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解“毒”于丹   》 “君子喻于义”中的“义”能理解为“适宜”吗(2)      徐晋如 Xu Jinru    杨昊鸥 Yang Haoou

  传统的西周尊礼文化为孔子提供了道德参考坐标,同时结合现实的社会需要,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社会人伦关系,从而建立起既符合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又能使天下迅速恢复稳定秩序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义”在孔子的思想体系礼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在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中“义”与“仁”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仁”是一切道德的源泉。先来看看《论语》中“仁”的描述: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就是仁的根本。”)《论语》第一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将自己克制在礼的范围内就是仁。”)《论语》第十二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就是仁。”)《论语》第十二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将五种美德推行于天下的就算是仁了。”子张问这五种美德都是什么。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敬可以不受轻侮,宽容可以赢得人心,守信可以得到人的信任,机敏可以建功,恩惠可以领导众人。”)《论语》第十七章。
  在论语中“仁”似乎和很多概念有关,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自觉的受礼的制约也称为仁,仁又与爱、恭、宽、信、敏、惠这些美德联系在一起。可见孔子主张的“仁”和“义”都是比较抽象的道德判断标准。
  正是因为“义”与仁一样是比较抽象的道德判断标准,因而君子的一切具体的品行都要受到“义”的节制。《论语·子罕篇第九》有言: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钱穆先生是这样解释的:
  “智者明道达义,故能不为事物所惑”、“仁者悲天悯人,其心浑然与物同体,常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然其为忧,恻怛广大,无私虑私忧”、“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
  这里孔子认为智、仁、勇都是君子的优秀品质。但孔子又说: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第十七》)
  就是说,“勇”要受到“义”的节制才是善的,否则,勇不但不是善的,反而会为乱社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又如,同样是隐居行为,孔子和他的弟子对伯夷、叔齐极为敬佩,因为他们坚持的是大义,但孔子和他的弟子对荷蓧丈人等隐士却并不称赞,因为荷蓧丈人等隐士违反了“义”: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仁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第十八》)
  意思是:不做官是不义的。长幼间的关系不能废弃;君臣间的关系怎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除了勇,其他的如直、忠、信、操守等也都要受到义的制约,否则就很可能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孔子的伦理学说中,义是人的行为节制机制,它遏制人的恶,并指引人们向善而行。
  在孔子之前的《左传》、《国语》中一般把义、利看做是统一的。例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
  “德义,利之本也。”
  《国语·周语》中载:
  “夫义,所以生利也。”
  《国语·晋语二》载:
  “夫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不立。”
  其实对于正当的物质利益,孔子也是乐于为之的。他说:
  “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前言孔子是“快乐”哲学的代言人吗(1)
孔子是“快乐”哲学的代言人吗(2)孔子是“快乐”哲学的代言人吗(3)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是最简单"吗(1)"《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是最简单"吗(2)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是最简单"吗(3)孔子说的"礼"是指"礼节"、"礼让"吗(1)
孔子说的"礼"是指"礼节"、"礼让"吗(2)孔子说的"礼"是指"礼节"、"礼让"吗(3)
孔子说的"礼"是指"礼节"、"礼让"吗(4)质疑于丹对“士”的解释(1)
质疑于丹对“士”的解释(2)质疑于丹对“士”的解释(3)
“君子喻于义”中的“义”能理解为“适宜”吗(1)“君子喻于义”中的“义”能理解为“适宜”吗(2)
“君子喻于义”中的“义”能理解为“适宜”吗(3)“冕”就是指当官吗(1)
“冕”就是指当官吗(2)“冕”就是指当官吗(3)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何解(1)“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何解(2)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何解(3)“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谐”是一个意思吗(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