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新解——思与行   》 八佾篇第三(3)      何新 He Xin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①;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②。文献不足故也③。足,则吾能征之矣④。”
  [译文]
  (3.9)孔子说:“夏代的礼制,我能讲述,(但其后代)杞国则不足深究。殷代的礼制,我也能讲述,(但其后代)宋国也不足深究。文献已经不多了。如果够多,我是能够深究的。”
  [注释]
  ①杞,国名,夏禹之后。故城在今河南杞县。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三:
  “《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读此知《论语》‘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断句不对。”
  何按:其说应是。此句应断作: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②宋,国名,商之后,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市南。国土最大的时候,有现在河南商丘以东、江苏徐州以西之地。战国时为齐、魏、楚三国所共灭。
  “征”有二解:(1)通证,表证。(2)征问,探究。
  ③论语的“文献”包括历史文件和贤者两项。朱熹《集注》云:“文,典籍也;献,贤也。”(杨伯峻有此说,录以备考)
  ④“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得坤乾焉。”(《礼记·儒行》)
  [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①。”
  [译文]
  (3.10)孔子说:“对于禘祭,在实行祼灌之礼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注释]
  ①禘,禘礼是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大祭之礼。孔疏:“禘祫之礼为序昭穆。故母(晦、毁)庙之主及君(群)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庙。”
  《正义》云:“禘礼之说,千古聚讼。”《尔雅·释天》:“禘,大祭也。”《公羊传》文公二年:“大祫者何?合祭也。”禘与祫,先灌(祼)后荐。荐礼,或曰荐饮食,或曰荐枕席,皆有“合男女”之义。《祭统》:“君执圭瓒灌尸。”灌尸即灌神。灌尸之汤以香草百药配合。《王度》记:“天子以鬯,诸侯以熏,大夫以兰芝,士以萧,庶人以艾。”“灌”异本作“祼”,祭社之礼后洗浴而“祫”,即“合男女”。男欢女乐。祭社古礼有祼为戏者。《诗·大雅·文王》:“殷士肤美(敏),祼将于京。”
  [原文]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①。
  [译文]
  (3.11)有人请教关于禘祭的道理。
  孔子说:“我不懂啊。如果天下有懂的人,不如就请他来把道理摆在这里吧。”孔子指着自己的手掌。
  [注释]
  ①《尔雅·释诂》:“指,示也。”旧注以为鲁作禘,违逆,故孔子讳言之。谬。此则承于3.10,禘之灌礼以下,有男女祼会的内容,故孔子谓之不解。不解其所由来也。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①,如不祭。”
  [译文]
  (3.12)祭祀祖先,要仿佛祖先就在面前。祭祀神,要仿佛神就在面前。
  孔子说:“如果不能真心参与祭祀,那还不如不去祭祀。”
  [注释]
  ①与,参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内容简介图书目录学而篇第一(1)学而篇第一(2)
学而篇第一(3)学而篇第一(4)为政篇第二(1)为政篇第二(2)为政篇第二(3)为政篇第二(4)
为政篇第二(5)八佾篇第三(1)八佾篇第三(2)八佾篇第三(3)八佾篇第三(4)八佾篇第三(5)
八佾篇第三(6)八佾篇第三(7)里仁篇第四(1)里仁篇第四(2)里仁篇第四(3)里仁篇第四(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