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3)      许华 Xu Hua

  他进一步提出:三支海军各备二艘铁甲舰、四艘大型巡洋舰,炮船十艘,每半年会操一次,以使“三洋联为一气”。
  从1866年以来一直远在西北地带西征、却非常重视海防的左宗棠,也奉谕参与海军战略讨论。除主张海防、塞防并重之外,他还强调,海防应浑然一体,不加分割:
  “洋防一水可通,由轮船则闻警可赴。北东南三洋只需各驻轮船,常川会哨,自由常山率然之势。若划为三洋,各专责成,则畛域攸分,翻恐因此贻误、分设专管提督共办一事,彼此势均力敌,意见难以相同。七省督抚不能置海防于不问,又不能强三提督以同心,则督抚亦难虚设,议论纷然,难以实效。”
  1874年底,当各省督抚的海防复议纷纷传到总理衙门,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突然病逝。【晚清史谜之一。清朝海军建设又一波折。】1875年1月15日,两宫皇太后再次垂帘听政。一个不无戏剧性的现象是,由于同治皇帝在世时的朝政主要由慈禧太后做主,当龙驭归天时,朝政依然如故,几无影响。
  当年初,李鸿章等进京参加同治皇帝葬礼时,受到慈禧的多次召见,听取其关于兴办洋务、海防等的意见。光绪皇帝即位、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之后, 圆明园工程随即停止。先前“怂恿”同治修园子的内务府大臣贵宝等受到惩处,京中王公大臣呈现出“兴奋之象,不似春间楚囚相对情境”。
  1875年5月30日,总理衙门上奏,对有关奏议做出结论:因财力限制,请先创设北洋水师一军,俟财力渐充,就一化三,择要分布;新立外海水师,先购铁甲舰一二至试用,果有实效再行添购;枪炮、水炮台、水雷等,随宜购买;派员赴各国学习制造诸艺;各项批评,均应毋庸置议。当天,即发布上谕:
  “海防关系紧要,即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若筑室道谋,仅以空言了事,则因循废弛,何时见诸施行?亟宜未雨绸缪,以为自强之计。惟事属创始,必须通盘筹划,计出万全,方能有利无害。若始基不慎,过于铺张,及非切实办法,将兴利转为滋害,贻误曷可胜言。计唯有逐渐举行,持之以久,讲求实际,力戒虚糜,择其最要者,不动声色,先行试办,实见成效然后推广行之,次第认真布置,则经费可以周转,乃为持久之方。南北洋地面过宽,界连数省,必须分段督办,以专成责。酌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派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所有分洋、分任练军、设局及招致海岛华人诸议,统归该大臣等择要筹办。其如何巡历各海口,随宜布置,即提拔饷需,整顿诸税之处,均着悉心经理……至铁甲船所需过巨,购买甚难,着李鸿章、沈葆桢酌度情形,如实利于用,即先购一两只,再行续办。海防用度浩繁,如何提拔应用,即着户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妥议具奏。”【较日本的海军扩张计划相去甚远。更大的问题还在于执行。】
  铁甲舰·北洋舰队
  显然,这个结果是李鸿章梦寐以求的,但他却不知所措。因为,自从乾隆皇帝撤销天津八旗水师以来,北洋便“海口一无预备,赤地新立”,而李鸿章本人对新式和旧式水师均无所建树。
  筹办北洋上谕颁布后的第三天,李鸿章分别给丁日昌和沈葆桢写去了求助信。四天之后,他又给丁日昌去了封信,以很低的姿态寻求盯沈两位行家鼎力相助。他在给丁的信中说:“海防一节,虽奉简派,徒拥虚名,恐鲜实济。第一是无财,次则无人,又无激励之法。哀暮负此重寄,瞬见颠蹶,如何可支?……”
  第二封信说:“(本人)甘为众矢之的,无所疑惧……惟此次总署为群议所持,复陈数条,大都模棱敷衍,而又必强我辈以万难做不到、万办不好之事,只有挺身而出……”
  向沈宝桢,李鸿章则是请教:总署所谓北洋先创“一军”,究竟应设兵轮若干、何人堪为统领?沈回信说:“一军”当有铁甲舰2艘、“扬武”级军舰6艘、“镇海”级军舰10艘。其中,“扬武”及其以下等级军舰,船政局能够自造;铁甲舰宜从英法各定制一艘;统领则必须由学堂出身。
  在李鸿章的反复工作下,丁日昌带病北上,先在天津李鸿章督署住了10天,再去北京活动。6月,朝廷命他赴天津帮助李鸿章。当月24日,丁入养心殿陛辞,向小皇上和两宫太后“谢主隆恩”。丁详细记录了这次重要对话:
  太后谕:尔此行到天津,与李鸿章办理北洋防务,务要和衷共济,不可各有意见。第一要讲求练兵。第二要讲求制器造船。其余筹饷、用人,亦要次第讲求。现在时势如此艰难,君臣总要卧薪尝胆,做一份事尽一份心。
  丁日昌奏:天津海防,李鸿章于前数年业已悉心布置,井井有条,现在膺此重任,定能将全局统筹兼顾,皇太后可不必担心。但设防先要筹饷,今不怕没有办防之人,只怕无办防之饷,此为可虑。
  太后谕:现在饷事难办理,海防若要大举动,流弊实多,且今委员难以相信。尔告诉李鸿章,用人需要斟酌,捐输便宜官多,不好者亦要参。
  日昌奏:臣即当传旨告诉李鸿章。但现在直隶官吏经李鸿章整顿之后,业已比前好得无数。所可叹者,各边省吏治,日坏一日,百姓苦情无由上达天听,将来民心一变,较之夷患尤为可虑!
