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解“毒”於丹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傳統的西周尊禮文化為孔子提供了道德參考坐標,同時結合現實的社會需要,孔子提出了三綱五常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協調社會人倫關係,從而建立起既符合新興地主階級需要,又能使天下迅速恢復穩定秩序的新的思想文化體係。
  “義”在孔子的思想體係禮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在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中“義”與“仁”有着緊密的聯繫。
  在孔子的思想體係,“仁”是一切道德的源泉。先來看看《論語》中“仁”的描述: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就是仁的根本。”)《論語》第一章。
  顔淵問仁。子曰:“剋己復禮為仁。”(顔淵問孔子什麽是仁。孔子說:“將自己剋製在禮的範圍內就是仁。”)《論語》第十二章。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樊遲問孔子什麽是仁。孔子說:“愛人就是仁。”)《論語》第十二章。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子張問孔子什麽是仁。孔子說:“能將五種美德推行於天下的就算是仁了。”子張問這五種美德都是什麽。孔子說:“恭寬信敏惠。恭敬可以不受輕侮,寬容可以贏得人心,守信可以得到人的信任,機敏可以建功,恩惠可以領導衆人。”)《論語》第十七章。
  在論語中“仁”似乎和很多概念有關,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根本,自覺的受禮的製約也稱為仁,仁又與愛、恭、寬、信、敏、惠這些美德聯繫在一起。可見孔子主張的“仁”和“義”都是比較抽象的道德判斷標準。
  正是因為“義”與仁一樣是比較抽象的道德判斷標準,因而君子的一切具體的品行都要受到“義”的節制。《論語·子罕篇第九》有言: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錢穆先生是這樣解釋的:
  “智者明道達義,故能不為事物所惑”、“仁者悲天憫人,其心渾然與物同體,常能先天下之憂而憂,然其為憂,惻怛廣大,無私慮私憂”、“勇者見義勇為,志道直前”。
  這裏孔子認為智、仁、勇都是君子的優秀品質。但孔子又說: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第十七》)
  就是說,“勇”要受到“義”的節制纔是善的,否則,勇不但不是善的,反而會為亂社會,給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又如,同樣是隱居行為,孔子和他的弟子對伯夷、叔齊極為敬佩,因為他們堅持的是大義,但孔子和他的弟子對荷蓧丈人等隱士卻並不稱贊,因為荷蓧丈人等隱士違反了“義”: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仁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第十八》)
  意思是:不做官是不義的。長幼間的關係不能廢棄;君臣間的關係怎能廢棄呢?想要自身清白,卻破壞了根本的君臣倫理關係。君子做官,衹是為了實行君臣之義。“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除了勇,其他的如直、忠、信、操守等也都要受到義的製約,否則就很可能失去正確的價值判斷。在孔子的倫理學說中,義是人的行為節制機製,它遏製人的惡,並指引人們嚮善而行。
  在孔子之前的《左傳》、《國語》中一般把義、利看做是統一的。例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載:
  “德義,利之本也。”
  《國語·周語》中載:
  “夫義,所以生利也。”
  《國語·晉語二》載:
  “夫義者,利之足也。”“廢義則利不立。”
  其實對於正當的物質利益,孔子也是樂於為之的。他說:
  “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冕”就是指當官嗎(1)
“冕”就是指當官嗎(2)“冕”就是指當官嗎(3)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