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紅色後代的蘇聯印記 》
革命後代的“避難所”(1)
趙嘉麟 Zhao Jialin
葛萬青 Ge Moqing
轉眼間,蘇聯的十月革命節即將來臨,劉允斌他們五個從延安來的孩子,也到了該進莫尼諾兒童院學習的時候了。
說到兒童院,大多數中國孩子呆過的有三所:瓦斯基諾兒童院、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和莫尼諾兒童院。
1926年,瑞士共産黨員曼托拉·莫澤爾將父親——莫澤爾鐘錶公司創建人——的遺産全部捐獻給了設在蘇聯的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共産國際和聯共(布)中央决定由列寧的老戰友、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主席斯塔索娃主持,在莫斯科南郊的瓦斯基諾建立兒童院。
1928年8月1日,瓦斯基諾兒童院成立。由於這一天是世界各國勞動者在共産國際的旗幟下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和反對世界帝國主義聯合進攻蘇聯的紀念日,所以瓦斯基諾兒童院又被稱為“國際紅日兒童院”或“國際八一兒童院”。
瓦斯基諾兒童院接收了六七十個來自德國、保加利亞、匈牙利、朝鮮、日本、美國、中國等國傢的革命者後代。孩子們被分為學前班和學齡班。其中,學齡班共分四個年級,教室就設在兒童院內。老師多為蘇聯人,教授俄語、數學、歷史、地理、體育等課程。
由於當時蘇聯學校的第一外語為德語,因此在瓦斯基諾兒童院有來自德國的老師。一位名叫羅伯特·拉夫的德國人曾負責部分中國和其他國傢孩子的課外活動和平日生活。他為人嚴謹,管理嚴格。吃飯前,總是用德語喊着口令,讓孩子們排隊進入食堂。另外,為了鍛煉孩子們的意志,羅伯特·拉夫還組織孩子們去附近的森林裏夜行軍,並曾專門讓一個學生披上白布裝扮成幽靈,考驗其他孩子的膽量。
由於瓦斯基諾兒童院規模有限,隨着小學員人數不斷增多,兒童院日顯擁擠。於是,斯塔索娃倡議在莫斯科東部的伊萬諾沃州首府——伊萬諾沃市建立新的兒童院。這一倡議得到伊萬諾沃市老布爾什維剋協會的熱烈響應。
1929年8月20日,數萬名伊萬諾沃工人在紀念1905年革命的集會上,號召為建立兒童院募集資金,並隨即開始了堅持幾年的星期六義務勞動。很快,蘇聯一些城市的勞動人民都為此事而動員起來:莫斯科、列寧格勒、哈爾科夫等地的群衆都開展了義務勞動,為建設新的兒童院募集資金。同時,從蘇聯全國各地通過鐵路和公路嚮伊萬諾沃運來了大量優質的建築材料和生活必需品。
1933年5月1日,一所大規模的國際兒童院在伊萬諾沃完工。為表彰斯塔索娃的特殊貢獻,兒童院被命名為伊萬諾沃斯塔索娃國際兒童院。當年夏天,瓦斯基諾兒童院的孩子全部遷到了這裏。
而莫尼諾兒童院,則是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於1936年建立的。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蘇方聽取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團建議後,决定專門為大量涌入蘇聯的中國革命者的後代開闢一個棲身之所,於是將原先在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中國孩子全部接到了莫尼諾兒童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劉少奇揮別子女(1) | 劉少奇揮別子女(2) | 蔣介石派來了大飛機(1) | 蔣介石派來了大飛機(2) | 與周恩來夫婦同行(1) | 與周恩來夫婦同行(2) | 迪化巧遇小夥伴(1) | 迪化巧遇小夥伴(2) | 任弼時“賠不是” | 賀子珍的遭遇(1) | 賀子珍的遭遇(2) | 毛氏兄弟(1) | 毛氏兄弟(2) | “沉睡”的列寧(1) | “沉睡”的列寧(2) | 革命後代的“避難所”(1) | 革命後代的“避難所”(2) | 革命後代齊聚一堂(1) | 革命後代齊聚一堂(2) | 天堂般的生活(1) | 天堂般的生活(2) | 難學的俄語 | 毛岸英的疑惑 | 鄧穎超“打前站”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