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包容的智慧 》
第16節:包容的智慧(16)
劉長樂 Liu Changle
星雲大師 Xing Yundashi
在日本小泉首相執政後期,官方和民間的中日對話渠道幾乎都關閉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日本朝日電視臺的製作人高橋政陽看了我們的《時事辯論會》節目,提出要跟我們辯論。這種新的對話方式,在中日關係史上是絶無僅有的。於是2005年8月9日,雙方舉行了第一次電視辯論《破局之辯--中日熱點大交鋒》,應該說有些火藥味。次年又舉行了第二次中日辯論會,討論後小泉時代問題,辯論氣氛更為理性,中方嘉賓沒有再出現激憤情緒,更沒有手指對方的場面。
日本NHK(日本廣播協會)買下了《時事辯論會》全年的節目,每天固定時段在其衛星頻道上播出,根據日方的反饋,該節目的收視率在其外購節目中是最高的。
英國有工黨與保守黨兩大主要政黨,因工黨長期執政,保守黨的生命力日漸式微。據說,此時深感不安的不是保守黨而是工黨。為什麽?因為保守黨如若衰沒,工黨在沒有對立政黨的情勢下,很難繼續進步。
古老的希臘文明是第一次東西方文化衝突的産物,悠久的中華文明也是從黃河文明、長江文明等多種文化的衝突交融中産生的。可見,不同文明的共存與衝突是維持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哪個民族具有文化包容的氣量與博採衆長的智慧,哪個民族就能持續上升。
西方人拍片子的角度跟我們不一樣,在與他們的合作過程中我們學到了秘訣。1999年,"鳳凰"跟拍過一個獨行去西藏的新西蘭年輕人邁剋,做出一期專題片《邁剋眼中的西藏》。我們還與法國雷諾重走絲綢之路,合拍了《重回馬可波羅》,與英國獅子集團合拍了非常精彩的專題片《中國》。按我們傳統的模式拍《中國》,一定會從若幹個大方向入手,而西方人則是從具體的一個家庭、一個人切入,重視形象思維,還偏愛演繹的方式,營造出時光倒流的真實感。最近,有一位英國製片人提出跟"鳳凰"合拍"中國改革開放30年"這一專題,我們同樣也強調通過具象的人、事、物來表現。這就是融合學習的過程,是電視報道形式上的革命。
一個民族的文化受到世界的關註和保護,儘管榮耀,彰顯了祖先的聰慧,但也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說明這種文化的生命力正在萎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呼籲:"防止和減輕全球化環境下的文化趨同,以促進和保護文化多樣性。"
美國學者高皮納便是這樣說:"如果一個國傢感到它的文化應該具有生存的力量,就應該嚮美國學習,對國內外的人民普及它的文化,而不是試圖把它保護起來。"
西方發達國傢依托多媒體、互聯網、衛星電視等方面的強大實力,可以毫不費力地打入他國文化市場,獲取利益。文化産業發達的背後,通常是一個國傢的文化自信。當我們指責西方的傲慢時,是否也有意無意流露了東方的偏見?西方文化的強勢,對應的不也正是東方文化的弱勢?所以,當我們自豪於自己的傳統文化財富時,更須創造新的文化財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包容的智慧(1) | 第2節:包容的智慧(2) | 第3節:包容的智慧(3) | 第4節:包容的智慧(4) | 第5節:包容的智慧(5) | 第6節:包容的智慧(6) | 第7節:包容的智慧(7) | 第8節:包容的智慧(8) | 第9節:包容的智慧(9) | 第10節:包容的智慧(10) | 第11節:包容的智慧(11) | 第12節:包容的智慧(12) | 第13節:包容的智慧(13) | 第14節:包容的智慧(14) | 第15節:包容的智慧(15) | 第16節:包容的智慧(16) | 第17節:包容的智慧(17) | 第18節:包容的智慧(18) | 第19節:包容的智慧(19) | 第20節:包容的智慧(20) | 第21節:包容的智慧(21) | 第22節:包容的智慧(22) | 第23節:包容的智慧(23) | 第24節:包容的智慧(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