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反思:中國人成纔障礙   》 第16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2)      上官子木 Shang Guanzimu

  這堂課,經過一波三折,似乎快要成功了。老師佈置了一道課堂作業,看看大傢掌握得如何。是一道是非判斷題:“醬油、菜油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對還是錯?”。
  全班異口同聲地叫:“錯!”
  老師愣住了。片刻後纔問:“難道醬油、菜油不是液體嗎?”
  “是液體,但醬油、菜油是可以吃的。”“醬油有色素。”“菜油燒不着。”……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酒精、煤油會不會熱脹冷縮?”老師問。
  “會。”學生答。
  “醬油、菜油會不會熱脹冷縮?”老師再問。
  “不會!”學生們堅定地說。
  下課時間到了。老師衹好苦笑着說:“實際上,是會的。”
  “啊!”學生們情不自禁地叫出了聲。
  接下來是評課。先由羅老師發言。她心情沉重地說:“這堂課應該教會學生熱脹冷縮,但沒教會。最後的測試題,全班沒有一個學生答對!這是一堂失敗的課。我真沒料到課會上成這樣。”羅老師滿臉愧色。
  考察團的教授問:“什麽情況你沒料到?”
  “實驗做了,討論和總結都進行了,按理學生應該能掌握了。可……”羅老師直嘆氣。
  “可能是我們的學生基礎差。”一位本校的老師說。
  “不。是孩子的思維和我們成人不一樣。在我們眼中,液體就是液體了,可小孩不這樣想。他們認為有紅色的液體、可吃的液體、可燒的液體……衹有特殊的液體纔會熱脹冷縮。這怪我,如果多用幾種液體做實驗,就不會鬧出‘醬油可以吃,不會熱脹冷縮’的笑話。”羅老師說。
  教授搖手笑着說:“那倒難說。假設除了醋以外,常見的各種液體學生都做實驗了,然後你問他們醋會不會熱脹冷縮,他們還是會說:‘不會,因為醋是酸的,和其他液體不一樣。’”評課的老師都笑了。
  “怎麽這樣難呢?”
  考察團的一位博士解釋道:“難在與日常經驗不符。你說水受冷體積會變小,可孩子們覺得一杯水冷了,並沒有看到淺下去一點;每天喝水用水時,往容器裏加水,水面纔上升,可實驗中沒加水,水面卻上升了。”
  突然,教授拿起一個燒瓶問一位老師:“受熱,這裏面的水會怎麽樣?”“熱脹冷縮,水面當然上升。”老師答。教授又問:“‘熱脹’是什麽意思?”老師答:“就是水的體積增大。”“沒加水怎麽體積會增大?”“水鬆了一點兒。”“那為什麽受冷體積會縮小?”“水緊了一點兒。”教授興奮地叫道:“聽到了嗎?水鬆了一點兒,水緊了一點兒!”博士解釋說:“裝同樣多的水分子,裝鬆一點兒,體積就大,裝緊一點兒,體積就小。”
  討論到這兒,大傢都明白了:是什麽導致這堂課‘失敗’?就是因為三年級的小學生沒有也不可能有“分子”的概念。
  但是教授說他在別的學校也聽過這一課,學生與老師對答如流,一點兒也看不出有什麽理解睏難。他嚮學生藉來課本一看,不禁驚呆了:課上老師要問的問題以及標準答案全都記在書本上!
  教授說:“研究課要真實,衹有真實纔有研究價值。你們的課就很好,可以看到學生的真實表現,可以聽到學生的真實想法,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不然,我真不知道小孩子學習熱脹冷縮還會這麽難。”
  從這個教學實踐的實際案例,我們可以深入思考很多相應的問題,首先,我們可以意識到,學生掌握一個抽象科學概念其實並不容易,灌輸加上強化訓練的方法衹能使學生獲得表面上的接受,但學生往往沒有真正理解,我們以往的教學往往衹是關註學生的表面理解,學生的成績顯然帶有虛假性,因為表面的而不是深入的理解使學生並不能正確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概念。我國學校的公開課基本上都是表演性質,其實質還是中國人的面子在作怪,公開課就是學校的面子工程,而表演的結果掩蓋了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構成了教學泡沫現象。
  兒童的思維與成人不一樣,是因為兒童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還十分有限。在觀察科學現象、掌握科學規律的過程中,兒童能力提高的實際速度比成人以為的速度要慢。我國教學中的問題是,教學進度超過了兒童的理解能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自序第2節:學校教育的缺陷第3節:自我潛能的壓抑第4節:生活選擇的迷茫
第5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第6節:社會文化的誤導(2)第7節:社會文化的誤導(3)第8節:社會文化的誤導(4)
第9節:社會文化的誤導(5)第10節:社會文化的誤導(6)第11節:社會文化的誤導(7)第12節:社會文化的誤導(8)
第13節:社會文化的誤導(9)第14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0)第15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1)第16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2)
第17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3)第18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4)第19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5)第20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6)
第21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7)第22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8)第23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9)第24節:自我潛能的壓抑(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