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宦官大多是依附于皇帝权力而生存的,他们的飞扬跋扈、耀武扬威都是经过了皇帝的"允许"。一旦皇帝发威或是翻脸不认人,首先遭殃的也是宦官。所以,他们手中的权力同皇帝的心情息息相关。玩弄权术可以,狐假虎威可以,甚至打着皇帝的招牌招摇撞骗、杀人越货都可以,只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皇帝的宠信仍然有效。否则,被千刀万剐的第一个就是宦官。
宦官命运难测是事实,权力膨胀更是有目共睹。朱棣建立的东厂,在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这些都为宦官权力膨胀提供了土壤和养料,他们扛着全心全意为皇帝服务的大旗,肆无忌惮地杀害异己。
就连始于朱元璋时期负责保护皇帝安全兼秘密特务工作的锦衣卫都成了宦官祸国殃民的刽子手。锦衣卫的前身是"拱卫司",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式更名为"锦衣卫亲军指挥司"。他们可以带刀进出皇宫,不受任何国家司法的约束,既有逮捕权,也有审问权。遭到逮捕的人被押入"诏狱"或"锦衣狱",大多是有去无回。锦衣卫下属有17个所,有专门负责探听消息的特务。繁盛时期,锦衣卫的人数多达十万人左右,还不包括为其充当眼线的地痞流氓。东厂成立之后,厂权就大过了卫权,东厂对锦衣卫有监督的权力。对于整天陪伴在皇帝身边的太监来说,自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权力大过锦衣卫也在情理之中。两股势力成为左右皇宫命运最重要的献策者,他们经常沆瀣一气,大施淫威。正德皇帝时期的刘瑾,明熹宗时代的"九千岁"魏忠贤,都把自己的心腹推上锦衣卫的最高职位。所幸的是,厂卫合作的时间并没有持续多久,只有四五年而已。不过,大明朝能有多少个四五年。让人觉得可笑的是,像东厂这样一个宦官积聚的地方,竟然还供着岳飞和狄青,甚至还有朱棣御书的"流芳百世"。当然,不能否认宦官也有英雄情结,但是,骄横凶残、祸国殃民实在是与英雄联系不到一起,更不用说是流芳百世了。
仁宗朱高炽即位之后,并没有想着如何将宦官当道的政治局面改革一下。而是整天想着复都南京,他认为那是兴王之地,有资格建为都城。可惜他福薄命短,未能迁都。英宗朱祁镇即位之后,倒没有想着迁都,而是开始复建被烧毁的三殿二宫。经过两年的修缮,终于竣工。三殿二宫是建成了,百姓财物也被征敛得差不多了。皇室宫殿在风水与地位方面十分考究,建筑物要遵循五行来布置,内部装修也必须有兴旺之象。比如在太和殿宝座正上方的屋顶上就雕有一条金色的龙,金龙口中含着一个用水银制成的球镜--轩辕镜。据说,只有真命天子才可以坐上宝座,否则就会被轩辕镜砸死。在分割三殿内外廷的乾清门前,放置着雌雄金狮各一只,看护大门。雄狮气宇轩昂,脚踏一支绣球,意为"一统寰宇";雌狮温柔顺服,脚踩一只小狮,意为"子孙昌盛"。
皇帝的心愿是美好的,但是光把精力放在这些不切实际的精神寄托上,似乎有违为君之道。遗憾的是,紫禁城的围墙圈住了皇帝的眼界,宦官们的纷涌混乱了皇帝的思想。那些身体不完整的阉伶依然具有左右王朝命运的能力,王振就是其中一位。
王振在入宫之前算是个有识之士,自小读书,满腹经纶却屡试不中。恰巧明成祖在永乐末年颁布意旨,允许国内学官考满无功绩者,有子嗣的,在自愿的情况下净身,入宫训导女官。王振想想自己十年寒窗,都落不下一个功名,还不如进宫做太监,起码是个铁饭碗。灰心失意的王振一气之下,挥刀自宫,以学官的身份进入皇宫。进宫后就成为太子朱祁镇的陪侍,但是地位却处在东宫宦官的中下级。朱祁镇年龄尚小,王振需整日陪在左右与其玩耍嬉戏、读书写字。日子一长,小皇帝与王振建立起一种超越主仆、类似师生的关系。获得了小皇帝的信任,王振蛰伏多年的雄心壮志开始蠢蠢欲动。他希望小皇帝与自己之间除了隐隐的师生关系之外,能建立起一种依赖。于是,他经常带着小皇帝到处游玩,形影不离。小英宗刚刚即位的时候,王振就带着他到武将台观看盛大的阅兵式,并命将士演练沙场格斗、骑马射箭。小英宗高兴得合不拢嘴,王振当即被提拔为司礼监的管理者,成为众太监之首。此后不久,王振在皇帝身边各个重要位置上都安插了自己的心腹。特别是原隆庆右卫佥事纪广就在王振的提携下,晋升为都督佥事,手握禁卫军权。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