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紀念王小波辭世十周年:王小波十年祭   》 第16節:母親的憶念/宋華(2)      李銀河 Li Yinhe

  小波,小波生存得真不容易。你從小就體弱,可能在胎裏受到嚴重刺激,先天就發育不良。出生後,在痛苦、沉悶、艱難的條件下,你也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育和營養。回想那時,傢裏的人都愁眉苦臉,加上我工作又忙,經常加班,無法照顧孩子。姥姥承擔着一傢八九口人的吃穿,還要帶外孫,真夠難為她老人傢了。小波小時常生病,發燒、嘔吐。記得兩歲那年夏天,頭上額前起了許多櫻桃似的熱毒腫瘡,痛癢得兩衹小手直抓,真是可憐。三四歲時肋骨外翻,醫生說是嚴重的軟骨癥,吃了許多鈣片。後來雖然個子長得很高,但不結實。七八歲時正是重要成長發育階段,趕上三年經濟睏難,傢裏糧少人口多,常處在半饑餓狀態。小波曾跟10歲的哥哥去爬樹,偷棗充饑,回來還要受到父親訓斥。愛吃姥姥做的白薯藤和白薯葉渣,成了姐姐的佳話。上高小時,爬樹給同學的蠶摘桑葉,摔下來,腳腕骨折,左腋架着拐杖,一跳一跳地去上學。小波的童年,正像有人所說的,像荒野上的一棵小草,不斷與嚴寒酷暑、狂風暴雨抗爭,頑強地經受磨煉,求得生存。
  別人都說小波聰明,我卻看到他許多傻氣。但在他傻氣的背面,也顯出他的毅力和性格。
  小波從小愛看書,且記憶力很好。這可能是他父親的遺傳,也是家庭環境的影響。他父親是教育工作者,邏輯學家,傢裏有各種藏書,姐姐哥哥都愛讀書,功課也都是班上前幾名。這種環境影響潛移默化,他也不甘心落後。小學二三年級時,小波就看了《水滸傳》、簡本《聊齋志異》、世界名著童話故事等。他不光愛看書,還愛講故事。他常在各種場合,有聲有色地給小朋友講故事,能把看過的書從頭到尾一句不漏地背誦下來。他從小就是喜歡的事認真,不喜歡的不專心,不像其他小學生那樣在乎分數。有一次拿回成績册,讓傢長簽字,上面有個零分,我很生氣。問他:怎麽會得零分?他說老師講的課他不愛聽,看別的書。老師叫他站起來,回答老師講了些什麽?答不出來,得了零分。衹看他的成績册,分數平平,但數學競賽他得過第一名。
  小波的確讀了許多書,而且看書的速度很快。有時我給他一篇文章,轉眼的工夫他就看完了。我不信他真的讀完,問他內容,都能答出來。我說,怎麽會這樣快?他說是爸爸曾教他“一目十行”。小波的知識面很廣,他父親在世時是我們傢的活辭典,後來小波成了我的活辭典。不論古今、中外、天上地下、軍事政治、官場民間,我不明白的問他,他都能給我滿意的回答。小波成了我的精神知識倉庫。可惜!太可惜!再也聽不到他侃侃有詞、滔滔不絶的回答了。
  小波從小憨厚、善良,不愛出頭露面,從不表現自己。做了好事,不對別人說,做錯的事,也不推卸責任。他不計較得失,從不和別人爭東西,能忍讓。別人還以為他傻,其實他並不傻,如果惹火了,他也會嚮你開火!
  他上小學一年級時,和小朋友一起趕鄰居的雞玩,把雞給撞死了。別人傢的孩子都沒事似的回傢去了,他怕回傢受懲罰,一個7歲的孩子,從海澱區人民大學走到西單教育部宿舍,找姐姐。從晚上7點鐘餓着肚子走到10點,走了3個小時。那種又餓又纍的樣子,真叫人哭笑不得。而傢裏的人一夜找不到他,都焦急萬分。本來,他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回傢,但他不會撒謊,不會推卸責任,就自找了苦吃。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教育部操場一塊木板上,貼出一張大字報,題目是《牛頭?馬面?判官?小鬼》。上邊還畫有一個牛頭、一個馬頭,用半文言文諷刺“文化革命”中的派性鬥爭。大字報引起了大傢的註意,許多人圍着看。我也擠過去看了,都猜不到是什麽人寫的。直到去年吃飯時,和小波聊起教育部“文革”及那張大字報,纔知道那張奇妙的大字報,原來出自他的手。幸虧沒有署名,否則被造反派知道了,可能就成了反革命。事到如今,看來他那時小小年紀,還真有點頭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蘇美術出版社
第1節:序第2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
第3節:成長歲月/艾曉明(2)第4節:成長歲月/艾曉明(3)
第5節:成長歲月/艾曉明(4)第6節:成長歲月/艾曉明(5)
第7節:成長歲月/艾曉明(6)第8節:成長歲月/艾曉明(7)
第9節:成長歲月/艾曉明(8)第10節:成長歲月/艾曉明(9)
第11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0)第12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1)
第13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2)第14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3)
第15節:母親的憶念/宋華(1)第16節:母親的憶念/宋華(2)
第17節:母親的憶念/宋華(3)第18節:我的女婿王小波/李剋林(1)
第19節:我的女婿王小波/李剋林(2)第20節:吾弟小波/王小芹
第21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1)第22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2)
第23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3)第24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