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鬍錦濤執政理念初探:情係民生   》 第16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5)      伍鴻亮 Wu Hongliang

  --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要有體製保障。當前,主要應深化以下幾項改革:一是着力推進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二是推進財政稅收體製改革,重點是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調整和規範中央與地方、地方各級政府間的收支關係,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製。三是加快金融體製改革,切實提高金融企業的資産質量、盈利能力和服務水平。四是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
  4、努力實踐"五個統籌"的發展方略
  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點是做好"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五個統籌",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體化為黨和國傢領導工作的政策取嚮和行為導嚮,進一步明確了我國新世紀新階段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統籌是為了更好地兼顧,統籌是為了更好地整合,統籌是為了更好地協調。做到"五個統籌",關鍵是要解决五個難題:
  第一,統籌城鄉發展,應着力解决"三農"問題,也就是如何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問題。現在城鄉發展之所以不平衡,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三農"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儘管中國共産黨一直高度重視農民、農村和農業的問題,也想了許多辦法,采取了許多措施,但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難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城鄉差距、工農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仍沒有得到根本遏製。穩健、積極地解决"三農"問題,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明確提出要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地推進新農村建設。
  為全面落實這一任務,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第三次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出臺了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2006年2月22日,這個《意見》在各大媒體公開發表。《意見》全面分析了當前農業和農村形勢,深刻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了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和重大方針政策,強調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體要求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産業支撐;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製保障;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治理機製;切實加強領導,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二,統籌區域發展,要着力解决"西部"的問題。我國自古以來區域經濟發展就不平衡,發展重心也是不確定的。新中國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從總體上說,地區差距呈擴大的趨勢。改革開放以來,儘管全國各地區都有很大的發展,但地區發展的差距也在不斷擴大。尤其是東西部的差距在拉大,西部某省區現在一年的財政收入甚至還比不上東部一個縣(市)的財政收入。可見,統籌區域發展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大西部開發的力度,促進西部大發展。衹有解開了這個"瓶頸"問題,統籌區域發展才能落到實處。
  第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應着力解决幾個關係群衆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現在有的地方,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念絶對化了,認為"經濟至上",其他任何東西都應當為經濟發展讓步,至於群衆的一些個人利益則算不了什麽,有的甚至以犧牲群衆利益來換取經濟增長,傷了群衆的情,冷了群衆的心。所以,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兼顧人民群衆具體利益的問題。當前,在進一步做好就業、社會保障和扶貧幫睏的同時,要下决心落實"五個糾正",即堅决糾正土地徵用中侵害農民利益的問題,堅决糾正城鎮拆遷中侵害居民利益的問題,堅决糾正企業重組改製和破産中侵害職工合法權益的問題,堅决糾正拖欠和剋扣農民工工資的問題,堅决糾正教育亂收費和藥品購銷、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導 論 "以人為本":中華政治文明的精華第2節:第一章 溯源與回望(1)第3節:第一章 溯源與回望(2)
第4節:第一章 溯源與回望(3)第5節:第一章 溯源與回望(4)第6節:第一章 溯源與回望(5)
第7節:第一章 溯源與回望(6)第8節:第二章 內涵與特徵(1)第9節:第二章 內涵與特徵(2)
第10節:第二章 內涵與特徵(3)第11節:第二章 內涵與特徵(4)第12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1)
第13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2)第14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3)第15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4)
第16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5)第17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6)第18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7)
第19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8)第20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9)第21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10)
第22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11)第23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12)第24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1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