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武术 世界最忠诚卫士:总统卫队揭秘   》 第16节:美国总统卫队(16)      宋立志 Song Lizhi

  据说,他在楼上独自游荡了一会儿,还到过专供总统家庭使用的餐厅。达纳在白宫呆了14分钟之后才被人发现,这时离里根就职宣誓仪式仅90分钟。最先注意到达纳的是白宫内的领路长。他发现这中年男子不像乐队成员,于是有关人员立即找乐队负责人核实。在证实他不是乐队队员后,保安人员当场拘捕了他,并带警犬探查了他进入白宫的路线和去过的地方。达纳被捕后,在警察局被拘留了一夜,然后,他被送进医院进行精神病观察。5天后,达纳以1000美元被保释。他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笑道:“我只是想看看就职典礼和总统本人。”尽管达纳没有做任何事情,但白宫在安全保卫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和漏洞是显而易见的。
  地下白宫
  除白宫以外,美国总统还有个巨大的地下官邸,俗称“地下白宫”。“地下白宫”是最绝密的设防工程。这个绝密的设防工程又称为“气象山”。
  “气象山”位于华盛顿郊外48英里处的弗吉尼亚州巴列维附近,原先是个隧道,专家们曾对隧道进行爆破试验,同时对其可能承受的冲击波进行了测量,发现这里的岩石特别坚硬,对冲击波具有很强的抗击力,很适合做地下掩体。由于当时正处于东西方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并尽力加强自己的防卫措施。为此,艾森豪威尔下令拨款将气象山建成一个地下防御工程。该工程于1958年竣工。
  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美国总统会率领几百名政府高级官员乘坐直升机进入这座地下堡垒。“地下白宫”内还有一个专门的军事指挥中心,这个中心的墙上挂满了各种秘密地图和表格,以便在华盛顿遭到毁灭性打击后,将其作为三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在这里,美国总统仍能向全国公民发表讲话,并指挥美国的陆、海、空军对敌国进行反击。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目前这一地下“白宫”的所有设施已相当完善,配备有现代化的通讯和指挥设备,简直可称得上是美国的一个地下首都。
  “气象山”的防御可谓设想周到,但却被美国官员批评为缺乏人性,因为官员不得携带家属进入“地下白宫”,他们很难想像在危急的时候,自己怎么能够抛下妻子儿女躲进一个安全的地方。
  空中白宫
  除了“地上白宫”和“地下白宫”,美国总统的座机的设防措施也是相当严密的,号称“空中白宫”。总统专用的波音747—200型飞机,拥有可容纳75名乘客的宽敞空间。飞机内部安装35部电话机,10台电脑,一架大得足以供应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复印机,一台传真机以及57架天线。
  由于它的性能优异,被取名为“空军一号”。“空军一号”上层机舱内有专人负责对外的通讯操作。接线员是“任务系统”MCS方面的专家,他们通过整个一面墙的电子设备操纵整架飞机复杂的通讯网络,只要乘客拿起座椅旁的电话,MCS的接线员便会立刻做出回答。若遇到军事紧急情况,飞机立刻会通过电磁雷达设备获得电讯方面的保护,所有的电讯会立即停止工作,具抗识别功能的金属窗帘会立即覆盖所有的窗子,以防止飞机被追踪。
  “空军一号”除了具有比普通的波音747—200型飞机多飞行7000英里的续航能力外,还有空中加油能力,可允许它持续飞行,而不必降落地面添加油料。
  “空军一号”专机不仅有一群过硬的军警守卫,而且装载着一套尖端的电子防卫设备。
  它可以在附近发射热源来保护自己。即在机身周围的大范围内发射红外光,使导弹受到火光热量的吸引而偏离飞机。
  还可以使用金属箔微粒引爆,金属箔微粒在空中爆炸,会引起雷达导航系统的混乱,使导弹找不到攻击的目标。
  最后是用一个假的雷达信号,将袭击者引入歧途。
  可以说“空军一号”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反导弹系统。
  陆地白宫
  除了“空军一号”,还有堪称“陆地白宫”之称的总统坐骑——凯迪拉克号。它是在凯迪拉克Deville型轿车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但它那小巧的后部,厚重的车架和坚固的装甲都表明它不是辆普通的轿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1节:美国总统卫队(1)第2节:美国总统卫队(2)第3节:美国总统卫队(3)第4节:美国总统卫队(4)
第5节:美国总统卫队(5)第6节:美国总统卫队(6)第7节:美国总统卫队(7)第8节:美国总统卫队(8)
第9节:美国总统卫队(9)第10节:美国总统卫队(10)第11节:美国总统卫队(11)第12节:美国总统卫队(12)
第13节:美国总统卫队(13)第14节:美国总统卫队(14)第15节:美国总统卫队(15)第16节:美国总统卫队(16)
第17节:美国总统卫队(17)第18节:俄罗斯总统卫队(1)第19节:俄罗斯总统卫队(2)第20节:俄罗斯总统卫队(3)
第21节:俄罗斯总统卫队(4)第22节:俄罗斯总统卫队(5)第23节:俄罗斯总统卫队(6)第24节:俄罗斯总统卫队(7)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