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礼仪 》 性格習慣大解析:如何與全國各地人打交道 》
第16節:幽默的天津人(5)
劉登閣 Liu Dengge
天津有過城,呈算盤形,人說主出商人,所以清代成了"畿南花月無雙地,薊北繁華第一城"。清末,天津被闢為通商口岸後,一躍成為華北地區的商貨中心--大商埠,外來事物不斷涌進,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天津人幾乎每天都在接受新東西,見多識廣,轉化成自我驕傲、誇耀的資本,滋生出一種城市人的優越感。天津人動不動就把外鄉人稱為"老呔兒"、"傻帽兒",特別愛在外地人面前宣揚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樣一來,天津這個內陸運河城市又兼具外嚮海港城市的性質。
但是,洋人們在天津設立租界,除了讓天津的爺兒們吃過見過了,好像並沒有對天津的文化傳承構成什麽影響,跟上海比起來,這兩個城市的人在精神面貌和思維方式上有本質的區別。
3 . 天津的風土人情
如今天津民風,可分三大塊:(1)城市風,又分商人風、文人風、遊民風;(2)濱海風,又分漁民風、????民風;(3)農村風,實則為山東、河北農民風尚的綜合。混混兒之類不過衹是其中的遊民一種而已。
天津人好吃是聞了名的,而且特別喜歡吃魚。不管是河魚、海魚還是大魚、小魚,天津人統統全吃。天津有"九河下梢"之稱,河流縱橫,所以在天津沿河邊居住的百姓很多以打魚為生。天津人不僅喜歡吃河魚,更喜歡吃海貨。天津地屬沿海,每當金秋季節,螃蟹上市,天津人是一定要大飽口福的。素有"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的民諺,天津人講究的就是吃香的喝辣的。天津僅小吃花色就有500種,但知名度最高的,是狗不理包子,它與十八街大麻花、耳朵眼炸糕,並稱三絶。
民間工藝品也有三絶,它們是綫板手繪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栩栩如生的彩塑人物、"風箏魏"的風箏。時鮮中也有三絶:銀魚、紫蟹、鐵雀。
從衣食住行上,可看到天津傳統文化的特色:運河城市與海港城市文化的化合。天津詩人周寶善的《津門竹枝詞》中有"時逢節令饌求精"的話,道出了天津人為什麽在飲食方面特別講求"應時"、"應節"的習俗。所謂"應時"就是什麽季節吃什麽,以物産的季節性决定津菜的時令性。所謂應節,就是對應節食品的特別重視。天津素以"農漁桑為先務,以詩書為要領","邇來五方雜處,逐末者衆",以致習尚奢靡,有更多的歲時俗禮傳留民間。
4 . 如何與天津人交往
天津人講面子,說話辦事講究"外場",講究"打折了胳膊褪袖口裏",再窮也不能露出窮相。天津人總是表現他們吃過見過,比"外地人"有見識。看見你蹲街邊吃三元一盒的盒飯,也會有人說:"唉,這外地的,就吃這個。"其實,他可能在傢剛吃完衹值一元錢的熬小白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緻公出版社 |
|
|
第1節:前言(1) | 第2節:前言(2) | 第3節:天子腳下的北京人(1) | 第4節:天子腳下的北京人(2) | 第5節:天子腳下的北京人(3) | 第6節:天子腳下的北京人(4) | 第7節:洋氣的上海人(1) | 第8節:洋氣的上海人(2) | 第9節:洋氣的上海人(3) | 第10節:洋氣的上海人(4) | 第11節:洋氣的上海人(5) | 第12節:幽默的天津人(1) | 第13節:幽默的天津人(2) | 第14節:幽默的天津人(3) | 第15節:幽默的天津人(4) | 第16節:幽默的天津人(5) | 第17節:幽默的天津人(6) | 第18節:幽默的天津人(7) | 第19節:辣火朝天的重慶人(1) | 第20節:辣火朝天的重慶人(2) | 第21節:辣火朝天的重慶人(3) | 第22節:辣火朝天的重慶人(4) | 第23節:辣火朝天的重慶人(5) | 第24節:辣火朝天的重慶人(6) | |
| 第 I [II] 頁
|
|