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 》 来自城市名人们的问讯:他们都找旺忘望 》
第16节:牟森来找旺忘望(1)
旺忘望 Wang Wangwang
我作为张元多年的朋友,明白他的弱点,了解他的短处。在很多人看来他是独立的电影制作者,在我看来他在精神上有所欠缺。比如说,崔健是一个精神上的苦行者,每天都在想大量的问题,可张元则不然,他浮躁,对生存问题想得太多。我从《圣经》中感悟到,生存从来就不是一个要紧的问题。我不认为一个艺术家如果坚守自我,他就真的会饿死。不过,各人有各人的命运造化,我们每个人都只能是命运的旁观者,无法真正说服他人。
牟森来找旺忘望
牟森:独立戏剧制作人、编导,电视策划人、编导。生于1963年。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工作过。创建过蛙实验剧团和戏剧车间。做过Zhongo网站的CEO。舞台作品有《课堂作文》(1984年)、《伊尔库茨克的故事》(1985年)、《犀牛》(1987年)、《士兵的故事》(1988年)、《大神布朗》(1989年)等。
中国先锋戏剧界的恒星我跟牟森认识非常早,我们自青年时期开始就是至交。现在很多人提起牟森,往往都会说:"可惜,那时候没有到现场看过他的戏。"尤其是一些热爱戏剧的年轻人,把没有机会看到牟森的戏作为一个人生的遗憾。可以说,在中国大陆的先锋戏剧界,牟森是一颗恒星,他拥有炽烈的热量和速度,他的成绩无人企及。
值得庆幸的是,在牟森在进行戏剧探索的整个过程中,我全都在场。我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小剧场话剧是在怎么样一个艰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又是怎样因为商业的原因被改变、被扭曲。我亲历了戏剧的理想主义时代,又参与了它的后现代化进程。这其中,牟森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有牟森在的中国小剧场戏剧,才是它大放光芒的时刻。
在舞台上包饺子
1988年,牟森在排一部戏,叫做《大神布朗》,剧中有个演员田戈兵是我的哥们儿,同时,我大学里的同班同学张大力担任这个戏的舞美,一来二去就和牟森熟识了。每当有戏剧上演,牟森就会打电话让我去看。当时他还是北师大的学生,他的剧团还是北师大的学生剧团。
过了不久,牟森就到西藏去了,一去好几年。他回来之后,还是搞先锋戏剧,第一个就是《彼岸》。这是一部对许多人产生过巨大影响、令当时在场的人到今天仍然念念不忘的戏。这个戏的全名是《关于〈彼岸〉的汉语语法讨论》,于坚根据高行健的原著把它改编成了剧本。牟森带了14个、没有考上大学到北京寻梦的外地孩子,排了4个月然后在电影学院演出,结果场场爆满。
当时崔健也在台下看演出,这部戏让他非常激动。回去后他就写了他的那首《彼岸》:"今天是某年某月某日/我们面对共同的现实/这里是世界/中国的某地/我们共同高唱着一首歌曲……"当时戏剧《彼岸》确实给人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把在场的身份不同的每个观众都席卷进去。参加演出的14个孩子都是非专业演员,但是他们在牟森的指导下,表演的效果却非常好,以至于在演出之后,一种乌托邦似的气氛笼罩在人们当中,人们都以为已经建立起了梦想中的"戏剧车间",从此以后可以在舞台上自由自在地表演,无拘无束地敞开心灵。理想主义到了极致,后果就是坍塌。因为始终找不到赞助,那些孩子带着破灭的梦想离开了北京,牟森也开始了新的旅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江苏文艺出版社 |
|
|
第1节:序 一个为艺术存在的人 | 第2节:崔健来找旺忘望(1) | 第3节:崔健来找旺忘望(2) | 第4节:崔健来找旺忘望(3) | 第5节:张艺谋来找旺忘望 | 第6节:陈丹青来找旺忘望(1) | 第7节:陈丹青来找旺忘望(2) | 第8节:陈丹青来找旺忘望(3) | 第9节:栗宪庭来找旺忘望(1) | 第10节:栗宪庭来找旺忘望(2) | 第11节:孟京辉来找旺忘望(1) | 第12节:孟京辉来找旺忘望(2) | 第13节:孟京辉来找旺忘望(3) | 第14节:张元来找旺忘望(1) | 第15节:张元来找旺忘望(2) | 第16节:牟森来找旺忘望(1) | 第17节:牟森来找旺忘望(2) | 第18节:钱绍武来找旺忘望 | 第19节:三宝来找旺忘望 | 第20节:曾来德来找旺忘望 | 第21节:高氏兄弟来找旺忘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