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话 》 解析人格觸摸靈魂的書:童話人格 》
俄狄普斯情結二
柯雲路 Ke Yunlu
俄狄普斯的神話以及根據其改編的悲劇在弗洛伊德之前,就像通常的神話故事與戲劇一樣擺在世人面前。衹有當弗洛伊德分析之後,人類纔對這個故事有了恍然大悟似的新理解。 弗洛伊德在《釋夢》一書中曾經對俄狄普斯的故事做出分析,他指出,索福剋勒絲所著的悲劇《俄狄普斯王》之所以對古人、今人都有同樣強烈的震撼力,並不在於它在揭示神的意志所代表的命運與個人意志之間的悲劇性衝突,因為其他種種描寫命運與個人意志衝突的所謂悲劇都沒有産生過像《俄狄普斯王》這樣震撼心靈的力量。他認為,這個悲劇的震撼力是由於它觸發了人類社會每個成員都有的一個深刻心理情結,這就是兒子的“戀母憎父情結”,或者更尖銳地說是“弒父娶母情結”。弗洛伊德把這個情結稱為“俄狄普斯情結”。這已成為世界範圍內精神分析學的通用概念。 弗洛伊德在他的研究中發現,俄狄普斯情結見於三至五歲的兒童,在這個年齡段的男孩都有過這樣或那樣“弒父娶母”的夢想,它成為一個情結潛藏於兒童的深層意識中。同樣,這個年齡的女孩則是“戀父憎母”的,有着戀父憎母的本能願望,弗洛伊德把它稱為“埃勒剋特拉情結(Electra complex)”,這名字來緣於參與殺死自己生母的希臘神話人物埃勒剋特拉(Electra)。 弗洛伊德認為,三至五歲兒童的俄狄普斯情結(以及埃勒剋特拉情結)通常結束於兒童與同性傢長認同並抑製其性本能的時候。如果與雙親的關係比較親密,沒有帶來精神創傷,而且雙親的態度既不過分抑製,又不過分刺激,這一階段就會順利地通過。但若存在着精神創傷,便會發生“嬰兒神經癥”,成年後還會發生相似的反應。弗洛伊德認為,“超我”是一種道德因素,支配着有意識的成人心理,也起源於剋服俄狄普斯情結的過程中。對抗俄狄普斯情結的反應是人類心理最重要的社會成就。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我們清楚地看到,俄狄普斯的故事之所以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就因為它觸動了潛藏於每個人童年深層記憶中的情結。俄狄普斯無意中“弒父娶母”的經歷,以隱蔽的方式滿足了人們心靈深處“弒父娶母”的願望。而俄狄普斯最後弄瞎雙眼的自懲,又表明了人類對俄狄普斯情結的罪過感與懺悔。這種自懲與懺悔本身就表明人類文明在對抗和剋服俄狄普斯情結的努力。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作傢出版社 |
|
|
一 為什麽活着(1) | 一 為什麽活着(2) | 二 人格的概念(1) | 二 人格的概念(2) | 三 童年(1) | 三 童年(2) | 狼來了一 | 狼來了二 | 狼來了三(1) | 狼來了三(2) | 狼來了四 | 狼來了五 | 狼來了六 | 狼來了七 | 俄狄普斯情結一 | 俄狄普斯情結二 | 俄狄普斯情結三(1) | 俄狄普斯情結三(2) | 俄狄普斯情結三(3) | 俄狄普斯情結四(1) | 俄狄普斯情結四(2) | 俄狄普斯情結五(1) | 俄狄普斯情結五(2) | 俄狄普斯情結六(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