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大川 》 走進大秦嶺:中華民族父親山探行 》
第16節:神農(1)
王若冰 Wang Rebing
神農
從漢中到寶雞,有兩條路可走。
一條從秦嶺南坡沿連雲道和陳倉道,經大散關翻越秦嶺;另一條是沿古代褒斜道新修的寶漢公路,從太白山腳下到達被關中人稱為西府的寶雞。
7月中旬,第一次由秦嶺南坡翻越秦嶺主脊時,我選擇了後一條路。
從太白山下的密林裏出來,天地豁然開朗。渭河兩岸一片翠緑的田野中,一座現代化新城出現在我的視野裏。柳青《創業史》裏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寶雞,到處彌漫着泥土和糧食的香味。寶成鐵路通車後,工業文明的火焰升起來了,生長在城市邊沿的莊稼,反而更容易激發人的想象。因此每次到寶雞,我就會莫名其妙地想起"農業"和"糧食"這兩個詞來。
伏羲女媧之後,秦嶺地區出現的另外一個神話人物,就是生活在渭河中遊一帶的炎帝神農。
秦漢以前神話中,炎帝和神農是兩個神,炎帝是太陽神,掌管人間冷暖;神農是五穀之神,執掌稼穡農耕。至於為什麽要把太陽神和五穀神整合為一,天水民俗學家李子偉先生認為,遠古農業開始於刀耕火種,炎帝擅火,神農發明了耕作工具--耜,所以後人就把兩位天神合而為一,通稱為炎帝神農。神農氏人身牛首,身高八尺七寸,竜顔大唇,三歲便知稼穡。《白虎通》說:"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衆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
由此我們可以設想,炎帝神農氏就是華夏大地上第一個倡導農業立國的人。
華夏始祖神中的伏羲、女媧、燧人氏和炎帝神農、黃帝,都是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古代典籍上說"炎帝以薑水成。"從最早的象形漢字來看,""字就是一個女人掌管着很多羊;"羌"字的象形意義,就是一個女人跪在地上擠羊奶。所以人們認為,炎帝神農就就是母係氏族末期,生活在寶雞境內薑水流域姜姓遊牧部落的宗神或首領。
古代的薑水到底是指寶雞境內的哪一條河流,學術界至今爭論不休。但寶雞人卻衆口一詞地說,發源於秦嶺山裏的薑清河,就是神農氏到達寶雞後的安身之地,而且把渭濱區益門鄉改名叫神農鎮。
逆薑清河去大散關那天早上,我們是在神農鎮新建的炎帝陵北側一處農貿市場吃的早點。
這些年走南闖北,也吃過不少地方做的面食。吃來吃去,還是覺得關中人最是深諳製作面食之道。並不很大的市場裏,一傢挨一傢的攤位上,小米稀飯、擀面皮、炒鍋盔、豆漿泡饃,各種各樣的面食早點讓我眼花繚亂。
吃飽喝足之後,我卻沒有去炎帝陵。
一路上,在天水和神農架地區,都有人說他們那裏是炎帝故裏或者神農誕生之地,後來又發現,河南、河北、湖南都在爭炎帝神農地望。
這種名人地望之爭,在中國歷史上好像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於其他歷史名人的爭論,我不敢妄言。但在炎帝神農的問題上,我倒覺得湖南有炎帝活動遺跡,並不妨礙寶雞建炎帝陵。炎帝神農時代實在是離我們太遠了,後人留下的資料又過於雜蕪零亂,而且遠古人類逐水草而居,炎帝神農和他的部落春天在天水,到了秋天,也許就遊牧到了寶雞。
所以對於後人來說,我們需要銘記的一點就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有這麽一個叫炎帝神農的人,為我們帶來了糧食和耕作工具。
有這一點,就夠了。
清薑河一帶背靠秦嶺,面臨渭河,上山可以狩獵、採集野果,下水還可以捕魚,又有平緩嚮陽坡地便於發展農業,自然是休養生息的好地方。
就在我到寶雞一個多月前,考古人員在寶雞市鳳翔縣發現了一個2000多年前的漢代大糧倉。
刊登在2004年5月21日西安晚報第十二版的報道說:
總面積相當於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西漢大型漕運倉儲建築基址,近日在寶雞市鳳翔縣長青鎮孫傢南頭村被發現,其建築規模令考古工作者驚嘆。
據考古工作者介紹,此次發現的西漢大型漕運倉儲建築基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東西寬33米,南北長216米,建築總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由3座南北相連的倉儲建築組成。目前,由省考古研究所和寶雞市考古隊組成的考古隊衹搶救發掘了最北端的一座倉儲建築基址,基址的東、西兩邊有7條通風道,每條通道寬約1米、深0.7米。這個西漢大型漕運倉儲建築基址,西距寶雞千河灘300米左右,在其東面約600多米處,就是早前發現的秦始皇舉行加冕典禮的"蘄年宮遺址"。寶雞市文物部門介紹,過去就有人在此處發現過有着"百萬石倉"字樣的瓦當,這次發現的倉儲設施有可能就是那塊瓦當所指的"百萬石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花城出版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