  太后谕:可不是!现在四川按粮津贴,每正款银一两,百姓要完至十数两。所以百姓更苦!
  日昌奏:皇太后真圣明!现在吏治之所以难整顿者,由于官多缺少。官所以多,由于捐输太滥。现在捐饷局每年只收银二三十万两。外省捐输名为二三百万,折实不过数十万两。放出此等坏官,侵吞钱粮,贻害地方,国家每年何止吃数百万两之亏。务求皇太后毅然独断,停止实职捐输,不要与户部商议,方能免阻。
  太后谕:尔所言也有道理。
  ……
  太后又谕及洋务与天津事云:李鸿章连年在天津布置一切,里面亦深谅其为难。李鸿章一时不在天津,便一时不放心。他是有大功于国家的人,尔告诉他,不可因人闲话便灰心。
  太后谕:尔到天津,好好将病医好。
  遂跪辞。奈跪至四刻之久,一时挣扎不起来,太后命伯王扶掖始起。”
  【慈禧在朝的时候,精明异常,轻重缓急难得糊涂,各王公大臣望尘莫及、不得不服。不幸的是,一旦归政,则无所事事,精神空虚,大事难得不糊涂,小题大做,折腾不已,甚至严重因小失大,酿成晚清中国诸多悲剧——特别是甲午战争。这一点,为理解清朝悲剧的一大关键。论著中尚未见有看透此要害者,对慈禧太后的评论也因此莫衷一是、难以自圆其说。】
  不久,李鸿章上奏:“凡事非财力不行,而北洋三省财力最窘,无别可筹之款……适当兹经费支拙之地,彷徨无措,展布何从?”并告诉总理衙门,创建北洋海军,非千万两预算不能成事。经费“从何开办,唯有静候卓裁”。
  总理衙门和户部随即奏请从每年各关税和厘金中解拨白银400万两,供南北洋海防建设专款专用。慈禧太后批准这笔巨款之后,李鸿章立即致函沈葆桢,请将拨款先解北洋。沈葆桢回信道:“总署所筹巨款,本有分解南北洋之说。窃思此举为创立外海水师而起,分之则为数愈少,必两无所成。不如肇基于北洋,将来得有续款,故不难于推广。”
  获得这笔经费之后,李鸿章却并没有用于购买铁甲舰。因为总税务司赫德极力向李鸿章宣称“铁甲舰已经过时”,并推荐李通过赫德手下的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金登干购买英国造的“蚊子船”。该船“炮大船小,西国用为守港利器”。
  李鸿章先后耗资45万两,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了4艘“蚊子船”。在亲自验收之后,李鸿章向朝廷汇报:“蚊子船防守海岸最为得力,赫德所购,尤为各国罕有之新式……所有炮位、轮机、器具等件均属精致灵捷。”他分别为其取了“龙骧”、“虎踞”、“飞霆”、“策电”等威猛响亮的船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西学东渐(1)西学东渐(2)
内外交困(1)内外交困(2)
内外交困(3)借师助剿
师夷长技——同光兴盛之“求强”的洋务运动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1)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2)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3)
“求富”的洋务运动——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一)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1)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2)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3)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4)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5)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6)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1)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2)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3)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1)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2)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