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荀子今註今譯   》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5)      王云五 Wang Yunwu    熊公哲 Xiong Gongzhe

  ⑤不辯止之,謂辯不以是為至足而止之,凡九字為句,下不行止之同。辯,指堅白同異之辯,行指倚魁之行。楊註謂止而不為,非是。參看註②。
  ⑥倚,讀奇偶之奇;魁,大也;倚魁,謂怪誕駭俗之行。
  ⑦學曰,楊註學曰謂為學者相傳此言,遲者待也,直吏反。按此言難解,疑有脫文。王念孫謂當做學者,亦無明據。
  ⑧崇,終也,詩《河廣》,“曾不崇朝”,謂不終朝也。
  ⑨厭,音一涉反,塞也。瀆,漏水竇也。
  ⑩六驥,即六馬。
  {11}縣,同懸殊之懸。
  {12}出入,當依王念孫校作出人。
  {13}法,謂禮法也。
  {14}體,王念孫讀為履,體履古通。
  {15}齊明,王引之雲:齊者智慮之敏也,故齊明連文。
  [今譯]
  騏驥一日而行千裏之遠,駑馬約計十日,則亦追趕及之矣。若將追逐於汗漫之途,茫無窮極,則雖折骨絶筋,終無法趕及;若是有一定止境一定目的的,則千裏雖遠,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後,何至於追趕不上呢?不知世之造道者,將追逐於汗漫之途,茫無窮極之域歟?抑或有所止鵠歟?至如“堅白”“同異”“有厚無厚”之辯,其說非不精察,然而君子之辯,不懸是以為目的而止之也,怪誕駭俗之行,非不難能,然君子之行,亦不懸是以為目的而止之也。故古語相傳,譬為學於行遠,前面得路之人,在彼等候我,我便當努力追趕上去。則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後,何得雲不能同樣到達呢?故一步接一步,直前不休,雖遲鈍之跛鱉,亦可抵達千裏;一層加一層,積纍而不已,雖平地亦可成為丘山。堵塞水源,開放穴竇,江河即便枯竭;且前且卻,忽左忽右,六驥亦不能行達遠道。人之才性,其相懸殊,豈止如遲鈍之跛鱉,與善走之六驥而已哉?然跛鱉能緻千裏,而六驥不能,此並無其他原因,或為之或不為之而已耳!道裏雖近,不行則永無到達之期,事物雖小,不為則永無成就之日;其為人多閑逸怠惰者,則其成就亦不能高人多少了。好法而能行的,則謂之士;踐履篤實,則謂之君子;智慮敏給,而不睏竭,則謂之聖人。
  按:篇中所謂“有所止之”與《解蔽篇》“止諸至足”相發明。
  人無法則倀倀然①,有法而無志②其義,則渠渠然③;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後溫溫然④。
  [今註]
  ①倀倀然,不知所適貌。《禮記·仲尼燕居篇》:倀倀乎其何之?
  ②志,猶識也,古字通。
  ②渠渠,猶瞿瞿,無所遵守之貌。
  ④溫溫,優遊有餘貌。
  [今譯]
  人而無禮法,則倀倀然若不知所往;有法而不能通知其意義,則瞿瞿然若無所遵守;依乎法而又深知其統類,然後溫溫然若有餘裕矣。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①禮也;師雲而云,則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聖人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捨亂妄,無為②也。故學也者禮法也。夫師以身為正儀③,而貴自安者也。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④”此之謂也。
  [今註]
  ①安,《中庸》所謂安而行之。
  ②捨亂妄無為,言所為皆妄亂也。
  ③儀,法則也。
  ④不識不知,言不自用心智;帝,天也。所引詩見《大雅·皇矣》。
  [今譯]
  何謂禮?禮是用來端正身心之道,何謂師?師是用來端正禮法之人。無禮將以何物正身;無師,吾何由而知禮之合乎理?禮如此行,吾亦如此行,是情性安於禮矣;師如此說,吾亦如此說,則是智識與師相同矣。行安於禮,智識與師相同,即與聖人無異矣。是故以禮為非,是不知有法;以師為非,是不知有師。不順從師與法,而好自用私智者,譬猶目盲不能見而使之辨五色,耳聾不能聽而使之辨五聲,除妄亂而外,無可為矣。故所謂學者無他,質言之,禮法是也。至於師,則身為儀則,而以自安於禮為貴者也。《大雅·皇矣》之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亦謂禮本自然之天則,斷不可以私智亂之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編纂古籍今註今譯序《荀子今註今譯》自序凡例(1)凡例(2)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1)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2)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3)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4)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5)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6)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7)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1)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2)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3)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4)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5)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6)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1)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2)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3)
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4)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5)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6)第二捲 榮辱篇第四(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