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甲午悲歌--北洋水師的覆沒 》
6日本御前會議决定開戰
鄭彭年 Zheng Pengnian
果然如此,日本藉改革朝鮮方案挑起戰端。1894年6月22日,陸奧照會汪鳳藻說:“朝鮮朋黨相爭,內變踵起,究其原因,在於缺乏自主之道。我國對朝鮮有很大的利害關係,不能漠視該國之慘狀,故百方籌劃,以求朝鮮國安。我之所以不輕撤兵,不僅是遵照天津約旨,也是善後預防之大計。本大臣如此披瀝意衷,設與貴政府所見相違,帝國政府斷不能撤現駐朝鮮之兵。本大臣謹此答復,並再次表示敬意。”這就是日本政府對中國政府的“第一次絶交書”。
同一天,日本舉行御前會議。次日樞密院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明治天皇親自參加。兩會都是討論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的决策。
6月23日,大本營嚮第五師團長陸軍中將野貫道津下令:“第九旅團第二十一聯隊長步兵中佐武田秀山率所部赴朝。”於是該聯隊分乘“住江丸”、“和歌浦丸”、“三河丸”、“兵庫丸”、“酒田丸”、“熊本丸”、“仙臺丸”、“越後丸”號8船於24日由宇品出港,在“浪速”號艦的保護下開赴朝鮮。28日該聯隊在仁川登陸完畢。這樣,大島混成旅團已全部進入朝鮮,大鳥公使可以藉此軍事優勢逼迫朝鮮了。
就在第二十一聯隊仁川登陸那天,大鳥公使上朝鮮國王書,質問朝鮮究竟是否獨立國?限於29日明確答復。朝鮮政府延至30日下午3時答復道:“朝鮮為純然的獨立國。”這樣就否定了朝鮮與中國的原有關係,日本不怕中國干涉了。
7月3日,大鳥公使嚮朝鮮政府提出五條改革案(登用人才、整頓財政、整頓法律、設置警備兵和確立教育製定),並謁見國王,要求堅决實行。9日,國王發出有關改革案的敕諭。次日開設校正廳,任命總裁以下官員。與朝鮮改革的同時,14日日本駐北京的小村壽太郎代理公使,嚮清政府聲明:“日本政府一貫希望時局和平解决,並采取了種種措施,但清政府有意滋事,這是什麽意思?今後如果發生不測之變,日本政府概不負責。”這就是日本政府對中國政府的“第二次絶交書”。
至7月16日,朝鮮政府基本上是按照日本的改革案實行的。然而此前日本同英國修訂條約的談判尚未結束,雖然英國的調停因清政府拒絶而中止,但英國始終沒有積極地承認日本的行動。在倫敦談判的青木周藏公使,以將砂糖進口關稅從20%減到10%的代價,使《英日通商航海條約》達成協議,於7月16日簽訂。這樣便打消了日本對英國的顧慮。17日,第一次大本營御前會議在東京皇宮舉行。會議决定開戰,並製定了各種作戰計劃:如海軍勝利,陸軍在渤海灣登陸,與清軍在直隸平原的主力决戰,然後攻打北京;如海戰勝負未决,艦隊退守朝鮮海峽,陸軍則驅逐清軍出朝鮮;如海軍失敗,陸軍全部撤離朝鮮。同一天,明治天皇發佈特別指令:“撤消主守論者中牟田倉之助海軍中將的海軍軍令部長職務,任命主戰論者海軍中將樺山資紀為海軍軍令部長。”
19日駐英公使青木周藏急電催促陸奧宗光開戰:“我千方百計,好容易就要把鬥大的魚捕入網內,但尚未發射子彈,衹有坐待長嘆。”然而至7月18日朝鮮政府突然一變,嚮大鳥照會說:“貴國所提出的改革案,固然是我政府所欣受,但如今大兵駐境,恐民情疑懼,紊亂治安,而且朝鮮政府若服從貴國提議,各國亦將陸續來要,敝邦無從處理。因此請貴國撤兵,並將貴國提出的改革案撤回,然後敝邦當即任意改革。”大鳥公使明白,這完全是袁世凱聲言中國軍將大舉入援的結果。
果然如此,袁世凱於次日離開京城,由海路回天津去了。大鳥大怒,於19日清晨到朝鮮外務府,指責朝鮮政府反復無常,並遞交一份照會:“我政府之所以嚮貴國勸告改革內政,不外乎顧慮東洋大勢,願與貴國維持和平而已。然而貴國既不同意,表明與貴國提攜之道已失,今後我國政府當唯我利害是視,欲以獨力行其必要之手段。謹此預先通知。”同時提出三點要求:一、為日軍建立軍管;二、廢除朝、中之間的條約;三、撤退牙山的中國軍。限定三天之內答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1野心初露 | 2侵略臺灣吞併琉球 | 3《江華條約》與朝鮮新舊黨之爭 | 4火燒日本公使館 | 5《濟物浦條約》簽訂 | 6壬午兵變平息與大院君被擄 | 7開化黨發動政變 | 8甲申政變失敗 | 9再燒日本使館與 | 1金玉均之死 | 2北洋海軍檢閱與朝鮮東學黨起義 | 3中日出兵朝鮮 | 4起義平息與李鴻章失策 | 5中日撤兵談判破裂 | 6日本御前會議决定開戰 | 7演出“逼宮”醜劇 | 8李鴻章的幻想 | 1豐島海戰 | 2屈辱與光榮 | 3成歡之戰與中日正式宣戰 | 4“避戰保船”與“主動出擊” | 5平壤大會戰 | 6黃海海戰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