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雙重生命   》 第1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6)      安內特·因斯多夫 Annette Insdorf

  鏡頭在這裏既有介入感,又不乏啓示性,詳細記錄了少女的生産過程,包括雅德維嘉的疼痛,氧氣泵數量不夠帶來的麻煩,抱怨人手不夠的護士,以及背景中的蜂鳴聲。當羅曼得知自己有了個女兒後,他激動地哭着,將喜訊告訴母親。影片在這對年輕父母站在嬰兒床邊的畫面中結束,他們談論着希望她長大後如何如何:比他們更聰明,和現在的他們一樣快樂。
  拍完《初戀》後,基耶斯洛夫斯基暫時告別了紀錄片工作,鑒於他因為打攪別人私密生活而産生的內疚情緒,這一决定並不令我們感到驚訝。“即使是紀錄片的鏡頭,也沒權利進入這個我最感興趣的主題:個人的私密生活。”他在接受法國電視臺采訪時說,“我寧可去藥店買些甘油,刺激演員流下假的淚水,也不願拍到別人真實的哭泣畫面,或是真實的做愛、死亡的畫面。”這種根本的道德立場令基耶斯洛夫斯基開始為電視臺拍攝劇情片,第一部是1975年的《人員》。不過,縱觀他1970年代後期的作品列表,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些點綴在劇情片之中的短紀錄片。拍過三十多部紀錄片之後,他可以大膽地說:“就培養電影的綜合思考能力來說,拍紀錄片是一所很好的學校。”
  1976年,他花了將近五個月時間拍攝《醫院》(Szpital),影片長35分鐘(譯註:原文如此,但在其餘途徑查得的影片片長均為21分鐘),以一種令人不安的筆觸記錄了華沙醫院中連續32小時工作的外科大夫。導演並未在片中加入自己的評論,相反,衹是簡單地將醫院作為一個工作場所呈現出來:醫生也是工人。正如他多年後所說的那樣:“醫生也想幫助別人,但卻缺乏辦法。”他們也煙,也想吃飽飯(但卻不太成功),也按勞取酬。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片中建立起一種嚴格的時間結構,用字幕詳細記錄每一個小時的流逝。於是,全片被一種可怕的滑稽感籠罩:過勞的醫生們竭盡所能,但仍需面對斷電、劣等設備和缺乏睡眠等睏難。在接受法國電視臺采訪時,導演回憶起當時的觀衆反響:“他們明白,我們拍的正是‘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波蘭,《醫院》代表了一個更大範圍內的真實的波蘭,人們想對現狀做出改進,但卻束手無策,因為整個係統實在太糟糕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第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2)第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3)
第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4)第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5)第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6)
第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7)第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8)第9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9)
第10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0)第1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1)第1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2)
第1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3)第1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4)第1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5)
第1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6)第1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7)第1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8)
第19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1)第20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2)第21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3)
第22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4)第23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5)第24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