒙了瘴癘,同那土蠻猛獸交鬥,幾十年不怕不怯,才能叫那非洲全境,歸他英國所闢;俄皇大彼得,登了九五之位,還私換服式,雜在傭工當中,學那些技藝;法國有個名叫巴律的,看他本國的磁器粗拙,要改換做細巧些,在傢築竈試驗,屢築屢換,那泥總燒不細,樣子總做不巧,他散盡傢私,想盡念頭,吃盡困苦,到了十八年,畢竟被他燒成了些細巧磁器。至今法國磁磚,還是大大有名。這多不是吃得苦,所以才能成得大事的麽?我這樓上,預備將來給學生們住宿,就又用了陸機『志士多苦心』的一句詩,題了這三字,好叫他們觸目警心。這句詩的上一句叫:『惡木豈無枝』。見得人有肢體,如同木有丫枝,木雖惡,丫枝沒有不生發的。人雖不肖,一旦能吃苦立志,也沒有不成器的。”
  一席話,畢太太聽了,連連點首稱是。黃綉球聽到後頭引證哥侖布的幾件故事,更着實出神。畢太太等黃通理說守,便道:“當初日本明治維新以前,有個大儒福澤諭吉,沒有師授,自己學那英文,獨力創了一所學校,名叫慶應義塾,至今為日本私立學校的開山祖師。日本國人知道講求新學,也自此而起。他國皇改革維新的事業,也請教這位福澤諭吉的大儒居多。通理先生同我綉球妹妹,可算異地同功。日後果見綉出全地球來,駕過區區三島,就更駕過那福澤諭吉,我要再送一塊堂名的匾額,用那《易林》上『駕福乘喜』的句子,叫做『駕福堂』為這學塾慶賀落成之喜。”黃通理忙道:“這個何敢,既承美意,把我那四字齋額,移到外面門上,中間齋壁上另製一塊堂匾,叫景福堂罷,萬萬不敢希望福儒的功業結果,也存着個景仰的心,勉勵做去,不至於墮落,就真托福不淺了。”
  當日黃綉球原已交代傢下人,端整傢常酒飯,並囑王老娘們幫着料理,隨即開了兩桌飯,在景福堂內外分擺出來。張先生同黃通理、黃鐘、黃權、復華等一桌,畢太太、黃綉球、王老娘、曹新姑等一桌。後事如何,趁他們吃飯當口,消停一會,再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論房屋寓民族主義 敘天倫動巾幗感情第二回 譬觸電激發思想 因看會疑擾病魔
第三回 夢中授讀英雄傳 天外飛來縲紲災第四回 藉風使篷圖得幸福 隨案了事買到便宜
第五回 黃通理初訪張先生 官媒婆說起禍根子第六回 議捐款張先生轉圜 考决科黃通理應課
第七回 闡講義乘涼吃西瓜 辦學堂抗言懷北美第八回 黃綉球遇弟拜姊妹 張先生扶病送文書
第九回 申見解夫婦看文章 定主意慷慨發議論第十回 演說怪象抉盡弊端 感觸親情陳其原委
第十一回 兩番行期真情始露 一個陣勢姦計又來第十二回 張先生無端犯姦案 黃綉球忽然信尼姑
第十三回 論鬼神善破迷信 拜觀音假托荒唐第十四回 麯麯折折做成一件事 光光蕩蕩收了兩個人
第十五回 造假信不害真事業 出新法教作女先兒第十六回 敲鏜鑼王老娘說書 擬匾額黃通理勸學
第十七回 景福堂內四人聚談 陳鄉紳傢二次做壽第十八回 因女醫竟聯同志 開慶祝待賞中秋
第十九回 預備報名議定規則 連番看病引出奇談第二十回 買棺材錢莊上打架 守靈柩孝堂裏尋人
第二十一回 陳膏芝居喪鬧賊 黃綉球開會談心第二十二回 平等平權講正經理路 五千五萬打如意算盤
第二十三回 開學吃酒王老娘首座 丁憂謀差陳膏芝心慌第二十四回 黃綉球勸導學生 李太史進談公事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