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方舟子带你走近科学   》 第16节:有趣的小世界(6)      方舟子 Fang Zhouzi

  科因此时已经适应了与蛆共生的生活,他甚至喜欢上了这只蛆和隆包,用它来吓唬人寻开心。终于,在一个晚上,在观看棒球比赛时,科因发现蛆正在奋力往外钻,他知道一切即将结束了。当天晚上,一只大约一英寸(2?54厘米)长的蛆完全破皮而出。在自然状态下,成熟的蛆将会钻进土壤中,长出蛹壳,把自己包裹住,变成蛹,几周后就会变成蝇。科因把这只蛆放进一个装了消毒过的砂子的玻璃瓶中,细心看护。但是它在能把自己用蛹壳包裹住之前,干死了。
  科因虽然逐渐适应甚至喜欢上了它与肤蝇的共生关系,但是一开始是被迫的,而这只肤蝇蛆似乎也善解人意,很幸运地没有给他带来太大的痛苦。在此之前,在巴拿马工作的昆虫学家劳伦斯·邓恩(Laurence Dunn)主动让肤蝇寄生,并经历了更大的痛苦。他发现一只携带着肤蝇卵的蚊子后,觉得这是一个观察肤蝇的生活史的良机,就主动伸出左臂让蚊子下了两只蛆。第二天,伤口开始红肿,他惊讶地发现蚊子还在他的右臂和右腿也各下了两只蛆。虽然他为此常常感到痒得很厉害,有时还会感到刺痛,但他让这六只蛆都生存了下去,仔细地进行观察。这些伤口越长越大,并破裂流出许多脓、血,不得不进行包扎。过了46到55天,这些蛆先后钻出,被放进试管中,后来都成功地变成了蝇。邓恩发现,在蛆离开后,他的伤口就很快愈合了,不过有一处过了八个月还留有疤痕。
  这个患者的头皮寄生了肤蝇的蛆。从患者伤口处找到的肤蝇的蛆。
  在生物学上,生物的共生关系有三种:对一方有益、另一方有害的属于寄生,对一方有益、另一方无益也无害的属于共栖,对双方都有益的属于互惠。肤蝇与人原本是纯粹的寄生关系,但是科因却从这种关系中找到了乐趣,邓恩更是借助这种关系增长知识,也许我们应该说,他们与肤蝇的关系,变成互惠的了。
  科因的生活后来再也没能离开蝇,不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对人无害的实验动物——果蝇。
  蜜蜂的美丽舞蹈
  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许多生物学家认为蜜蜂和其他昆虫都没有色觉。难道花朵鲜艳的色彩竟会不是在吸引蜜蜂的来访?德国生物学家卡尔·冯·弗里希(Karl von Frisch,1886-1982)对此不以为然。他开始做实验测试蜜蜂的色觉能力。在一些有不同的灰色程度的纸张中放一张有色的纸,然后在色纸上放上一个小玻璃盘,里面装糖浆。弗里希发现,附近蜂巢中的蜜蜂能够识别出这个颜色。
  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德国生物学家卡尔·冯·弗里希。
  而且弗里希还注意到,在两次试验的间隙,会有零星的蜜蜂飞过来侦察,如果它们发现又有了糖浆,会返回蜂巢,几分钟后,一大群蜜蜂就会蜂拥而至。
  这只侦察蜜蜂是不是跑回去报信呢,又是如何报信的呢?科学史上最迷人的发现之一至此意外地开始。弗里希观察到,侦察蜜蜂回巢后,会在蜂巢上右一圈、左一圈地跳起“8”字形的圆舞,吸引许多其他蜜蜂跟在它后面,循着气味飞往喂食地点。糖浆越甜,舞蹈越激烈、持续的时间越长。弗里希认为他已经破解了蜜蜂的语言。
  但是到了40年代,在20年后弗里希重做这个实验时,才发现事情要比他当初设想的要复杂得多。蜜蜂的舞蹈不是一种,而是有两种。如果喂食地点与蜂巢的距离在50米之内,侦察蜜蜂跳的是圆舞,但是一旦喂食地点的距离超过了50米,它就会跳起一种摇摆舞,在跳到“8”字交界处时,会以每秒13次的频率快速地抖动身体,发出嗡嗡声,同时左右摆动,摆动的次数与采集地点的距离有关,每摆动一次表示大约50米的距离。而且,摇摆的方向能表示采集地点的方位,它的平均角度表示采集地点与太阳位置的角度,即使是阴天,蜜蜂也能通过感觉紫外线和偏振光而知道太阳的位置。
  这种语言并不太精确,只能把采集蜂群带到喂食地点附近,到那里后它们就要根据从舞蹈者的身上获得的食物味道去寻找食物。但是这仍然是一种非常抽象、复杂的语言,能够传达的信息数量据估算可达到大约10亿条,在所有动物信息传播系统中,仅次于人类语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节:科学是美丽的第2节:进化的奇迹(1)第3节:进化的奇迹(2)第4节:进化的奇迹(3)
第5节:进化的奇迹(4)第6节:进化的奇迹(5)第7节:进化的奇迹(6)第8节:进化的奇迹(7)
第9节:进化的奇迹(8)第10节:进化的奇迹(9)第11节:有趣的小世界(1)第12节:有趣的小世界(2)
第13节:有趣的小世界(3)第14节:有趣的小世界(4)第15节:有趣的小世界(5)第16节:有趣的小世界(6)
第17节:有趣的小世界(7)第18节:有趣的小世界(8)第19节:人兽之间(1)第20节:人兽之间(2)
第21节:脆弱的家园(1)第22节:脆弱的家园(2)第23节:脆弱的家园(3)第24节:脆弱的家园(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