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讲述电影之外的圆明园兴衰史:日落圆明园 》
第16节:圆明园劫难
范伟 Fan Wei
第五章圆明园劫难
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劫,一个放火。
——(法)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迎来了表面上的和平,而实际上,这却是大清帝国被西方列强蚕食的开始。继《中英南京条约》之后,一八四四年,清政府又被迫与美国和法国相继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浦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理论上使中国开始向世界敞开了大门,而实际情形却并非这样。在清廷看来,这些不平等条约都是在武力胁迫下签订的“城下之盟”——道光皇帝在一个上谕里说得很明白:“虽愤闷莫释,不得不勉允所请,借作一劳永逸之计。”(《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第五十九卷,第三页)——自然不能作数;而在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看来,既然条约已经正式签订,就需得不折不扣地执行,否则就是违背国际法通则。两者的出发点如此不同:清廷希望对外忍让一步之后,重新关起门来做自己的天朝大梦;西方诸强则希望从中国谋得更多的利益和更大的交往尺度。因此,在条约签订后的十几年间,清政府跟西方诸国龃龉不断。
为了进一步扩大既得利益,英、法、美三国于一八五四年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其核心内容,除了通商方面的要求而外,还要求清政府同意在北京派驻公使。在英国人看来,只有公使进驻北京,才能表明英国和中国具有平等地位,同时也可以更便利地同清政府直接打交道;北京方面则坚决不同意此举。这时道光皇帝已于一八五一年去世,主政的是年轻的咸丰皇帝。咸丰皇帝认为外国公使常驻北京之事断不可行(历来只有贡使才有资格到北京来朝圣)这是“天朝”不易的规矩,破坏这一规矩,他将无法向列祖列宗交代;其次,咸丰皇帝也不希望这些外夷在眼皮子底下活动,在远离北京的地方由代表跟他们交涉已经够让人头疼的了。
一直到一八六○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公使驻京都是中外政治矛盾的焦点问题。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
|
|
第1节:日落圆明园 简介 | 第2节:万园之园 | 第3节:圆明园的景观格局 | 第4节:圆明园四十景(1) | 第5节:圆明园四十景(2) | 第6节:长春园——园林史上的大手笔 | 第7节:绮春园——圆明园建筑余响 | 第8节:圆明园第一个立法者 | 第9节:御园听政(1) | 第10节:御园听政(2) | 第11节:圆明居士 | 第12节:跛足皇子 | 第13节:苦命天子 | 第14节:珍宝馆与博物馆 | 第15节:两个世界的碰撞 | 第16节:圆明园劫难 | 第17节:战端重起 | 第18节:兵临城下 | 第19节:咸丰皇帝逃离圆明园 | 第20节:洗劫圆明园 | 第21节:御园“空城计” | 第22节:洗劫(1) | 第23节:洗劫(2) | 第24节:初劫之后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