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感悟   》 第16節:智慧之道(2)      於丹 Yu Dan

  孔子不光告訴你"知人"很重要,他還告訴你"知人"的方法,就是你不要在靜止的一點上考察一個人的言與行,不能斷章取義說誰說什麽話了,所以他是個什麽人,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而觀其行不單在於一個結果,而在於一個動態的過程。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做的事情看起來大同小異,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一日三餐,娶妻生子,大傢好像都差不多。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每個人的人生,其實是千差萬別。
  同樣是吃飯,有些人是為了充饑,有些人是為了美食;同樣是睡覺,有些人是為了休息,有些人是為了做夢。
  每一個人他的動機都不相同。
  你要從他的行為背後去追究到真正的原因。再說得進一步,你如何去觀察一個人呢?
  孔子告訴我們,你要去看一個人的過錯,因為每個人的過錯最終都是可以歸類的,叫做:"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論語·裏仁》)"",就是結黨營私的"",在這裏指歸類,每個人的過錯都是可以歸進哪一類的人所犯的錯誤。
  孔子還有一句話,叫做: "觀過,斯知仁矣。"(《論語·裏仁》)你看一個人的過錯,就知道他是不是一個仁義的人。這就教給我們更進一步的方法,不僅要我們看每一件事的過程,還要去看看這個人的過錯何在。
  大傢都知道托爾斯泰有句名言,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做的很多善事差不多都是相同的,對吧?比如,扶老攜幼,實行一些忠信之道,其實很多的社會基本價值是趨同的,但你去看,人的過錯卻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在過錯裏最見人心。
  人這一生,其路漫漫,孰能無過?真君子不是沒有過錯,而是能從他的過錯中洞察人心。有人是因為軟弱犯錯,有人是因為輕信犯錯,很多人的過錯是源自善良。
  我們以前說過,學生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告訴他,你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以德報怨"不也是一種過錯嗎?
  有很多人都是由於內心過於慈悲、柔軟,而超出了底綫,所以屢屢被傷害。這也是一種過錯。從這種過錯中,你或許能看出這個人心中一種深刻的善良。
  所以孔子說,"觀過",你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一個仁義的人。這其實是一個看人的方法。這種觀點很有意思,它可以超越時間,適用於不同的時代。
  其實,人們面對過錯的時候,怎麽去觀察他們,有兩點很重要:第一點,就是犯錯之後的態度。用孔子學生子貢的話說,君子不是不犯錯,但君子之過如同日月之食,太陽和月亮都在天上,太陽再燦爛也有日食,月亮再皎潔也有月食。所以,"過也,人皆見之",他錯就錯了,大傢看得見,是明擺着的;"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改了之後他還好端端的,你還得仰望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孝敬之道(1)第2節:孝敬之道(2)第3節:孝敬之道(3)
第4節:孝敬之道(4)第5節:孝敬之道(5)第6節:孝敬之道(6)
第7節:孝敬之道(7)第8節:孝敬之道(8)第9節:孝敬之道(9)
第10節:孝敬之道(10)第11節:孝敬之道(11)第12節:孝敬之道(12)
第13節:孝敬之道(13)第14節:孝敬之道(14)第15節:智慧之道(1)
第16節:智慧之道(2)第17節:智慧之道(3)第18節:智慧之道(4)
第19節:智慧之道(5)第20節:智慧之道(6)第21節:智慧之道(7)
第22節:智慧之道(8)第23節:智慧之道(9)第24節:智慧之道(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