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疏證   》 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楊樹達 Yang Shuda

  樹達按:《說文》雲:義,己之威儀也。《大傳》文之小義大義,義皆威儀之義。
  《大戴禮記?保傅篇》曰: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傅,束發而就大學。盧辨註云,束發謂成童。
  《白虎通?辟雍篇》曰:古者所以年十五入大學何?以為八歲毀齒,始有識知,入學,學書計。七八十五,陰陽備,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學,學經術。故《麯禮》曰:“十年曰幼,舉。”《論語》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樹達按:古人十歲學書計與幼儀,十三學《樂》、誦《詩》矣。孔子十有五而始志於學,不過晚乎?尋《述而篇》雲:“志於道。”《裏仁篇》雲:“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再言志道,不言志學。此獨言志學,不莒志道者,孔子之謙辭,實則志學即志道也。
  又按:《內則》雲:“十年,出就外傅,學書計。”《大戴記》則雲:“八歲出就外傅。”《白虎通》亦云:“八歲學書計。”又《尚書?大傳》雲,“二十入大學”,《大戴記》、《白虎通》則皆云十五入大學,彼此互異者,十年、二十年,舉成數言之。八歲與十五,舉實數言之:文似異而實同也。古人云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三十、二十亦皆舉成數言之,不必截然三十、二十也。本章下文所云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亦如此,不必過泥也。
  三十而立。
  《禮記?內助篇》曰:二十而冠。始學禮,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學不教,內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學無方,孫友視志。
  《泰伯篇》曰:立於禮。《季氏簫》曰:不舉禮,無以立。《堯曰篇》曰:不知禮,無以立也。
  《左傳?昭公七年》曰:孟僖子病不能相禮,及其將死也,召其大夫曰:“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
  樹達按:三十而立,立謂立於禮也。蓋二十始學禮,至三十而學禮之業大成,故能立也。
  四十而不惑。
  《子罕篇》曰:知者不惑。又見《憲問篇》。
  《孟子?公孫醜上篇》曰:公孫醜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樹達按:孔子四十不惑,盡知者之能事也。孟子四十不動心,盡勇者之能事也。孔孟纔性不同,故成德之功亦異矣。
  五十而知天命。
  《述而篇》曰: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樹達按:此蓋孔子四十以後之言。《易》為窮理盡性以至命之書,學《易》數年,故五十知天命也。
  《易?係辭上傳》曰:樂天知命,故不憂。
  《子罕篇》曰:仁者不憂。又見《憲問篇》。
  樹達按:孔子五十知天命,知命者不憂,已盡仁者之能事矣。
  六十而耳順。
  《論衡?知實篇》曰:從知天命至耳順,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
  樹達按:王仲任之說甚確。《說文》雲:“聖,通也。從耳,呈聲。”耳順正所謂聖通也。蓋孔子五十至六十之間,已入聖通之域,所謂聲入心通也。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盡心下篇》曰: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樹達按:孔子六十聖通,七十則由聖入神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左傳?昭公七年》曰:孟僖子病不能相禮。及其將死也,召其大夫曰:“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吾聞將有達者曰孔丘,聖人之後也。我若獲沒,必屬說與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師事仲尼。
  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史記?仲尼弟子傳》曰:樊須字子遲,少孔子三十六歲。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子?滕文公上篇》曰: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陳寅恪序第3節:自 序第4節:學而篇第一(1)
第5節:學而篇第一(2)第6節:學而篇第一(3)第7節:學而篇第一(4)第8節:學而篇第一(5)
第9節:學而篇第一(6)第10節:學而篇第一(7)第11節:學而篇第一(8)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第14節:為政篇第二(1)第15節:為政篇第二(2)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第18節:為政篇第二(5)第19節:為政篇第二(6)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第22節:八佾篇第三(1)第23節:八佾篇第三(2)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